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完善突发事件下的高校应急治理体系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23 16:15:07

徐晓琳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一些高校的突发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给校园安全稳定带来新的挑战和考验。如何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构建和谐校园,成为高校管理者亟需面对的重要课题。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校园内外突然发生、涉及到师生员工的,影响学校正常运行秩序,威胁学校组织功能和师生权益,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需要紧急处置的事件。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该预案明确六种突发事件,分别是自然灾害类、公共卫生类、事故灾难类、社会安全类、国家教育考试类及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等。结合日常管理易出现问题来划分,高校突发事件常见类型有意外伤害、学术不端、校园火灾、交通事故、言行不当、心理健康、招生考试、负面舆情、流行性疾病、网络诈骗、校园欺凌等,主体是教师和学生。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发生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指危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涉及的主体、发展程度难以预测,给学校的应急处置工作带来挑战。突发事件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而具体诱发因素无法预测,可能就是高校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某个事件。突发事件的产生原因、发展态势和影响程度等也难以预测,往往在事件发生后才能逐渐明朗,这就增加了处置的难度。

主体的群体性。高校人员密集,师生工作、学习、生活集中在一个环境,群体意志容易迅速传播和凝聚。研究以往发生的高校突发事件不难发现,多数事件初期主体是少数个人,人数不多,事态并不严重,随着舆论的发酵和后续处置不当,同一群体的其他师生为了维护自己利益,在感情上和当事人产生共鸣,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动员其他资源,个体性事件可能演变为群体性事件,事态变得复杂多变,波及范围更广,使得学校处置起来更加被动。

行为的过激性。大多数高校突发事件的主体为学生。青年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充满朝气,同时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容易被他人鼓动和受到外界影响,产生偏激想法和冲动行为。在突发事件中,青年学生在现场氛围中被裹挟甚至被网络上的别有用心观点煽动,产生激烈情绪和意识,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被弱化,甚至可能采取比较极端的行为来发泄不满。

影响的扩散性。在自媒体时代,网络传播具有渠道多元、传播迅速等特点,加之网络舆情的“蝴蝶效应”,使得高校突发事件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在短时间迅速传播并引起关注。高校学生关注并能熟练运用自媒体,校园集体生活信息交流频繁,线上线下交互传播,会加速突发事件的舆情演化。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不迅速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引发的舆情可能导致高校形象和当事师生个人形象受损。

结果的危害性。高校突发事件一般都伴随不良结果,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威胁师生的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有损学校的声誉,甚至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稳定。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积极应对,妥善解决,提升管理水平,科学应对危机,最大程度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师生遭受的危害。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原则

应对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规范,结合高校管理和运行机制,针对突发事件的特点,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原则体系。应对突发事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时,要将保障师生员工的身心健康作为首要任务。确保师生人身安全是处理一切突发事件的出发点,要最大程度保障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要加强预防为主的理念,关口前移,将危机管理的重点从处置危机前置到预防危机,加强师生安全知识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将事前预防和应急处置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同时,在突发事件结束后,要持续关注受影响师生的身心状况,积极提供心理和物质上的援助。

大局为重原则。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要分清主次,把握好关节点,抓大放小,有的突发事件的诱因是小事本身,在调查过程中需要“慧眼”识别主要矛盾,抓住主线。此外,要树立大局意识,公平公正地处理每一个事件,对待每一个个体。

快速反应原则。对突发事件,无论是发生在全校的还是局部的,高校上下和各单位部门都要快速反应,果断处置。主动向前一步,不推诿,不推脱,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做到快速反应,精准调度,应对及时,措施有力,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协同联动原则。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叠加诱发的,且发生时不可预料,事态发展和处理过程错综复杂,涉及部门多。需要在短时间内协调多个部门统筹多方力量,快速反应,理性决策。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合作,师生共同参与,校内校外联动的安全稳定工作体系。统筹校外和校内各部门力量,涉及到校外的突发事件,在属地党委和政府的指挥下分工负责;发生在校内的,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协同联动,增强合力。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的基本路径

第一,建立“责任清、底数明”的应对责任体系。

应对高校突发事件,需要全员强化校园安全工作“排头兵”意识和维护学生安全“战斗队”责任。建立“责任清、底数明”的应对责任体系,构建分兵把守、各负其责、同向发力的格局。

