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5-01-10 13:54:39
徐 胤 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校园霸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近年来,校园霸凌问题层出不穷。2022年,上海某女童星疑受同学嫉妒,被恶意诽谤,在精神上遭受校园霸凌。一些同学虽然写下道歉信承认错误,但对该童星的伤害行为并未停止,导致其跳楼轻生,幸得医生全力救治才脱离生命危险。2023年,海南临高县13岁女生遭同学殴打致耳膜穿孔,精神受到严重损害,“经常做噩梦,有时候会半夜叫喊出声,还时笑时哭的,说有人要剪她的头发,要打她。身边离不开人,需要有人陪同才能入睡,见到生人手还会发抖”。2024年,河北邯郸3名初中生残忍杀害同班同学,犯罪嫌疑人对受害者造成多处致命伤,埋尸地距离其中1名犯罪嫌疑人家仅100米,3名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均为留守儿童……这些血淋淋的真实案件无不在提醒着我们:校园霸凌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一是防,二是治。
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理,关键在于知晓为何会发生校园霸凌。结合近年来笔者接触到的大量咨询和案件来看,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家庭监护不到位,家庭教育缺失。当前很多家长忙于生计,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导致一些孩子受到欺负后无法及时被发现,更得不到相应的保护,逐渐成为被霸凌者;还有一些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家长的教育和引导,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交友观,出现恃强凌弱的心态和错误认知,逐渐成为霸凌者。
二是未成年人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不足。校园霸凌的本质是人际关系问题,是学生之间出现了人际冲突。如果冲突能够使用非暴力的方式友好化解,也就不会出现霸凌现象。但显然无论是霸凌者还是被霸凌者,实际上都没有掌握如何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和纠纷的能力。
三是学校体制机制建设不健全,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学校缺乏对校园霸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机制,老师们对霸凌行为的认知和识别能力不足,导致校园霸凌出现苗头后未被及时制止和处理,最终演化成恶性事件,有些学校不当的处理行为甚至可能会加剧霸凌问题的严重性。
四是数字时代下亚文化的强烈影响。当代未成年人是网络的“原住民”,不少未成年人会绕开青少年防沉迷模式,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长期沉迷于暴力对抗类游戏会导致未成年人对身边环境感知能力不足,对现实生活参与意识不强,人际交往能力不足,呈现出沉默寡言、情感冷漠、孤僻、道德观念淡化、社会交往异化等特征,进而使价值观、生命观出现偏差,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
五是部分未成年群体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干预,要么会自卑、自闭,成为被霸凌者,要么暴躁、易怒,成为霸凌者。
基于此,笔者从预防和治理的角度,提出以下解决校园霸凌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第一,增强家长责任意识与监护能力,强化家庭教育指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六条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具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进一步细化了监护人的监护职责以及不得对未成年子女实施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专章规定了父母作为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监护教育的家庭责任,明确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观念、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共同生活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其他家庭成员应当协助和配合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因此,家长要充分履行对未成年子女教育、引导和保护的职责,积极参加家庭教育指导,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关注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状况和日常行为表现,发现异常后及时询问并有针对性地介入处理,既不让孩子成为霸凌者,也避免孩子成为被霸凌者。
第二,提升未成年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人际冲突处理能力。一是家长和老师要教导未成年人基本的社交技巧,如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维持对话、如何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等,帮助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减少冲突的发生。二是家长和老师要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的社交环境,如组织或鼓励他们参与社团、运动队、艺术班等集体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交经验,提升他们与人交往的自信心。三是家长和老师要注重培养未成年人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同理心是理解他人感受的关键,尊重他人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要引导未成年人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尊重他人的差异和选择。四是设定合理的规则和界限。家长和老师应教育未成年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明确自己的底线,学会敢于在感到不舒服时拒绝他人,保护自身权益。五是培养未成年人情绪管理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模拟冲突情境,教导他们如何倾听理解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通过协商和妥协达成共识。让他们学会在面对冲突时管理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六是在未成年人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冲突的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励。既要在未成年人面对问题寻找解决办法时给予积极反馈,也要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第三,学校建立健全校园霸凌的防治机制,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明确人员职责。一是根据《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学校要成立校园欺凌治理委员会并明确相关成员,负责校园欺凌事件的调查、认定等工作。二是学校要制定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教职工职责、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校园欺凌的早期预警、报告渠道、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的具体流程、校规校纪中对实施欺凌学生的处罚规定等内容。三是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主题培训。针对教职员工,重点讲述校园欺凌的概念与危害、识别与认定、介入与干预等,完善教职员工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并提升应对能力。针对学生,重点讲述校园欺凌的识别与自护,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四是学校要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引导、管理和保护。既要关注习惯性实施不当行为,如经常骚扰、捉弄、嘲笑其他学生,故意在班级建立小团体,经常违反校规校纪,有较强报复、嫉妒、争强好胜心理的学生;也要关注那些性格内向孤僻、身体瘦小、留守儿童、家庭发生过重大变故、父母一方正在服刑或有犯罪记录等可能成为潜在被欺凌者的学生。五是建设平安校园氛围,定期开展校园欺凌的排查工作。一旦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要及时干预制止。
第四,加强网络安全治理,净化网络空间,打造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2024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该条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国家级行政法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专章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家长及老师要帮助未成年人提升网络素养,学会甄别网络内容的优劣,主动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网络游戏平台要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落实防沉迷保护措施,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含暴力血腥等内容的游戏;三是网络平台主体要切实履行未成年人保护职责,建立健全合规体系,筛查处理涉未成年人网络暴力和网络霸凌的内容,打击含有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 赌博、引诱自残自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为遭遇网络霸凌的未成年人提供便捷的取证和举报功能按钮。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全面综合治理网络空间,或将有效避免网络霸凌等校园霸凌现象的出现。
第五,完善社会支持与服务体系,跨学科、多专业介入校园霸凌的防治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文13处提及了社会组织,国家鼓励社会组织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参与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来。针对校园霸凌问题,需要具有社会学、社会工作、法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一是具有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背景的社会组织以“驻校社工”的角色帮助未成年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人际冲突处理能力,做好针对校园霸凌的预防工作;二是具有法学背景的社会组织可以开展日常普法活动,普及关于校园霸凌的识别、认定与处理方法,威慑霸凌者,保障被霸凌者的合法权益,做好校园霸凌的防治结合工作;三是具有心理学背景的社会组织可以及时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情绪疏导、心理咨询等服务,降低校园霸凌的负面影响。跨学科、多专业地在校园霸凌防治方面,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干预、法律援助、社会调查、社会观护、网络沉迷防治、家庭教育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开设服务热线、教育矫治、社区矫正等服务,有助于共同完善防治校园霸凌的社会支持与服务体系,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第六,教育行政部门联同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校园霸凌防治制度。一是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工作,按时测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评估校园环境,对于宣传教育不合格的学校要求及时整改。二是要在校园霸凌恶性事件发生后及时追责、加强处理。对于霸凌者要严格依法处置,例如将其送入相关专门学校接受专门教育;对于被霸凌者要密切关怀,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要提高教育部门与民政、司法、妇联、残联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在事发之前做好最大程度的预防工作,在事发过程中尽力控制事态影响、防止被霸凌者进一步受伤,在事发之后对霸凌者进行依法追责,避免事件二次发生。四是要加快完善校园霸凌防治制度,从制度层面杜绝事件的发生。
解决校园霸凌问题需要提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的深度和水平,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切实维护学生平安、健康成长。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其身心健康关乎国家发展前途。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促进校园霸凌防治措施落地生根,为青少年打造清朗和谐的平安校园。
选自《平安校园》2024.05(总第2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