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郭雪莉:改变志在于心 突破践在于行

——庆祝第40个教师节,对话40位北京市好校长系列报道活动之一

来源:民生网2024-09-12 19:11:22

编者按:第40个教师节以“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全面展现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成就和广大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校长的最大本事就是培养好教师。为此,我们特别推出“庆祝第40个教师节,对话40位北京市好校长”系列报道,首批聚焦20位好校长,分享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办学经验,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氛围。本次对话的好校长是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郭雪莉。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简称实验一小)创建于1912年,其前身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吸纳世界最新学理加以试验,为全国小学改进之先导”的办学宗旨,奠定了其在基础教育领域“实验性与示范性”的历史定位,追求卓越已成为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特有的文化与气质。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郭雪莉

与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校长郭雪莉对话,谈办学理念的传承发展,聊教育创新与治理体系,分享项目式学习与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探讨好校长的特质和好老师的内涵等话题。郭雪莉保持一种“虽不能及,心向往之”的坚定,她的办学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用一种虔诚的态度追求向阳而生,卓然而立,让美好在卓越中延续,为打造区域优质均衡教育新高地贡献自己的智慧。

生活教人 文化育人

郭雪莉谈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是“生活教人,文化育人”,这一办学理念的提出,源于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这一理念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与本土化实践,是基于学校老校长颜凤岺三十载教育生涯的智慧结晶。

学校首任校长陈宝泉先生,是与陶行知、胡适同时代的著名教育家,三人曾合著教育著作。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对现代学校的各项改革试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教育蕴含于生活之中,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学校第17任校长颜凤岺一直致力于人的存在方式与发展方式的研究,提出了“生活教人,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他认为,文化性的生存是人的存在方式;文化性发展是人的发展方式;文化性创造是体现人主体性的方式。

“生活教人,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的界限,将教育的触角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让学生的每一次经历都成为学习的契机,让每一次体验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

其内涵深刻而丰富:生活,作为最生动的教材,教会孩子们如何在琐碎中发现价值,在平凡中领悟真谛;文化,则如同甘霖,滋养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塑造他们的人文情怀。

在外延上,“生活教人,文化育人”覆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从课程体系的精心构建到校园环境的匠心打造,从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到浸润心灵的美育实践,无一不体现着这一理念的精髓。学校力求在每一个细节中融入教育的智慧,让校园成为孩子们自由翱翔、探索未知的天空。

办学理念只有八个字,但教育哲理深厚,最终都落在了“人”上。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实现人的发展,特别是小学阶段,要为人的一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打下什么样的基础?什么样的基础才是最坚实的?是人性,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为人性奠基的教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定是为人终身发展的教育。

高质量的教育,体现在明确的教育目标、丰富的教育内容、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等方面。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指高质量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包括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资源的配置、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强调的是发展,是一种动态、过程性、起引领作用的概念。这种持续性发展是全面性的健康性的发展,是全人格的和谐的发展,是一种复合性的发展。

高质量的教育要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为学生生活发展“造血”。在实验一小,“让学生看到最美的图画——在沉浸中淬炼精华”、“让学生听到最美的声音——体验神圣自外而内的升华”、“让酷暑冬雪春种秋收——在不同景色中看到生命的色彩”等等,从校园环境建设,到课程体系构建,再到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和浸润心灵的美育实践,无不体现着这一理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的实践。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性教育,其可以让学校拥有优质的教师队伍,可以形成独特的教育力量而作用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可以产生深刻的教育影响而带动人文社会发展。

作为校长,要直面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教育才能体现出一所学校的高质量教育?校长要完成的使命是,如何让一所学校在不同时期都能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发展放在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位。

为教师设计三种生活

郭雪莉强调,每一个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个性与才华是教育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财富,要为教师设计三种生活,倡导每位教师都能展现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思想火花,鼓励教师做创新型教师,做学生喜欢的好教师。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实验一小采取“个性绽放,共生共荣”的发展策略,鼓励教师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分享各自的教学理念,形成多元、包容的教育生态;重视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教师不断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探索更适合当代学生的教育模式。

