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23 17:11:08

周  娥

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要加强源头管理,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青年群体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国家未来发展息息相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把握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加大对大学生群体心理的基础性研究,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才。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CiteSpace软件(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人工细读及统计分析,对1994—2023年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解读,以期在研究热点、趋势、分布和不足等方面对其进行可视化呈现,为深化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平台,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检索主题,在CSSCI来源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进行文献资料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1994—2023年,文献具体起止时间为1994年1月—2023年8月。经手工去重,剔除会议报道、访谈、综述、评论、简讯、报告等,最终筛选出865篇文献作为分析样本。

(二)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

采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将识别的学科热点、知识基础、发展脉络以科学图谱的形式进行直观呈现。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文献的时序、作者与机构、文献被引情况以及关键词聚类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电子表格对数据所得图表进行处理。

(三)参数设置和界面调整

将CiteSpace主页中Time Slicing(时间切片)的时间年限调至1994年1月—2023年8月,将选择聚类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其他为系统默认值。

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中心度和高频次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关键词的共现分析进一步展现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本研究对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将Pruning sliced networks(切片网络修剪)确定为分析算法,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谱,图1代表着自1994年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热点。

表1所示为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及出现频次和中心度信息,初步说明从1994—2023年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教育模式的改变、心理育人的变化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等。

(二)热点领域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核心思想的提炼和升华,如果某个关键词在一个研究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则该关键词所表征的主题内容就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复现的频率越高,表明该关键词所表征的课题研究热度越高。运用CiteSpace设定关键词,对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生成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共线知识图谱,详细情况见图2。

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报告,得到表1所示的10个最大聚类的信息。分析发现,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主要聚焦在7个领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美高校、教育等领域。具体分析如下:

聚类“高校”的范围最广,包括“心理育人”“医教结合”“心理困惑”“教育体系”“学业警告”“人格特质”“同伴教育”“价值干预”等关键词,主要探讨高校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定的规章制度与政策。

聚类“大学生”,包括“健康心理”“模式体制”“教育原则”“创新机制”“关怀体系”“功能实现”“与时俱进”等关键词,主要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现状。

聚类“心理健康”,包括“心理教育”“教育模式”“网络环境”“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人文教育”“教育管理”等关键词,主要探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方法。

聚类“中美高校”,包括“高等学校”“心理咨询”“挫折成因”“心理特点”“高校德育”“教育对策”“专职化”等关键词,主要探讨中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

聚类“健康教育”,包括“协同运作”“协同模式”“方差分析”“健康促进”“精神卫生”“因素分析”等关键词,主要探讨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模式。

聚类“教育”,包括“实践探讨”“创业教育”“体育教学”“弱势群体”“心理学”“高职院校”等关键词,主要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教育的融合。

聚类“政策”,包括“高等教育”“学习行为”“学习质量”“商能并重”“招生策略”“职业教育”等关键词,主要探讨相关政策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聚类“危机干预”,包括“心理危机”“危机预警”“危机预防”“危机追踪”“事故预防”等关键词,主要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危机因素。

(三)总体趋势分析

突现词是指在短时间内出现频次变化比较大的词汇,是一定时期内被引次数突然增多的关键词,反映该领域在一定时期最新的研究趋势与研究前沿。本文利用CiteSpace的Burstness(关键词突现)功能对突现词进行检测。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突现关键词分析(图3),共得到22个突发性关键词。随时间推移,研究趋势不断改变,2001年以前为领域起步阶段,发文量较少,无明显趋势;2004—2008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辅导员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工作实践案例上;2012—2015年的研究趋势为“心理教育”,突出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要性;2018—2021年的研究趋势为“健康教育”。

为能够直观地呈现不同时间段的关键词与发展趋势,利用 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 Time-zone(时区视图)可视化,分析1994—2023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域的特征以及各阶段的研究主流,从而探索出该领域的动态演进。

由图3及图4可知,1994—2005年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多,这一时期研究热点主要为心理问题、健康教育、心理素质、协同运作、教育原则、心理特点、健康心理等。这一期间节点不多,此时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探索期。2005—2010 年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加深入,图中连线非常发散并且数量明显增多,关键词分布密集,由一开始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慢慢引入更多的主题,如协同模式教育、发展对策教育、人文教育、体育教学、危机预警、危机干预、心理危机等,主题更加多元,研究对象更加细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度上升,进入研究爆发期。2010—2015年的节点相对前一时期较少,但仍较为密集,研究更加关注心理教育、医教结合、中美高校、精神卫生、体育文化等,研究更加分散与多元。2015年至今,节点较少,连线较为稀疏,发文量有所下降,频次较小,主要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育人等,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热度也呈下降趋势。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 CiteSpace 软件对中国知网的865篇论文进行分析,大致勾勒出从1994—2023年间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基本脉络,以及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发展趋势。

基本脉络: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始于1992 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始于1994 年,随后发表成果数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至 2015年达到最高点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

研究热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聚类分析表明,1994—2023年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热点在其育人路径、方法、实效、发展趋势以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方面,对大学生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较多,而其他类别的学生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较少,对于家庭教育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没有涉及。

(二)研究展望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逐渐多样化,后期研究可从多学科角度围绕心理健康核心问题,细化具体性研究,进而形成系统性、全面性的学生心理服务体系。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通过对数据分析和个人特点的深入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不断优化和完善,融入更多创新元素,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同时,探索多元化教育手段,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电影展、心理健康活动等,以丰富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和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度。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也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心理教师将更加专业,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科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供更高水平的教育服务。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加注重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锻炼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应对生活和学习压力的能力。同时,创新心理测评方法也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心理学研究将探索更多创新的心理测评方法,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心理状态。

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将与心理治疗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心理服务。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借鉴国际经验,探索符合我国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未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会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国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本文系基金项目“广东白云学院2023年辅导员工作室项目:“阅心”心理育人辅导员工作室”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BYXG20230101)

选自《平安校园》2023.12(总第265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