人人尽责、分工负责、协同联动,做到“责任清”。实施高质量的生命发展工程,校内各部门强化校园安全工作“排头兵”意识和维护师生安全“战斗队”责任。教工部门、学工部门落实全校师生安全管理职责,建好用好师生安全风险台帐,抓实学生宿舍安全阵地建设,抓好学生安全工作“金名单”,优选安全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健全学生安全自我管理工作机制。安稳部门牵头推进师生生命发展工程,全面落实校园师生安全管理责任制,定期检查指导各部门安全工作,每月组织涉师生风险专题研判,动态完善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组织开好安全教育课,抓实师生安全委员队伍建设和技能培训。教务处负责具体落实教室、实训室安全管理责任,协同落实学生上课期间任课老师是学生安全责任人的要求。

建立涉师生各类安全风险台帐,做到“底数明”。健全校园涉师生安全“四级四类”风险分级分类工作台账,每月开展校园安全台帐检查和安全风险研判。强化风险分级精准管控意识,重点关注涉以下情况学生并纳入风险台帐,同时做好风险台账的保密工作:有过轻生历史的、确诊有心理疾病的、有过打架斗殴史的、有过酗酒(吸毒)的等十七类情况,相关责任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人手一份十七类重点学生台账,对重点人群时时关心帮扶,实施一人一策、一事一策。

第二,建立“联动快、措施准”的处置流程。

要建立快速联动、措施精准的处置流程,充实和优化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部门单位,整合全校力量和资源,全方位协同,有效联动。

迅速到位,及时上报。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控制局面,冷静处理。相关人员在接到突发事件消息后,以最快速度核实信息真假,了解基本情况,迅速做出回应。如果是严重事件,要及时告知直接领导,可越级向上级领导报告目前情况;同时要联系相关责任部门人员,通知其赶赴现场。

启动突发事件应对方案。学校管理人员要协调推进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并做出合理的危机评估,对危机管控工作进行科学部署。学工部门要全面掌握突发事件的原因和处置相关情况,并提出分析研判意见;安保部门做好现场警戒、人员疏散和秩序维护,对校园重点部位加强保卫和监控;宣传部门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加强舆情监控,主动对接媒体,适时公开发布和披露相关信息,做好舆论引导,维护学校声誉;办公室要做好相应法律咨询、法律谈判和法律风险评估等工作;后勤为现场处理提供物资、车辆等保障。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快速反应,果断处理,力争最大限度降低不良影响,把事态控制在校园内。

第三,建立“恢复早、评估精”的善后机制。

在突发事件的危机解除后,要对事件整个过程进行复盘,做好各方面的恢复和重建,同时评估突发事件产生的影响,倒查处理流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治理水平。

做好恢复与重建。突发事件善后工作到位与否,关系到学校能否恢复稳定,要尽最大努力消除突发事件给高校工作和当事人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要加强心理疏导。关注当事师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受到的伤害,发挥心理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朋辈同学的作用,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化解心理危机;同时密切关注、动态评估当事师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防止事件再次发生并造成二次伤害。其次,要注重恢复学校声誉。恢复高校的社会声誉、学校形象、师生形象及高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信任度等,属于无形资产的重建。高校可在媒体上公布事件进展和学校采取的措施,争取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支持,修复负面事件的消极影响,及时挽回声誉。

精确总结评估。在突发事件解决后,高校要对突发事件各环节进行总结,对应急队伍、资源整合、工作效率和执行效果等进行评估。总结评估能够有效预防突发事件,完善危机管理机制,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梳理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处置及善后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能够将有效实践经验固化为制度性成果,针对危机应对中暴露出的问题,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同时,要强化追责机制,明确突发事件的原因、性质、影响和责任,明确事件原因、性质、影响及责任,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并及时处理,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和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是高校危机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体现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因此,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提升应对水平,构建文明校园和平安校园。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关系师生员工安全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事。近年来,我国高校应急治理体系从无到有,从初步创立到逐步完善,相关研究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提高高校治理水平和能力,努力做好事前预警、事后恢复和重建,才能使高校应对突发事件达到最佳效果,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建设和谐、文明、健康的平安校园。

(作者单位: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选自《平安校园》2023.11(总第264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