同时,学校注重为教师搭建平台,让不同风格的教师能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伙伴,最终形成“团队+名师”的教师发展格局。

《礼记·学记》中讲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实验一小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把学生和教师放在首位,师生相互影响和相互成就,教学相长。

教师队伍的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学校为教师设计三种生活,即专业生活、情感生活、精神生活。专业生活指为提升教师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设计的生活,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教研+科研”的引领带动下,学校开展分层、分类、多种方式的教师培训活动,为教师成长赋能,让教师享受专业生活的同时更加敬畏专业。

所谓情感生活,就是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组织依恋关系,加强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从组织中得到满足,收获幸福。学校成立了学习型组织——愿景组,在组织中体验和谐、合作、学习、成功和发展。

精神生活则通过设计、组织有品质、有品味的教育活动,丰盈、滋养教师的精神世界。在应对不同的教育挑战时,积极探寻、创新解决方案,以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适应变化的教育环境和需求。

近年来,面对学校连年扩班、青年老师激增的现状,学校注重青年教师的发展,制定并发布了《学生成长我成才——青年教师行动计划》,从工作态度、业务能力两个维度培养青年教师,敦促他们主动、快速成长,成为学校骨干力量。各校区成立青年营,让年轻教师有活跃、释放、交流、自主发展的空间。

此外,学校还特别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成立了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工作坊,启动《青年班主任培养项目》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打造班主任培养发展梯队,使得班主任队伍涌现出一批特级教师、北京市紫禁杯、市区骨干班主任等中坚力量。

2023年,实验一小举办了首届班主任节,成立了三校区联动的“班主任工作坊”,以支持班主任敬业守责、创意性地带班。在“生活喻理 育人有情 做有故事的师者”班主任节研讨会中,来自一线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讲述了自己教育故事,展现出师者的魅力和风采。

在第十五届“西城杯”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学校有15位教师参与展示,其中12位教师荣获一等奖,3位教师获得二等奖,老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艺和深厚的学科素养赢得了评委和同行的高度赞誉。

2024年,学校3位班主任分别获得“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北京市骨干班主任”、“北京市学生喜爱的班主任”荣誉称号;多位教师在市区级论文评选中荣获了一、二、三等奖;在西城区级班会设计评选中,有4位教师获得一等奖、4位教师获得二等奖;在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中,有2位教师荣获区级综合一等奖,1位教师获得市级展示资格;有7位新入职教师代表西城区参加北京市“启航杯”比赛,其中5人成功入围,彰显出新教师的非凡实力和无限潜力……

谈及“好老师”的话题,郭雪莉认为,他们是心灵的雕刻家,拥有一颗敏锐而温柔的心,能够洞察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之处,以个性化的方式引导他们发现自我、探索世界。好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鼓励他们勇敢地走出舒适区,面对挑战,成为最好的自己。

好老师像磁场一般,吸引着学生主动靠近,因为他们的博学多才,更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的渴望、对公平的坚持,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好老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以一颗开放、包容、坚韧的心去面对生活。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视角

郭雪莉认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要注重研究艺术、科技、文学、数学、体育、健康、心理教育等,以及这些教育的相互支撑、相互交融、同频共振。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挑战,对学校发展的历史任务要有一个敏锐判断,有更多的理性审视和深化行动,培养什么样的人,就要为他们设计什么样的生活。

在艺术教育领域,学校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束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艺术比赛和展演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艺术才能和表演能力。艺术社团继续保持高水准,实现了市、区艺术节三团全金奖。在合唱比赛中,广外、和平门两个校区的团队均获金奖,实现了全国管乐优秀团队展演金奖大满贯。

