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4-05-01 08:14:44
2023年至2024年,北京市西城区原教育委员会主任田京生先后在贵阳孔学堂、北京市西城区陶然讲堂、西城区学生活动管理中心、西城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中国教师研修网等作“文化自信与立德树人”专题讲座,他从文化自信与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坚持文化自信,做“四有”好老师等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文化自信与立德树人。
文化自信与教育
田京生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有人类历史就有文化。广义文明是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识过程中,符合人类物质和精神追求,并能被绝大多数人接受和传承的人文精神、社会制度、发明创造、公序良俗的总和。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以来积累,传承下来的政治、经济、思想、智慧、科技、艺术、方法、习俗的精华,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起源五千年前。商周时期快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丰富发达,汇集儒、墨、道、法、兵、释等学派,涵盖政治、军事、思想、文艺、农耕、工商、科举、教育、天文、地理、科学、医学、建筑等领域。
在中国的古代思想文化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儒家文化。儒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末期,战国时期逐渐完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思想主张仁,仁爱、仁政是中国古代最高的道德标准;提倡礼,这是维系人类社会良性发展的礼仪秩序和行为规范;强调善,这是为人之本,百善以孝为先。
除儒家文化外,诸子百家、哲学思想、宗教文化、地方民俗、科学技术、少数民族文化中优秀的精华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些思想、学说、经典、习俗和儒家文化结合借鉴,又丰富了主流地位的儒家文化。
最具典型的就是,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和汉代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
文化和教育密切关联表现在哪里?田京生表示,教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教育之基础;文化依靠教育来传承和弘扬,教育体系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保障。教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所形成的具有进步意义并广泛传播的精神、思想、理念、学说、经验、方法等就是教育文化。
自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产生了真正意义的教育文化。两千多年来的孔孟之道,又是一个吸纳融合了各种优秀文化的集合体。五四时期的反孔批儒,也只是反对阻碍民主、科学发展的旧思想和文化。今天我们普遍认同的教育思想,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引领,古今融合,东西兼容,发展而来的。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但他最大的贡献是传道授业,开创了私人讲学之先河,成为中国教育的“至圣先师”。他把他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认知方法、行为准则通过广收弟子、开坛讲学、游历实践的方式进行传播。他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使教育具有了传播文化的社会功能,是真正意义教育的开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表现在五个方面:首先是连续性。上下五千年,繁衍延续,从来未间断。其次是创新性。不断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不墨守成规。第三,统一性。始终是炎黄子孙的延续、华夏文明的发展直至今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四,包容性。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东西并蓄、南北兼容。第五,和平性。崇仁尚礼、反暴非攻,和睦相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一思想由我国古代优秀文化衍生,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古代文献对立德树人的论述主要有:《左传》中有“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后人称之为“三不朽”);《论语》中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庸》中有“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管子 权修》中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德”的内涵是什么?从字面上理解:人行得要直,眼看得要正,心放得要平。古人说德,主要是个人德行;今天说德,要包括政治、思想、品德。
从政治上讲,包括古人提出的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君报国等,以及今天的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祖国、爱人民等;从思想上讲,就是三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从品德上讲,就是仁爱、诚信、勤劳、勇敢、智慧、礼貌、谦虚、友善、孝顺 、节俭、义气、正直、廉洁、知耻等等。
中国古代从国家层面没有教育方针,也没有对德的要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理念开始发生变革。
1905年,废除科举制。1906年,清政府提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这是我国最早由国家制定的教育宗旨。它的基本思想来自张之洞的《劝学篇》,它的核心是“忠君”。
1912年9月,中华民国第一个教育方针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个教育方针的制定者主要是蔡元培等人,蔡元培还提出加上世界观教育,称为五育并举。
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日益深入人心。田京生还列举了朱熹、王阳明、陶行知等古今中外几位著名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阐述如何理解和践行德育。
通过学习和分析,田京生得出结论:立德树人的思想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今中外的教育事业和教育家都把立德放在教育的首位,但是“德”的内涵不同,立德要讲政治;要加深对立德树人理论内涵的领会。
坚持文化自信 做四有好老师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细细品读,我们感受到古今智慧交融、文化相通。
田京生表示,优秀文化靠教师传承,立德树人靠教师写实。我们的教师要成为“四有”好老师,也要立志成为中国的教育家。
田京生列举了自己在贵州工作时知道的两位老师。
内心充满光明的刘芳(1971—),贵阳市白云三中心理辅导老师,共产党员。1993年她走上教师岗位,1997年确诊患严重眼疾,十年后双目失明。整整十年,她从光明走向黑暗,但她没有淹没在黑暗的痛苦里,而是用炽热的心照亮了身边无数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德育教师、最美奋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她说:从光明走向黑暗是我的眼睛,从黑暗重新走向光明是我的心灵。
“蝴蝶妈妈”王玉(1973-2021),贵阳市南明小学教师、副校长,2019年底,王玉第一个报名并带领一个南明小学的教师团队赴从江县大歹小学扶贫支教。此时,王玉老师做完直肠癌手术刚满二年的时间。在支教的日子里,王玉用爱心去教育孩子,孩子们亲切地叫她“蝴蝶妈妈”。2021年1月22日,王玉的身体状况很不好,同事们强制将她送回贵阳就医,但她病情恶化,26日凌晨去世。大歹小学的孩子们在新的开学典礼上,合唱了苗族歌曲“蝴蝶妈妈”,纪念他们的王老师。
田京生最后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立德树人的主体,要弘扬中国的教育家精神,做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这关乎党对学校的领导,关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乎社会主义的千秋大业。我们要认真学习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文化自信,恪守教育初心,明确立德树人的使命,让中国教育的薪火永远传承。
(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