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中央党校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在发展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来源:民生周刊2025-01-10 14:09:41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张占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围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改革内容上,既注重全面系统,又突出了重点领域,有以下四点值得特别关注。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对的内外部环境更加复杂。

在外部,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及霸权主义愈演愈烈,逆全球化思潮有增无减,“脱钩”“断供”等行为变本加厉,严重影响全球发展。

在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与需求潜力相匹配的供给体系尚未建立,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化解经济发展的潜在风险,要求我们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继续把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向前推进,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有其合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发展逻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0次三中全会,都体现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很多制度性安排,并提出“到2035年要全面建成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条道路上将奋勇兼程,追求更高的标准,因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这个体制,要求我们努力建成这个体制,捍卫这个体制,这是我们实现一切宏大目标的前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至少体现在价值追求、发展目标、政府治理、市场体系、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生态建设、开放程度、精神文明、法治保障等10个方面的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水平高不高,关键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得好不好,只有处理好了,才能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努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以及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我国经济要上台阶,民生保障要改善,都离不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又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同时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决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不断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突出分配制度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提出要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体系,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对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制度安排和战略性部署。

据此,我们设想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候,争取能够实现“三个倍增”,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倍增。实现这“三个倍增”,需要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是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把蛋糕做大、做好,而这就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各得其所。

二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决不能不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也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要努力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结合得更好一些,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个比较优势,这是一个止于至善的过程,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痛点、堵点和难点需要进一步解决。

三是处理好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关系,重点是国企、央企和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关系。大家都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因素,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者,要共同担负起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党中央反复强调三个“没有变”(即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两个“毫不动摇”(即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个“健康”(即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也是为了向全社会清楚表明在这方面的坚决态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为了人民,又必须依靠人民。实现“三个倍增”的前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调动全社会积极性。

当前重点是调动以下四方面的积极性:

一是调动广大教育科技工作者特别是科学家的积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群体有了积极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才有希望。

二是调动广大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市场主体是推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促进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没有它们,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前,民营企业的困难更多些,要努力帮助民营企业坚定信心,努力扩大投资,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

三是调动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积极性。“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建设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努力建设金融强国。

四是调动广大领导干部特别是地方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一方面,设计合理的竞争发展机制,激发地方党委、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以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开拓进取、干事创业。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徐英子整理)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期、1月6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