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平安校园》杂志2024-12-12 10:11:22
语文是弘扬汉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知识体系及其学科活动孕育着丰富多元的德育因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基础学科。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提出许多新的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在“课程性质”中,不但要求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还强调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课程理念”中,再次强调要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育人的导向要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程内容”中,进一步强调要注重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扬革命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实施”中,更是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发挥德育功能寄予厚望,作为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全面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全面把握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与时俱进,不辱使命,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融合德育理念与德育思想,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渗透优质德育元素,充分发挥语文独特的德育功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的“立德树人”,为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和实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语文教材为载体,发掘德育资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的工具,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来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专家学者精挑细选的上乘之作。它既满足学生语文知识需求和能力发展需要,又蕴涵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热爱家乡、热爱生命、传统美德、优良品质、核心价值观等极其丰富的德育资源,而这些德育资源又是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因此,在组织和推进语文教学时,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找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契合点和融合途径,不能只单纯地传播现成的语文知识,而是要从教材出发,深入挖掘和开发教材中蕴涵的极具价值的德育资源,并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施以良性干预”,使德育真正寓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从这些课文的学习中获得道德滋养和思想启迪,真正实现思想进步与品德提升,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而“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教学为例。这一课主要讲述了在齐会战斗中,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持为八路军伤员动手术的故事。在教学时,教师既要指导学生通过抓取关键字词、关键句段,品味语言,感受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描写手法,又要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学生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阅读,如设置问题:“白求恩的阵地在哪里?”“白求恩在阵地上是怎么做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体现了白求恩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从战斗的激烈、阵地的危险以及白求恩把手术台当作阵地,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深切感受了白求恩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学生通过思考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后,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并实现了语文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和平发展环境来之不易。
二、以升华情感为指向,创设德育情境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在强调教师要启发学生活学活用的同时,尤其强调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情感与情志为主的人文学科。在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教师要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功能最大化,就应注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创设德育情境,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接受探究德育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创设德育情境既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渲染氛围,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故事情节,还可以借助生活实物引发学生深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语文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为引领,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整合社会生活情境、个人体验情境、学科认知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的融入,能够从作者的角度或是文章的角度进行问题分析,产生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德育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德育素养。
以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的教学为例。传统节日是我国独有的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它既可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传承优秀文化、增强美德意识、陶冶思想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其中二至三个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传说故事、习俗活动和精神气象等,感受传统节日的历史地位、当代价值和深邃的人文内涵。然后,以问题为导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是怎样与家人一起过节的,有没有发生过有趣的故事?”以此引发学生的美好回忆、丰富联想和和深入思考,体会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比如,开展春节写对联、做灯笼,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制作月饼等系列活动,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更真切体会传统节日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从古至今就一直被人们寄予了许多情怀和故事,从而在心底由衷地产生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认同感,达到知识的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及德育三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的目的。
三、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活跃德育氛围
《学记》中的一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同学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结构化、系统性、探究式的教学方略,被誉为近几十年最重要、最成功的改革。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这一富有创意的教学方略。这一教学方略是指学生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或完成共同的任务,以2-6名学生为单位,开展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活动。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与教育模式掣肘,小学语文教师一直习惯于“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授课。这种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虽然学术味道十足,却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并且还导致课堂教学因缺乏师生、生生等多元互动而使气氛总是较为沉闷。这不仅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与质量,还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在此情形下,要发挥语文德育功能,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将合作学习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倾听、讨论、表达、争辩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因此激发了学生对语文课文蕴含的德育知识展开讨论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是毛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稿。它主要讲述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融入德育教育时,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即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特点以及可接受能力,合理地将其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然后,围绕本节课的德育目标与内容,提出教学问题,让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与探究。“同学们,你们作为当代的小学生,怎样从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学生虽然读了好几遍课文,但由于知识经验的差异性,他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各不相同。在轻松愉快的讨论环境中,学生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互相用生动别样的形式交流彼此的认识和见解,既学习和吸收了其他同学的观点,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从而建构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同时也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使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以家校合作为途径,巩固德育成果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严肃地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众多的社会事实可以证明,家庭教育是孩子品德养成的关键。有什么样的家庭,就会造就什么样的孩子。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良好品德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人们常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是专业的教育场所,教师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家校合作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践行德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学校与家长携起手来,建立共同的德育立场,一起打造学生成长环境。家长要及时将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心理状态及思想倾向告知学校教师,教师要结合学生家长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制定合理的德育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品质,修复其在家庭中习得的坏习惯和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同时,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将家长引入教学进程中,让家庭教育补上德育“短板”,避免语文德育教育的局限性,共同巩固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德育成果。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这一举措的效果更为显著。以一年级学生必背古诗文《悯农》为例。这首诗是写农民劳作的艰辛,告诫人们应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爱惜粮食。在教学时,除了要求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与爸爸、妈妈一起学习习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一起观看粮食生产过程,一起讲爱惜粮食的故事,共同体验爱惜粮食的重大意义。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与孩子一起参加以爱惜粮食为主题的相关教育活动,共同引导学生在建立独立人格和形成自己思维的过程中树立爱惜粮食、珍惜农民劳动成果的思想意识。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家校联系卡进行交流,让家长认识到爱惜粮食的美德是传家宝,在孩子身上应当得到继承和发扬。这样,既有助于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学习、构建和谐家庭,又能够促进孩子的德育教育,使孩子建康成长。
总之,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开展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教师要主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并做好德育情景的创设、合作学习的设计和家校合作的深化,充分发挥语文德育功能,助推学生走好人生路,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文/杨秋香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山霞中心小学)
选自《平安校园》杂志2023.03(总第2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