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王奋英:从都市人文到苗乡写实

——我的水痕描水墨人物创作之路

来源:民生网2022-03-03 17:24:23

画画,让人心静。这些年,我的创作一直在国画领域潜心探索水痕描水墨艺术语言。水痕描,是指运用宿墨、生宣作画,在提按顿挫间体悟如锥画沙、如屋漏痕的力度与拙重,以点入线、点线结合的现代线描表现形式。其水痕、墨迹,追求笔断意连、气韵生动,表现山林湖海的氤氲苍茫之美,适合水墨心性的表达。其线,似卷珠帘,思绪飞逸;若初夏雨,点点沥沥;观照生命,盎然生机。画中,我向往恬淡、自在与沉静,追寻古典哲学的人文关怀与诗境之美。

我最早接触艺术,源于父亲在工作之余的雅兴。他于案桌上挥毫书法及意笔人物,笔力劲健,年幼的我总在一旁屏气凝神观看,有时也抓起笔涂鸦,对书画自然萌生了喜爱。80年代初,父亲调任《年轻人》期刊总编,让我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各类美术作品,并绘有许多想象画作,父亲总珍藏在他的棕色文件夹里。然而高三时,父亲因工作劳累过度病逝。时光荏苒,怀念慈父的心痛被各种现实包裹而深藏心底,而忧郁的气象,却深深印记与弥漫在我的都市人文风系列创作中。

《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240x450cm 中国画 2019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王奋英

这一时期,我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观照中,更关注人与自然,探索人的内心情感。湘楚之地,江河溪流,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从小在湘江河畔长大,感受都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熟悉或许陌生,陌生或许似曾相识,时常涌入我的创作心怀。《菜根谭》有云:“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与北宋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异曲同工,颇得魏晋人物的旷达。当代人面对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复杂多变的环境,个体生命如何能心境平和、水利万物而不争,内心深处,仍有古今心性相通之感。

都市人文风系列创作,画面主体多为现代知识女性,面容清俊、五官各异,浸润着湘楚地域文化气息,皆是画者精神肖像与情感符号,象征了一类青年知识分子、读书人群体,他(她)们:阳光、澄澈、怀旧、正直、善良、进取、诗意、忧伤……,在苍穹、草木、流云、山水、飞花等自然境域中,感悟宇宙人生的浩渺境界与个体生命的意义。

水痕描水墨语言的探索,一方面源自2004-2008年期间,我对唐代早期水墨写意形态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受益于对浙派水墨名师大家的研习,以宿墨书法入笔的长、短线结合,别开生面,尤为欣赏与赞叹,启发了我对现代线描形式水墨语言的研究。

都市人文风系列创作,造型意象夸张,亦有具象写实。以忧郁蓝调的作品居多,如《天蓝如海》《风雅颂》《宁静致远·和风》等,画中会反复出现明蓝天空,鹅黄祥云为背景,人物主体着白色长裙,对比强烈,追求厚重、沉郁、明净。一类作品以雅灰为基调,如《凌雾行》《淡如清风》《飘雪时节》等,在灰调中追寻色彩明度、色相的微妙变化与协调,营造“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的诗意氛围。另一类则以纯水墨为主的作品,如《都市人文风之一》《上弦月》,在水墨挥洒中,探寻画面黑白灰的明快,墨色层次的丰富。

《凤归巢》 240x460cm 中国画 2021年 王奋英

在我看来,艺术是心性、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与释放,是技艺追求九朽一罢、酣畅淋漓的心灵之旅。真正的艺术,遵从自己的内心,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同时,艺术承担着文化传承、文明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人文关怀,始终是艺术的永恒主题。

2017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文旅部组织的“国家主题性创作”项目,在“中国美术学院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研究班”,完成了反映精准扶贫主题的国画作品《暖心——十八洞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会》。

苏珊·朗格曾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在这段创作过程中,湘人血脉中时涌的湖湘文化百折不挠、兼容并蓄、经世济用的人文精神得以充分激发。回望自己从敦煌保护题材到最终选择湘西扶贫选题创作,更深层原因,源自尘封内心深处的幼年记忆。父亲曾是知识青年下乡,1968年在醴陵渌江公社插队劳动,后担任乡党委书记,在严重缺粮的70年代,带领村民克服重重困难脱贫致富,1978年使渌江乡成为当时全省第一个产值过亿元的乡,对农民有着深厚情感。1993年,年仅46岁的父亲积劳成疾逝世,他与乡亲们一起艰辛脱贫的繁忙身影依稀在目。

作为土生土长的湖湘美术工作者,我经常赴湘西写生与考察,深切感受到了苗族人的淳朴与勤劳。由于湘西地处偏远,脱贫之路走得格外漫长和艰难。直至2013年,总书记考察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随后村里决定,先从精准识别开始,把困难户识别权交给同村父老乡亲,以确保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这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重要经验。

创作的难点在于如何从村民代表大会入手,突出精准扶贫主题,把抽象命题转化为具体生动的画面。党史专家刘金田老师建议我可将创作视角转向对精准扶贫实施过程的首要任务——精准识别的关注。这让我豁然开朗,找到了深扎创作的关键。

