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2025-04-12 14:08:04
4月的万羊山开始披绿,山花陆续绽放。山脚下,一个依山而建的“大家伙”站在金属冶炼行业的“高峰”。
这项新技术是济源市万洋冶炼(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万洋集团)自主研发的“三连炉直接炼铅技术”(下称“三连炉”)。得益于此,这座由9名村民筹资27.5万元建立的万洋有色金属冶炼厂破局出新,走出一条特色的“链上链”绿色循环发展之路,成为年产值超400亿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这家传统冶炼企业是如何实现焕新升级的?近日,记者走进“愚公故里”河南济源,探寻该企业多元领域持续出彩的“攻关秘籍”。
破局出新 站上行业技术“高峰”
太阳初升,万羊山坡的“三连炉”轰隆作响、生产正酣。谁承想,这项轰动全行业的技术出自几位村民之手,其创业创新精神至今被企业职工津津乐道。
作为企业创始人之一,万洋集团总经理卢振海左手上的伤疤,便是这位70多岁老人创新路上的“军功章”。20年前,冶炼炉突发泄漏,卢振海不假思索脱下上衣,把衣服塞进泄漏之处,后经过处理,冶炼炉正常生产,而卢振海的左手被高温灼伤,留下一道大伤疤。
“我们创业赶上了好机遇,也是企业发展需要倒逼我们不断创新。”卢振海表示,企业不创新就没出路,“三连炉”便是万洋集团的创新“代表作”。
万洋集团技术标准部部长李伟伟表示,针对传统工艺存在能耗高、流程长、占地面积大等问题,万洋集团组建研发小组,寻找传统流程中的突破创新点,最终依照地势落差,首创“三连炉”,将工厂建上了山。
“‘三连炉’缩短了生产流程,而且能耗更低、效率更高。”万洋集团党委书记卢军亮表示,这项技术创下两项“世界第一”,实现了国内铅冶炼工艺的再次革新。同时,该技术还获得了2013年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
在李伟伟看来,传统工业更不能固步自封,应跟随市场变化不断破旧出新,企业创新一直在路上。
拥抱科技 企业不断焕新升级
自创办以来,万洋集团秉持着“富四方百姓”的企业愿景,从小到大、从大到强,铺就一条绿色发展之路。那么,企业三十年来频频出新的秘籍是什么?
“不贪、学憨、敬业”是万洋集团董事长卢一明的处世六字经,亦是王屋山脚下的“愚公儿女”不畏艰难、勇于担当只为造福一方百姓的真实写照。凭借着“当代愚公”卢一明的“拼劲儿”,万洋集团自成立之初就敢为人先。
卢军亮认为,科技创新助力产业提质增效,理念创新则助力企业拓宽产业领域。
“万洋集团实施由企业提出课题、高校进行研发的多方合作模式,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卢军亮称,依托省市级研究创新平台,企业鼓励工人对生产各工段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加强冶炼过程中的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实现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的有机统一。
其中,河南希百康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便是理念创新的成果之一。自2017年成立以来,该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就硒元素展开深入合作,与博士团队进行药品研发及化学性能测试,获得多项专利技术,取得不俗成绩。
除了技术不断精进,万洋集团还抢抓智能化发展机遇,建立万洋数据中心,一改过往“口口相传”的工作流程,技术人员可通过智慧大屏对各个系统进行实时调度。
“数据中心打通互联各类数据资源和平台,将原有分散的信息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全方面、全过程的管理协同,提高智慧化管控水平。”万洋集团生产运营部运营调度中心冯瑶瑶介绍,目前数据中心已实现智慧化生产统计调度、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安全双预防管理等功能,助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
建立“链上链” 产业“开枝散叶”
济源作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万洋集团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打通上下游、建立“链上链”,走出一条产学研联合、涵盖多产业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从矿粉到粗铅、电解铅、蓄电池极板、蓄电池、铅酸电池、蓄电池回收,再到粗铅,一路循环,不断“开枝散叶”,又建起黄金产业、白银产业、硒产业等多个产业,形成“链上有链”的绿色循环发展格局。
各样的黄金饰品、雪白的银产品、硒元素保健品……各种产品令参观者啧啧称赞,这些正是万洋集团延链、补链、强链的真实写照。
其中,“铅锂双循环”是万洋集团延链补链,绿色循环发展的代表。
在济源市鸿达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下称鸿达公司),一车车从全国各地回收的废旧电池陆续运入车间,这些废铅电池经破碎、分选、熔炼等工序,变为再生铅、再生塑料等产品。
鸿达公司新能源事业部生产负责人卢锋介绍,这便是循环经济之一的新能源产业链,即从粗铅提取出电解铅,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的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等,将废旧锂电池回收梯次利用、打粉再生,提取铜、铝、电池粉等金属,再回到工业级碳酸锂循环再生。
作为河南首家“铅锂双循环”企业,鸿达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研发超重力强化萃取再生合成再造技术,将回收的锂制成工业级碳酸锂,真正做到废旧锂电池的循环回收再利用。
“从破碎到提炼加工,整个过程完全做到零排放,资源回收利用率在80%以上。”卢锋称。
“废旧铅酸蓄电池自动拆解-三连炉侧吹熔炼”技术让万洋集团形成原生铅、再生铅相结合的铅冶炼模式,实现“减废增金”“减碳增绿”。卢军亮表示,仅此一项,企业每年可节约铅矿石18万吨、标准煤2.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万吨。
“近年来,济源以数字化为引领,带动企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业信息和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许杰在谈及冶炼产业发展时表示,万洋集团的发展正是济源民企“愚公移山创新篇,四高四先做示范”的生动实践和优秀典型,将动员更多民企培育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因地制宜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海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