在科技领域,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学习平台。通过与地质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气象局等专业机构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奥秘。构建了从科学课到兴趣小组、年级校队到创新班的科技课程结构,形成了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拓宽学生参加科技赛事的项目范围,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体育领域,关注学生体能的提升和全面发展。通过日常教学中体能训练、课间操和体锻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体能水平。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各运动队成绩逐年稳步提高。针对小胖子等特殊群体,开展体能训练营活动,有效提升了这一群体的运动积极性和体能水平。

在健康教育领域,高度重视传染病防控,近视眼预防及日常师生健康保健等工作,积极开展“防四小”健康促进行动。荣获“区第八届健康节活动优秀组织奖”、“区中小学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并被授予“北京市西城区中医药文化示范校”的荣誉称号。

在教育创新方面,构建了涵盖品德、情感、身心健康及社会责任感在内的全面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成长为有温度、有深度的人。实施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深度开发社区优质资源,结合时代特色和校区特点,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平台。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学校创新性地提出了四个发展平台——基础涵养、丰富拓展、综合实践、探究创新,这四个平台相互衔接,逐层递进,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体验。鼓励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让学生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自我定位。

在办学过程中,积极践行教育家精神,把教育家精神深植于每一位教师心中,探索管理机制的人性化与科学性,持续推动教师专业成长,鼓励他们成为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者与传播者,用高尚的师德与卓越的教学能力引领学生前行,致力于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作为西城区首批推进重大体制改革试点校,实验一小探索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重构学校治理体系,确立了“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组织结构,确保各环节既相互协调又彼此制约,有效促进了“党建引领、党政协同、多元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形成。

……

从黎明洒落教室的第一缕阳光,到夜幕下办公室的灯火通明,见证着实验一小师生们勤奋耕耘的身影。精心策划的德育活动,培育着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品格魅力;深入钻研的科研探索,引导着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求真执着;精彩生动的课堂教学,激发着学生的思维火花与智慧启迪;严谨有趣的动手实验,培育着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

教育存在于每日的生活中,是浸润式的潜移默化的。日久天长,在不断的设计生活与选择生活中,逐步形成生活的样式,积淀成传统和精神。这样教育,才有特性,有温情,有品质,有未来。

激活校史馆的沉睡潜能

2012年,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建校百年之际,学校秉承“修史建馆,返本开新”的理念,修建了校史馆。修史以明智,建馆以传承,旨在启迪未来。作为学校的文化宝库和教育资源,校史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融合传统与创新的桥梁。

2023年,学校积极寻求变革,巧妙地将项目式学习融入校史馆的教育实践之中,将其打造为一个激发灵感、促进深度对话与跨学科学习的学术殿堂,让校史馆从静态的展示空间转变为动态实践探索的研究阵地。

无疑,此举深化了全校师生对校史的深刻理解,使得他们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审视过去,以创新的视角展望未来,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源泉。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具体问题或项目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实践操作、跨学科整合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精心策划了“穿越时光的印记:追踪学校建筑风格的演变”、“智慧之光:校史中的创新人物与他们的时代贡献”等一系列富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项目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他们从简单的“观看”转变为深度的“探究”,强调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真实,是项目式学习的灵魂。作为学校历史的展览馆,校史馆植根于建校百年的深厚积淀,其真实史料成为项目式学习的生命之源。每一件展品都闪耀着真实性的光辉,它们不仅是过往岁月的物质遗存,更是项目式学习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石。正是这些图片、文字、实物,赋予了校史馆独特的教育魅力与研究价值,使得项目式学习在这里得以生根发芽,绽放出智慧的花朵。

基于这些真实的史料,学生们不再是对着空洞的理论发呆,而是能够亲手触摸到历史的脉搏,亲眼见证到真实的过往。他们围绕着校印上的字体、历任校长的变迁、红楼里的朗朗读书声等真实问题展开研究,每一次探索都充满了发现的喜悦与成长的惊喜。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学校强调“做中学,学中思”的理念。学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和调整,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结论。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与展品互动,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起对校史的系统理解。

