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周刊2025-01-10 14:12:5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卢中原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是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一条中低速轨道,目前下行压力较大。下行压力是与以前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相对而言的。进入较为发达的阶段后,增长速度下滑是必然的。
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供给面要素,包括劳动力增长、资本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3个因素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劳动力增长2011年左右进入负增长阶段,人口老龄化带来储蓄率、投资率增长放慢。劳动力增长、资本增长两个因素发生根本性变化后,经济增长速度只能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近年波动较大,总体上看不如发达国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正进入转换阶段,不可能再靠保持高的增长速度来保就业、促民生,只能追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加大它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进而使得经济增长在中速甚至中低速阶段能够创造更多物质财富。
进一步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果实到哪里去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是高质量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支撑的增长果实的含金量比过去高,在全体人民中的分享程度比过去更高。也就是说,要通过普惠、包容性增长,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现在强调高质量增长,主要是围绕较高科技含量、较高含金量、更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在这样一种增长模式下,物质财富的增长更加普惠、更加均衡地分配到社会各个阶层,这就是民生得到改善的来源。
保障民生,收入分配政策很重要。经济增长成果扩大后,怎么使成果分配更加合理、均衡。一方面是在不同人群中更加均衡地分享,另一方面就是在不同区域之间更加均衡地分享。在人群分享中,更多的是初次分配,现在明确了要提高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比如,就业扩大了,但劳动者得到的收入分配没有随着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增长,就可能出现“躺平”等情况。因此,百姓的收入要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同步增长。
“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城乡居民收入要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的增长要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那么,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也就是工资收入的比重要提高。只要有稳定的就业,那么劳动者工资和劳动报酬的比重就要随着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不断提高,这是很重要的命题。
资本是经济增长的3个来源之一,资本或投资分配多了,劳动分配或者具体到人的工资收入、劳动报酬可能受到挤压。比如,大数据平台精准测算,使骑手、外卖小哥的收入受到挤压。怎样纠正一些偏差,怎样保障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这也是很重要的命题。当然,劳动报酬比重提高要跟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当劳动生产率没有提高时,就没有更多余力在初次分配中让劳动者得到更大比重。
“十一五”规划提到经济增长速度每年提高7.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每年提高5%。多出的2.5个百分点的财富分配到哪里去了?是在投资中布局了基础设施。民生改善需要各种各样的基础设施,如建医院、养老院等,这属于通过投资实现硬件设施的改善。不能说高出2.5个百分点的收入分配没有用到民生改善上,是投到了民生改善的硬件上了。但在软件上,从实实在在的劳动报酬的初次分配上,不如“十二五”规划更加符合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这一转变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的变化。
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医保、养老保险、低保等保障标准。这就涉及二次分配。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要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也要公平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只能用二次分配来改善和保障这部分人的民生需求。这就是医疗、养老、教育、失业、工伤、孕期等一系列保障。当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和暂时没有劳动机会的时候,要得到二次分配的关照。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要跟经济增长同步,包括二次分配,让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暂时失去劳动机会的人共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这两个同步是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转变,就是让增长成果的分配更加公平、普惠到全体人民,包括弱势群体。分享就是人人有份,这就是二次分配。要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国家2024年出台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包括向弱势群体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提高养老、医疗相关保障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在全要素生产率中,要提高劳动者报酬,激励劳动力提高素质,当劳动力素质提高后,他会得到更多相对应的报酬。从经济层面讲,人越贫穷,他的实物支出占比越高,给他发钱是有必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但对那些已经解决生存问题的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基本生存之外的支出,发这点钱管什么用呢?所以,不如把二次分配的钱用到弱势群体、贫困群体上。
二次分配要关注脱贫人群的大规模返贫风险,有没有后备财力防止返贫。在“三农”工作中,发展农村经济、振兴乡村产业都很重要。二次分配要通过提高农村集体的后备财力,应对养老、失业、医疗、教育相关方面的返贫因素,给予资助,这是二次分配应当充分发挥的作用,让部分人能在基本生活满足后逐步防止返贫,走向真正小康。
到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了15年,挑战是巨大的。要充分关注并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作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如期实现。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罗燕整理)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期、1月6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