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民政职业大学:突出就业导向 满足社会需求

来源:民生周刊2025-05-06 15:42:21

《民生周刊》记者   罗芳菲   李贤娜

春日正好。驱车自北京市区一路向南,来到民政职业大学(大兴校区)。这所学校紧邻凤河,简朴低调而又生机勃勃。

去年9月,因开设全国首个殡葬职业本科专业和婚姻类职业本科专业,民政职业大学备受关注。“学校现有大兴和燕郊两个校区,这里是新校区。”民政职业大学康复工程学院院长李高峰说。

民政职业大学是民政部直属的唯一一所本科层次高等院校,也是我国民政领域第一所本科高等院校。其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内务部民政干部学校。2007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开展学历教育。此后,学校不断完善学科专业,以满足社会民生领域快速变化的服务需求。

民政职业大学立足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人才培养突出就业导向,学生就业率超过95%。特别是在现代殡葬管理、康复辅助器具技术、健康管理、社会工作等特色领域,毕业生供不应求。首个婚姻类职业本科开学不久,全国各地多家婚恋机构就主动和学校联系,提前“抢订”邀约实习实践。

民政职业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个案工作实训室进行实训。

工学交替,拉近学生和工作岗位的距离

2009年,云南学生蒋国军考了478分,按照当时云南省的高考政策,可以就读本省二本师范类院校。“我想出去看看。”同年9月,蒋国军独自一人坐了几天的火车来到北京。

刚到民政职业大学康复工程学院时,蒋国军的情绪有些低落。“与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学校地理位置有点偏僻。”如今,蒋国军已是一家运动科技公司创始人。回首在校时光,他认为,不能用分数和考试能力定义一个孩子的人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跟普通教育不一样,普通教育更看重理论知识,我读的康复辅助器具技术专业侧重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还有很多实验室和工作坊课程。”

民政职业大学康复工程学院成立于2007年,前身是创建于1994年的中国假肢矫形技术中等专业学校,采用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如今,假肢矫形技术专业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假肢矫形技术领域的核心力量,覆盖全国各省份康复辅具配置单位。康复工程学院由此被誉为培养假肢与矫形器技术专业人才的摇篮。

“为了让学生们在校期间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素养训练,我们一直推进引企驻校、引企入教。”李高峰说,“企业入驻学院,我们提供场地,他们提供设备、技术、临床案例等,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育人。企业工程师到学校给学生们上课,老师也把课堂开到企业里,给员工做技术培训。校企合作还会一起攻克技术难题,企业也能给老师和学生们带来最前沿的行业信息和资源。”

目前,康复工程学院设有康复辅助器具综合育训中心,面积超过5300平方米,设备仪器价值3000多万元,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中开展技术技能训练。“我们希望学生经过3到4年的学习,能掌握一技之长。”李高峰说。

职业教育要跟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相契合。面对老龄化社会需求,民政职业大学老年福祉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实施“工学交替”教学。

民政职业大学是2015年第一批教育部批准进行现代学徒制行业试点的学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也是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当时专业名称是老年服务与管理。经过5年探索,老年福祉学院逐渐形成极具自身特色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020年,我们借鉴德国的老年护理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试点,开展了工学交替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老年福祉学院院长屠其雷说,“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试点,也对应了新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内容。智慧养老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2020年,学院开始建设学徒培养基地,经过几年的校企合作,学徒培养基地逐渐聚焦在养老企业中的国企、央企以及大型民企。组建了学徒“三师”团队,即每名学徒匹配1名专业导师、1名实践导师和1名德育导师。实习时间调整为一年级12周、二年级18周、三年级24周的企业岗位实践,让学生实现从生手到熟手再到能手的转变。

“专业导师、德育导师和企业实践导师会定期与学生沟通,这样导师们会更了解学生、更熟悉企业和学校。”屠其雷说。

此外,校内理论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实践互相衔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一年级学生在校内学习完老年活动策划与实施、老年服务礼仪与沟通技巧等课程,5月至8月中旬到企业进行老年活动带动岗岗位实践。二年级学生在校内和实训室学习完老年照护相关课程,4月至7月到企业进行老年健康照护岗岗位实践。三年级学生实施就业为导向的岗位实习。岗位实习前,学生已经有两段企业实践经验。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水平高、适应能力强,特别是能适应老年人的不同个案服务。”屠其雷说,2020级2002班为改革试点班,对口就业率达79%。

职业教育不是象牙塔。“为了拉近学生和工作岗位的距离,我们还在学校构建了真实的工作环境。”老年福祉学院智慧康养专业讲授大数据应用技术课程的老师耿晗带领记者参观时推开一间实训室:从养老服务指挥中心到智慧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适老化居家环境,嵌入大数据平台和几十种智能设备,每一处细节都真实再现工作场景。

“老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学,企业的老师也会来学校给学生上课。”耿晗说。

民政职业大学学生在社区开展岗位实习,帮助社区开展亲子活动。

高职专科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高职本科重点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

2024年5月,教育部批准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基础设立民政职业大学,首批设置智慧健康养老管理、现代殡葬管理、康复辅助器具技术、社会工作、婚姻服务与管理5个职业本科专业。

同年9月,民政职业大学迎来了第一批本科生。

山东女孩董文迪想给患有颈椎粘连的妈妈缓解症状,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将康复类专业作为首选,最终被康复辅助器具技术专业录取。对于即将在5月中旬开始的“认识实习”,她充满期待。

