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经济 > 专题报道

北大两院联袂打造人工智能特训营,构建北研科转对外参股闭环路径

来源:信阳日报2025-07-11 20:47:44

2025年6月6日至7月5日,由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信研院”)与北京大学南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南昌院”)联合主办,北研科转(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研科转平台”)承办的首期人工智能特训营在杭州开营,在南昌结业。这场为期一个月,聚焦“行业模型培育与投资”的课程,汇聚了32位严格筛选的企业核心决策层(董事长/总经理/创始人/股东),与北大体系专家小组融合探索,开拓并验证了一条培育优质行业模型公司的闭环路径。笔者赵晨光作为首期人工智能特训营的班主任,切身体会到特训营通过递进式地帮助企业认知升维,初步验证了这条闭环路径将是中国企业AI转型的新范式。

精准定位:瞄准行业模型的产业化痛点

“决策层专属”的顶层设计。特训营拒绝“纸上谈兵”,招生对象锁定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计划推进“人工智能+”的企业掌舵者。这一设计直击转型核心矛盾:战略模糊与执行断层。传统企业虽拥海量场景数据,却缺乏将AI技术与业务逻辑深度融合的能力;科技企业虽有技术储备,却很难精准匹配行业需求。北大双院以企业决策者为切入点,以人工智能特训营为载体,从源头推动解决了战略资源向AI倾斜的矛盾。

“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6月6日,特训营首日课程围绕“宏观政策+实践路径+投资回报”展开,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委员刘九如深入解析政策与产业风口,定位AI为“中国产业新引擎”;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智能物联软硬件产业化推广实验室主任易海明拆解行业模型培育路径,强调“场景驱动”是灵魂;北京大学城市软实力研究院战略合作部部长王祥规划企业的股权价值,论述组建人工智能专项基金赋能新培育的优质AI企业。三位老师分别从战略、路径、资本构建认知闭环,呼应企业转型的全周期需求。

模式创新:从单向授课到双向“融合课革命”

特训营最大突破在于重构教学逻辑——将传统的“专家单向输出”转变为“专家学员融合碰撞”。

场景众筹式学习。特训营在6月21日和7月5日分别举办两场融合课,企业家学员分享了来源于实践的场景,如“AI+软件、AI+医药装备、AI+文旅、AI+智慧洗车、AI+精密工业、AI+出海、AI+科研服务、AI+智能停车服务、AI+中文编程PLC、AI+大集成服务、AI+电力设备检测”等。他们在融合课上介绍企业和项目的真实情况,提出真实痛点和紧迫需求,场下学员纷纷提问,专家学员小组热烈讨论,最后由专家现场拆解AI+场景的具体实施路径,带给全体学员AI+场景落地的新启发。

三维协同式转化。特训营验证的闭环路径,即北研科转平台推出的“人工智能科研定制辅导+联合创始人持股+联合开发产品”的转化模式。本路径依托北大科研/科转的顶尖战略规划能力和资源,为学员企业的“AI+场景”的规划战略目标,明确实践路径,选拔出一批学员企业进行人工智能科研定制辅导;通过辅导期的企业,北研科转平台将以原始股参股,与企业深度捆绑,赋能企业七大战略要素,帮助企业报名“AI国家队”,勇攀AI高峰。

 

通过北研科转平台的闭环路径,让科研机构从“技术供应商”蜕变为“联合创始人”,彻底重构产研关系,既让科研机构“更接地气”,又帮助有志于AI发展战略的企业家更好地抓住“人工智能行业模型”的历史性机遇。

产业共振:从认知觉醒到行动转化的“关键一跃”

特训营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传递,更在于激发企业家的“AI行动力”。

认知破壁。32位完成结业的企业家中,超80%已着手制定企业AI方案。一位医药装备企业的CEO坦言:“在参加人工智能特训营之前,我能想到的很多视角都是企业内部的单个场景,但现在我是从整个行业的视角去考虑。借用老师的一句话,就是从战术角度升级为战略角度去考虑,所以真的打开了宽广的视野。”

生态裂变。课程涵育了一批北大生态的AI+企业。例如,人工智能特训营(第一期)学员杭州秘影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与北大信研院、北研科转平台成功签约,并获得北研科转入股。秘影软件主动拥抱人工智能、积极探索行业模型,未来将在AI图片生成模型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结语:一场关乎未来的“产研共谋”

人工智能特训营的价值,远超一期32位企业家的结业证书。北研科转平台验证了一条闭环的路径:人工智能科研定制辅导+联合创始人持股+联合开发产品。当北大体系专家小组与企业家在融合课上热烈碰撞,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绘就一幅幅AI蓝图,他们做的就是让AI从“神话”回归“土壤”,让未来一家家伟大的中国AI企业,从北大生态的创新土壤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