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平安校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平安校园

小学安全教育的意义、现状与对策

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16 15:34:03

学校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理念应贯穿于学校工作、融合进课堂教学之中。各学校应将安全教育内容与本校安全保障设施设备相结合,将校外专业培训与校内常规教育相结合,将学校安全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能,提高安全素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安全保障。

一、小学安全教育的意义

小学安全教育是学生安全教育的初级阶段,它时间跨度长,影响大,作用突出,具有基础性与前瞻性。同时,小学安全教育关系到学生安全意识的树立、安全技能的培养和安全素养的提高,对学生当前和未来的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树立安全意识

安全事关每个学生的健康与成长,学校安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安全对于自我、他人、学校乃至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学校要教育学生将安全记脑中放心头,认真学习安全知识,不断强化安全观念,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安全意识,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注意安全,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适应环境、融入群体,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基础上,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

2.培养安全技能

学校安全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与自身相关的人身安全、食品安全、运动安全等安全常识,同时还应当教给学生安全防护的做法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实用的安全技能。如预防校园欺凌五金句:对他人,要友善;同学间,不为难;坏习气,不能沾;不恃强,不凌伴;遇欺凌,不隐瞒,求师长,去查办。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顺口溜,让学生学习掌握预防校园欺凌及其处理校园欺凌的方法。再如预防疾病的“内外夹弓大立腕”七步洗手法(内:掌心对掌心,手指并拢相互揉搓;外: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夹: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弓:双手互握,相互揉搓指背;大: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立:把指尖合拢立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腕:揉搓手腕、手臂,双手交换进行),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科学洗手,并坚持经常洗手,从而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还有火灾逃生十二口诀:记出口、找通道、灭小火、辨方向、不贪物、蒙口鼻、离电梯、匍匐行、缓降出、善自救、勿惊跑、求援助,让学生通过易于记诵的口诀掌握逃生方法,学会遇险逃生,以便正确应对并处理安全问题。

3.提高安全素养

安全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技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安全问题的正确认知、科学态度与灵活应变能力,是安全知识内化与安全技能外化的结合与融合。通过小学低、中、高不同学段富有针对性和渐进性的安全学习与安全实践,受教育者经历了从“安全认知”到“实践认证”到“行为强化”再到“内化升华”的发展过程,逐步深化了安全内涵,扩大了安全外延,形成了安全概念,具备了安全意识,拥有了安全行为,提高了安全素养。

二、小学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学校安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其重要性已引起学校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努力,学校的安全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安全保障设施设备不断健全优化,专业安全培训频次增加,常规安全教育平稳推进,安全知识不断推广,安全实践得到落实。同时,学校安全教育涉及人多面广,也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1.物质保障的提升与安全教育的跟进

在教育优先发展思想指导下,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不同学校包括安全保障设施在内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优化。原有校舍内部结构进行了固化强化,抗震、防洪能力进一步增强;外部设施进行了优化美化,室内地胶、操场塑胶、地面软覆、通道围护等,校园安全性、人文性特点更加突出。一大批拥有现代化教学配套设施的新建学校投入使用,安全优美的校舍校园成为各地代表性建筑,为师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物质保障。同时,学校安全教育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安全教育课程、主题班会、1530安全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得以开展。尽管如此,校园安全问题仍有发生,运动损伤、活动磕碰、出入拥挤、心理障碍等,这不仅体现出学校安全教育无止境的特点,也说明安全问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不仅要有健全的安全保护设备、设施,学校安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充实学生安全知识,持续强化学生安全意识,让他们掌握安全技能,提高安全应变能力。同时要建立并完善安全规章制度,为师生安全提供从“内”到“外”的安全守护与安全保障。

2.专业安全教育的开展与常规安全教育的推进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校园安全是前提和基础。为了维护校园安全,更好地开展安全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安全宣教活动,包括消防队员的防火逃生教育、医护人员的健康自救教育、公安民警的防诈拒骗教育、交通警察的交规警示教育等,这样的教育活动专业性强、主题性突出、场域代入感明显,所以受到学生欢迎,教育效果也非常好。当然,这样的安全教育往往是临时性的,时间短暂且具有不确定性。随着新课程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开全开足课程,学校常规安全教育课程受到重视,并快速向前发展。同时有关学生安全的其他教育形式也趋向丰富多样,并逐步定型化、模式化。如“1530”安全教育模式:每日放学前1分钟、每周放学前5分钟、每次放假前30分钟对学生进行安全提醒与安全教育。校内安全教育时间充裕,内容统一,场所固定,可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但也容易出现授课内容固化、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学生学习被动消极,理论与实践脱离,安全技能内化不够,安全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

3.安全知识的推广与安全实践的落实

学校通过安全教育课、安全主题班会、安全专题培训等方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安全知识进行传授推广,让受教育者了解与个体相关的人身、运动、饮食、操作、交通、用电等安全知识,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了解保护人身安全注意事项、体育运动规则、实验操作规程、饮食卫生简则、疾病预防细则等,确保学生校内校外安全。同时通过家校合作、校企交流、社区服务等方式,进行社会渗透与交流,为安全知识的推广贡献力量。课堂教学实践是学生安全实践落实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讲授安全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相应的教学实践演示及学生参与实践的方式,给学习者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结合,培养其安全实践能力,提高其安全实践水平。同时学校还通过组织师生进行消防演练、抗震演习、遇险自护、受伤自救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操练过程中,将所学安全知识落到实处。

三、加强小学安全教育的举措

安全教育备受学校重视,不同学校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安全教育的着力点往往处于分散状态,不同育人要素之间的联合互动育人机制有待完善。

1.因地制宜,将安全教育内容与安全保障设施相结合

各地安全教育有其共性,也存在差异。不同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内容与学校安全保障设施设备相结合,实现“软件”与“硬件”的匹配与融通,让教育保障与物质保障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安保设施设备作用,提高安全教育实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安全的环境,营造和谐的氛围。尤其是学校新配备或者学生初次接触的安保用品、体育器械、实验器材等,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跟进,教给学生相应的安保知识,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疫过程中防护服、电子体温计、消毒凝胶的正确使用;体育课上防摔、防撞、防扭伤措施;实验过程中防溅、防爆、防腐蚀常识等。通过安全教育内容与安保设施设备的结合可以有效地优化保障设施、活化教育内容、强化学生安全。

2.点面交融,将校外专业培训与校内常规教育相结合

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但也有量的有限性和质的分散性缺点,学校应将校外安全培训与校内安全教育进行有效对接,实现校外安全培训“点”的渗透与校内安全教育“面”的交融,通过校外引进激发校内安全教育活力,催化校内安全教育改革,进一步增强学校安全教育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持续丰富完善教育教学配套设施,增强教学情境性与实践性。同时也要加强学校安全师资的培训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将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与教师教学的专业化相结合,实现安全教育校内与校外、课上与课下的融会贯通。

3.入心化行,将学校安全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相结合

学校安全教育贵在知行合一,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安全教育重在实践与落实。一方面,学校在加强安全教育的同时,也要给学生创造并提供安全实践机会,将课堂教学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领会安全教育内容,学习安全保护方法,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应变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校内安全教育内容与校外学生生活的联系,根据学生校外生活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实现学校安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安全无小事,教育无止境,我们要把握安全教育的育人规律,联系学校实际,结合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安全教育在筑牢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中的作用。

(张文宾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济南市光明街小学教师)

选自《平安校园》2023.04(总第257期)

(责任编辑:曹香凤)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