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信息化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探究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17 15:29:35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2022版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道德与法治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但是教材有些内容理论性强,显得有些枯燥,仅靠一支笔、一张嘴和一块黑板很难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而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中,则可以让课程内容更鲜活、立体地呈现;将信息技术跨越时空融入教学内容中,还可以扩展学生视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目标。国家大力倡导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更促进我们在教学中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发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为道德与法治课赋能,帮助我们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一、利用互联网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思政课有着很强的时代性。每天的新闻就是很鲜活的素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新闻更容易体验这个时代的变化。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一直坚持课前5分钟新闻播报的习惯,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搜集一周以来的重大国际国内新闻,同时要结合自己的认知和所学知识进行新闻评论。如果有典型的新闻,思政课教师也会组织全班探讨。比如学生播报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新闻,同学们会探讨:我国为什么要重奖科技工作者?这些科技工作者身上共同有着怎样的品质?我们如何向他们学习?探讨交流中,学生们认识到我国重视人才,落实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这是我国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家们身上的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值得学习,同学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多多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新去实践。如此一来,德育的培养在学生寻找的新闻中实现了。神舟号飞船的每一次发射,都能在学生们的新闻播报中找到,视频和文字的形式,让学生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爱国主义情感升腾在每个人的心中。小组内通过合理分工,共同参与,筛选材料,将新闻制作成课件分享给全班同学。年复一年的坚持,使学生们有了敏锐的洞察能力,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

二、将互联网+的教育应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健全人格

有了互联网,教学中的素材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海量的资料为教师们所用。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用音像、视频、图片、动画、文字等素材类资源,QQ、博客、电子书包等支持环境,在教学环境中不断交替使用,教学效果倍增,学生也更愿意参与其中。这需要老师独具慧眼,发掘典型的素材,有时一个好的视频能深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关爱他人》一课时,笔者播放了感动中国人物吴孟超院士的事迹。吴孟超院士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在手术台前工作,查房时会把自己的双手搓热,给病人把鞋子摆好,体贴入微的关怀打动了每一位病人。一位中年病人忍不住亲吻了吴院士,学生们看到这一幕,会心一笑,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此刻老师不用说教什么,关爱他人的种子已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道德修养的核心素养目标就这样生成。

九年级的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如果直接授课,学生们会觉得比较生硬无趣,理解也不会很深刻。现在的学生大多是00后,对改革开放的前后变化,没有太深刻的感知。在学习《坚持改革开放》这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围绕改革开放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国家经济、军事、科技的变化查询资料,这样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就会对改革开放有较多的了解,深刻体会到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关键命运的抉择。课堂上,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以PPT(幻灯片)的形式展示自己搜集的成果,详实的资料让学生有了深切的体会,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探究式教学,让教师真正做好角色的转换,从讲述者成为倾听者和引导者,得益于探究式学习与互联网的结合,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目标达成。

三、智慧课堂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实效,培养学生能力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近几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大讯飞的智慧课堂,并开展不定期培训和测试,提高老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智慧课堂里面有很多的功能,比如数字连线、在线投票、在线实时互动、抢答、随机回答、聚焦、计时器、布置作业、打卡、课件和课本转换平板功能等。使用智慧课堂进行新形式教学活动,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快乐学,实现了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这些功能丰富了教学手段,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形成了一体化教学方式,关注全体学生全过程的成长体验,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同时极大了便利了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次翻转课堂的大变革。

在复习九年级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这一课时,教师可通过案例材料带领学生从具体的案例中一步步梳理本课知识框架与脉络,展示思维导图,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平板展示学生课堂习题答案,通过抢答环节邀请学生分析讲解答题思路,让全班同学直观地了解答题技巧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在自我检测环节,通过PK(竞赛)功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智慧课堂的后台也会出现每道题的得分率,老师就可以当堂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确定学生有哪些共性的疑问需要讲解。充分利用学校智慧教学的环境,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让课堂教学有了延伸,给学生有了更多思考实践的空间,让核心素养落地有声

当今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教师应紧跟时代节奏,不断提升自身和学生的应变能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勇敢尝试各类实用性软件和教学资源的的运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提速增质的优势。

在课堂上笔者倡导学生多做PPT(幻灯片),熟悉里面的功能,比如利用软件做简单的思维导图,做新闻时政或者资料展示,做到图文并茂。课后利用QQ、微信、钉钉、微博等社交软件加强师生联系,交流思想,通过互动增进情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经常上网课,学生会利用这些平台和老师聊天,倾诉自己的烦恼,请教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学习《参与民主生活》这一课后,有一名学生在微信上和笔者交流做核酸检测时观察到的现象。他发现排队很长,以至于很多人烦躁不安,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负担。他建议在队伍里设置百米标志,可以让人们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还有多长时间可以轮到自己,有了确定性,这样人们就不会那么焦虑了。这让笔者看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在实践中产生了。

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给了学生们新的学习路径,但也存在互动不足的缺点,有些演示内容缺乏教师直观讲解,学生可能看不明白。为此,第四中学利用网络平台展开单元教学、微课制作,提供资源包等,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查漏补缺,巩固加深理解,有选择地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信息化时代,思政课老师要紧跟时代脚步,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从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等不同维度,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思政课赋能,推动思政课课堂改革,让思政课更具魅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焕发课堂的生命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文/田进晓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中学)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3.06(总第259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