项目成果的展示与反思是学生学习旅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学生以报告、演讲、展览、微电影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习心得。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同时,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和反馈,学生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进一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通过成果的展示与反思,学生不仅能够漫步于校史的长廊,追溯学校的辉煌历程,感受先辈的智慧与艰辛,更能以此为起点,深入探究历史背后的深层逻辑与时代价值,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有效链接。

项目式学习的魅力在于它的持续性和延展性。校史馆的学习体验及经历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让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进行“场馆学习”。场馆学习,是一种在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公共场所进行的学习模式,它倡导通过实地探索与互动体验,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在校史馆的学习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规划研究方案、如何收集并分析资料、如何形成研究成果并进行展示交流。这些宝贵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方法,迁移到其他场馆的学习情境中。

不久的将来,当学生们步入社会,他们能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严谨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去面对未知的挑战与机遇,成为一个爱学习、会学习、乐分享、愿共创的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者,未来可期。

好校长的四大特质

郭雪莉认为,教育是一场灵魂的唤醒与塑造,它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触及品格的磨砺、情感的滋养与能力的锻造,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担当、富有同情心与创造力的未来公民。好学校应该是一个学生喜爱学习、老师热爱教育、家长深感骄傲的地方。

她的教育观基于教育理论,厚植于实践,蕴含智慧洞察——教育应当是点亮心灯、启迪智慧的过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的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激发他们内心的火焰,让他们学会自我探索与成长。为此,构建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教育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郭雪莉看来,成为一名好校长需要具备四大特质,即好人品、好能力、好作风和好状态。具体地讲,首先,品德高尚,以身作则,成为师生的楷模,用正直和诚信树立学校的道德标杆。关心每一位师生的成长和发展、需求和困难,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推动学校的发展。

其次,专业有效,深谙教育教学规律,能够依循教育属性进行科学治理,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引领学校不断前行。

公正无私,处理事务时一碗水端平,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师生感受到公平与正义。

第四,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激情,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能坚守初心,持续学习,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阅读是个人成长的阶梯,更是塑造教育视野与格局的重要途径。

前一段时间,郭雪莉沉浸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书中那句“培养真正的人,就是用人的精神美使人变得精神高尚。正是那种思想高尚的精神,才会促使儿童去思考: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活在世上是为什么?”,再次引发她深刻反思教育的本质和人的本质力量。

教育的本质,首先是人学,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人”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人的本质力量在于精神力量。过去,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掌握和使用,而对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关注显得薄弱。儿童虽然年幼,看似很小,但作为主体性存在,他们的人生同样需要引领。只有当他们的精神力量强大了,行动才能更自觉持久、坚定不移,才能深刻理解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基础教育应当为学生价值观的建立奠定基础,将学生的精神培育放在工作的核心地位。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拥有高尚精神和坚定价值观的人。

作为校长,要坚定对于教育价值的厘清,用思想引领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把不断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为己任,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发展成长的平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让教育散发魅力,让师生享受教育,让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日常的砺行。

2024年春季开学典礼,郭雪莉以“美好:向阳而生 卓然而长”为题,诠释了美好的三个层面,她希望美好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延续,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成长。

美好的第一层面,属于实验一小骨子里的“卓然品质”,是学校一直坚守的高质量教育教学、做人做事的卓越品质;第二层面,是对高品质的不断追求,是永不停止的进步和发展;第三个层面,向阳而生,卓然而长,是一种不断生长的样态,需要开放创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不断地重新审视、创新和学习。

郭雪莉坚信,教育是美好的,充满了希望和无限可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光明。小学阶段,如晨曦中的第一缕阳光,呈现在师生眼前的是“华光犹冉冉,旭日渐曈曈”的美好光景。她将和干部教师一起陪伴孩子,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陈达)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