来源:民生网2025-07-19 14:27:40
近年来,青海省西宁市牢牢把握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中的“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定位,依托全省丰富的绿电能源、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将新材料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去“旧”向“新”,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聚集效应不断显现,呈现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良好态势。
目前,西宁市依托西宁开发区各园区,已经初步形成锂电、铝、铜、锌、钛、镁、碳纤维等新材料产业链。拥有重点新材料生产企业64家,2024 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116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5.4%,贡献税收超20亿元,从业人员3.3万人。2025年1—5月,西宁开发区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解铜、电解锌等产量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4.8%、173.4%、19.1%、21.3%。
在南川工业园区,以锂电储能、光伏制造为主,已形成年产37.5GWh动力及储能电池、2亿平方米锂电池隔膜、12.3万吨正极材料和3000万套锂电池壳体生产规模;光伏制造已形成15万吨高纯晶硅、100GW单晶硅、5GW切片、5GW 高效太阳能电池、5GW光伏组件生产能力。西宁市锂电产业集群连续两年入选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榜单,创新能力首次跻身中国城市百强。在甘河工业园区,已形成165万吨电解铝、25万吨电解锌、15万吨电解铜、50万吨铬铁、50万吨硅铁、168万吨铝材精深加工产品、4000吨镁合金压铸件等产能规模。同时,积极发展光伏锂电配套产业及化工新材料,形成了2.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3000吨六氟磷酸锂、600吨氟化锂等生产规模。园区已经成为青海省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也是经国务院批准建设重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在东川工业园区,主要以晶硅、铜、铝、钛、光纤预制棒等新材料为主,已形成近10万吨多晶硅(电子级3300吨)、锂电池用电解铜箔产能5万吨、光纤预制棒产能400吨、光纤产能1300万芯公里、钛锭产能1.3万吨、铝型材产能16.7万吨,产品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军工、民用、交通等领域。在生物科技产业园区,依托青藏高原特色植物资源,聚力打造高原特色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群,培育引进了以金诃藏药、晶珠藏药、珠峰药业等为龙头中藏药生产企业32户,正在积极布局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链。“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与中藏药产业集群”列入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高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国家2024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资源能源富集 利好政策叠加发力
近年来,西宁市依托绿电能源资源等优势禀赋,叠加放大国家和省市系列利好政策,抢抓产业发展重大机遇,以西宁开发区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在新材料领域实现多维突破。多晶硅、单晶硅领先行业的规模优势,有色金属产业支撑全国市场,MLED显示等新赛道加速布局,新材料产业迈出向好向新发展的“快车道”。
聚焦国家“两重”“两新”等资金投向,西宁开发区按照“近期可实施、中期有储备、长期可申报”的原则,紧盯国家推出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和“两重”“两新”建设项目清单,积极谋划新材料产业重大项目,全面推进国家政策红利转化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今年上半年,西宁开发区对标国家及省市各类专项资金投向,谋划储备“两重”“两新”等项目21项,总投资26.8亿元,拟向上争取18.8亿元;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发展、外经贸专项、商贸流通等领域,累计向上申报285个项目支持,全方位助推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壮大。
当前,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领域,正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西宁市凭借省会城市、绿电富集等多重禀赋,已成为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今年6月份,西宁开发区积极响应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省市产业转移发展工作要求,聚焦5个方向、18个细分领域,制定出台《关于有序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工作方案》,积极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全省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西宁开发区还在北京、上海、深圳成立了3个区域招商专班,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产业转移项目,先后拜访、对接项目60个,部分重大项目承接转移洽谈工作已形成实质性合作意向。
近年来,西宁市紧紧围绕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中“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定位,进一步做大做强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作为三个千亿产业集群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加快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与汽车产业、轨道交通、民用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铝基、铜基、镁基、钛基、锌基等轻质高强高韧、耐磨耐热新型高端合金材料及结构材料,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这为西宁开发区发展新材料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政策保障。比如,在发展壮大铝产业上,研究出台《铝产业发展三年(2025-2027)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实现电解铝初级产品转化达到90%,清洁能源在铝生产中的占比达到75%,三年内累计实现铝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200亿元。
近年来,西宁开发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培育,积极创建各类研发平台和创新平台,加快关键技术研究和攻关,以科技创新支撑服务新材料产业创新。比如,“高景太阳能大尺寸硅单晶制备热场仿真优化与产业示范研究”“北捷新材料聚合物涂敷表面改性隔膜产品研发”“泰丰先行高电压低钴三元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设计与开发”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14项技术分获2022、2023、2024年度青海省科技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近3年累计授权专利达2530件。截至2024年底,开发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0户、科技“小巨人”企业13户、专精特新企业61户,占全省39%,创新主体数量、占比居全省第一。建成博士后科研平台8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8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个,科技载体数量不断增加。
精准布局赛道 赋能产业跃升提级
为加快推进西宁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近日,按照全市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部署要求,西宁开发区研究出台了《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2025-2027)行动方案》,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开发区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
依托电解铝、铜、锌等产业优势,深化与资源富集区域合作,支持企业开展战略性资源并购,保障低成本原材料供应。推动技术革新,优化电解铝生产工艺,淘汰200kA以下落后产能;推广氧气底吹连续炼铜等绿色冶炼技术,构建再生铜循环产业链;应用高效湿法炼锌技术,推进锌冶炼副产品综合利用,全面提升基础原材料绿色化、品质化水平,筑牢下游产业发展基石。发挥铝、铜、镁、钛等产能优势,延伸发展精细化工、高性能合金、纤维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推进新型铝合金3D打印粉体、锂电池用铜箔、镁基合金部件等项目建设,构建“原材料—精深加工—终端应用”一体化产业链,打造规模化、低碳化的先进基础材料产业基地。聚焦锂电、新型储能、显示、电子信息等前沿赛道,加速产能扩张与技术突破。2027年前,实现正负极材料产能25万吨、隔膜材料3亿平方米、多晶硅40万吨的规模目标;推进MLED显示模组,布局集成电路、光电材料等领域,构建千亿级战略材料产业集群。
强化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围绕盐湖精细化工、3D打印、生物医用等领域,推动镁系、硼系新材料开发,突破铝基3D打印材料技术瓶颈;拓展铝制品在消费、建筑等领域“以铝代木、代塑、代钢”应用场景;发展绿色低碳新材料,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引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迭代升级。
一张蓝图绘到底。新征程上,西宁市将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立足资源能源禀赋、产业基础条件、环境承载能力等,前瞻布局、创新驱动,以产业链、创新链、生态链融通发展为路径,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新材料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迭代升级,持续释放产业发展活力,成为引领西北新材料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为全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贡献“西宁力量”。
(段荣霞 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