“所有本科专业在第一学年结束前都会安排‘认识实习’,目的是让学生对行业有个初步认识。”康复工程学院行政学生工作秘书张洪来说,与学制3年的专科教育不同,本科教育学制4年,课程设置更加全面。除了实践技能训练外,还包括更广泛的理论知识。内容更专注于辅助器具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人体解剖与生理学、材料科学等。

“高职专科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高职本科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张洪说。

“我们组建了智慧健康养老管理专业群,涵盖智慧健康养老管理、社会工作、康复辅助器具技术等5个专业的老师。”社会工作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研室主任皮楠楠说,“我们讨论教学和管理,讨论各自领域内关键工作岗位等。”专业群精准对接智慧康养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契合智慧康养产业的发展需求。

“职业本科的建成,确实提高了学校的吸引力。”老年福祉学院负责团学活动的老师郭戎蓉说。

河北女孩邢雨晴通过社交媒体了解到学校情况后,填报了智慧健康养老管理专业,并被录取。

在她看来,这个专业除了养老照护相关课程,还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未来主要从事服务质量管理、企业运营管理、行政综合管理的工作。但在郭戎蓉看来:“养老人才在情感陪伴和人性化关怀方面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智慧健康养老管理专业就是要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养老人才。”

升级为本科大学,有了更多课程和学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耿晗说:“养老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掌握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知识,还要了解国家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老年产品、适老化环境规划等方方面面的知识。”

民政职业大学康复工程学院教师讲解模具制作过程。(图/李贤娜)

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行业的创新者和创业者

21岁是绝大部分高职学生毕业的年龄。“在这个美妙的人生起点上,他们要承受更多东西。”在郭戎蓉看来,除了培养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如何唤醒他们的目标和热情,也是作为职业教育老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她的印象中,新疆幸福班智慧康养专业大三学生李博涛的变化最大。“他是独生子,大一上课经常是慵懒的状态,考试经常不及格。性格内向,跟人说话的时候经常低着头,我作为辅导员很担心他。”

按照学院课程安排,李博涛去年开始到养老院进行岗位实习。

“我很担心,还是要人照顾的年纪,突然间去照顾别人,他会不会有心理落差?”郭戎蓉说,“一直到这学期实习,我发现这孩子非常懂得跟老人沟通,眼里有活儿了。”郭戎蓉经常会收到养老院的老人写给李博涛的感谢信。“每次看完信,都有种孩子长大的感觉。”

谈起在养老院实习的日子,李博涛说:“他们给了我很多感触,让我更理解生命的价值,我心怀感恩。”今年7月,李博涛将正式毕业,会直接留在养老院做照护师。

“‌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学院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了解这个专业。”皮楠楠说,“希望他们在校期间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通过到街道、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机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社会组织等单位实习,接触不同的服务对象,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道德观。”

2016年,广西学生陈诒鹏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在同学的推荐下填报了民政职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我对社会工作专业并不了解,当年学校在广西只招收这个专业。”

记者联系到陈诒鹏的时候,他正在备考,“希望今年能通过中级社会工作者考试”。今年是陈诒鹏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木铎社会工作事务所工作的第7年。

“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困境弱势群体,如精神障碍患者、困难老人、困境儿童,他们需要关注和帮助。”陈诒鹏掰着手指头数着这些年做的项目——园区职工党建、街道困服救助岗位运营、“临时家长”公益星期六,他还深度参与了木铎事务所自主发起的关注和帮扶弱势家庭“事实孤儿”健康成长项目。

“社工精神就是不放弃每一个人。”当初只想在办公室做行政工作的男孩,如今每天骑着“小电驴”穿梭在石景山区的大街小巷,探访服务对象。

2012年6月,21岁的蒋国军正式从康复辅助器具技术专业毕业,到广州一家香港企业实习并留下,开始从事矫形鞋垫的定制和适配工作。

“做鞋垫是我的初心。”蒋国军说,“我自己本身就是患者,10岁左右被诊断股骨头坏死,导致长短腿。医生不建议做运动,而我喜欢打篮球,每次打完都非常痛。”

在康复工程学院学习期间,李高峰和学生们一起给蒋国军定制矫形鞋垫,缓解了他运动后的疼痛以及长短腿问题。“毫不夸张地说,那双鞋垫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现在鞋垫磨损厉害,不能再用了,但我一直留着。”

2017年,蒋国军创立广州步行者运动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定制矫形鞋垫。

“制作矫形鞋垫不是一个大众行业,但很有成就感。”蒋国军说,“有一名客户,最初定制矫形鞋垫时不到5岁,小脚丫只有16厘米,现在已经长成大男孩。十几年来他的鞋垫都由我亲自制作,从短变长、从窄变宽,改变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理。”

“面对患者,我还会给他们讲自己的经历,把学校温暖的精神传达给他们,让他们在我身上看到另一种人生。”蒋国军说。

2020年,蒋国军开始给职业运动员定制鞋垫,从医疗领域走向职业体育。“职业运动员定制鞋垫是为了缓解伤病,提高运动表现。”

为提升康复治疗领域的专业素养,蒋国军进入广东医科大学,系统学习康复治疗学,“希望能在运动损伤治疗领域获得扎实的能力。未来,我还要做健康鞋垫,服务对象是运动爱好者,让定制鞋垫从职业体育走向大众体育”。

“蒋国军的拼搏奋斗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李高峰说,“经过3年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积累,学生可以选择去更高的学府深造,成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产业升级换代作贡献,也可以成为行业的创新者和创业者,造福大众。”‌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9期、4月2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突出就业导向   满足社会需求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