通过文献研究,十八洞村由四个自然寨组成,总书记考察走访的梨子寨有108户村民,当地贫困青年男女多外出打工,村里主要留守老人和孩子。第二年3、4月份,村支书及扶贫队长等工作人员认真组织召开了贫困户精准识别公示评议会,当时每家每户参加评议的村民代表约30多人,落实扶贫攻坚。前期搜集到的村民代表大会素材不够清晰,会议场景亦不太入画。孙景刚老师提议可多看连环画《山乡巨变》,谈到贺友直老先生画人物生动有趣,包括开会的场面可多研究。长期画都市水墨的我,感受到贺老作品中扑面而来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深受启发。于是,我持续深扎湘西,走村口、入农户、赶集市,以水墨写生、铅笔速写等方式,目识心记,捕捉苗族村民生动形象。为加强创作体验与感受,我深入梨子寨及周边扶贫点的苗族老乡家走访,在木屋里,石拔专和龙德成老人与我拉家常,说起家里过去灶台四处漏风漏雨,没有自来水,冬天只能穿着单衣从山脚下担水上来,电器只有电灯……,现在村里有了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日子越来越有盼头。老人们说着眼泛泪花,脸上绽开了幸福朴实的笑容,深深打动了我。多次走访过程中,我亲眼看到了村里扶贫干部为脱贫攻坚日渐熬白的头发,见证了国家扶贫给乡亲们带来的生活切实改变,也感受到了村民们对扶贫工作的真心拥护,和对实现小康梦的殷切期盼。

创作构图最终确定以苗屋里带窗的木板墙为背景,采用平放的“葫芦”形态的多人物群像组合构成,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高低错落、呼应顾盼与疏密形成节奏与韵律,营造一种祥和、流动的苗乡音乐意境氛围。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公示会召开在春季,室内场景如何体现季节,颇费思量。我尝试描绘苗服上精美的五彩花鸟刺绣,窗外的三、两只飞翔的燕子,背篓里的蘑菇与春笋,青花瓷碗里的新茶等符号元素,呈现春天气息。通过基层扶贫干部与苗族父老乡亲围坐一起拉家常、淳朴谈笑,苗屋里挂着的红辣椒、结实的玉米、朴素的青花罐、门帘上吉祥凤鸟图案的蓝印花布,硕大的苗鼓,以及背篓里可爱的小娃儿等元素,表现湘西质朴的风土人情。作品反映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十八洞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村民们自主投票评选,把真正的贫困户识别出来,帮助需要帮扶的村民,从中表达贫困山区人民对脱贫致富美好生活的憧憬,传递“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创作主题。 

2018年9月,文旅部专家组莅临中国美院提出了草图放大正稿的具体修改意见。针对画面,美术理论家尚辉认为构图已很完整,可放大正稿,画面中间局部稍散,人物之间的疏密度可再加强;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老师谈到,创作正稿尺寸不可过大,人物组合构图有些大的主线可进来,画面红色部分需增加呼应穿插,效果会很好。依据专家们的宝贵意见,我潜心修改完善碳条稿,调整修改画面中心的阿婆与小女娃的位置疏密,增强人物背景留白处大小面积的对比;将木柱左边苗女的背篓里增添了小小娃儿,与周围人物产生高低、疏密的节奏。通过反复对比推敲,调整画面人物前后、左右的大小比例,如背着手身体前倾的老者,牵着女娃儿小手的阿婆背影,以及侧脸看左前方中年苗汉的比例适当加大,将前排背篓里小男孩的头部比例适当缩小,使画面整体的前后比例、透视、空间更趋于视觉上的舒适。此外,画中人物形象多取自2013年十八洞村参加过座谈的苗寨村民原型,亦是对写实造型能力的考验。原草图靠近木柱右侧的老者,再三斟酌修改为一位侧过头慈目相看的苗族阿婆,更显温馨,使人物构图形成三组大的团块,增强了画面人物组合大主线构图的韵律与节奏。如何使画中扶贫工作人员的动态、结构准确表现,何红舟老师建议请同学做模特,并亲自参与现场设计。随后,我调整画面人物构图关系,先在素描纸上刻画人物形象与组织好衣纹,再拷贝生宣正稿。

《硕果》240x200cm中国画 2021年 王奋英

中国画是线的艺术,东方艺术的典范。意笔线描的勾勒,我尝试将多年探索的水痕描水墨语言,兼工带写,进行主题性创作实践。笔墨与设色,则保留了传统水墨为上的儒道释思想,探索辅以西画色彩冷暖关系对比的结合。十八洞村苗服,多纯黑、深灰、本白、深蓝或条纹土布制作,无论男女均包直径约39厘米黑色头帕。男装简洁朴素,对襟上衣居多。女服一般为圆领右衽上衣,衣襟、袖口、裤腿处搭配五彩精美苗绣,层次分明。苗寨木屋一般涂上桐油防虫防蛀,色重而沉稳。木窗开得不大,但通风透气。火塘旁,是苗族做手工活、接待客人的地方,屋内整体光线偏暗。由此,画面整体明确以水墨为主的质朴基调,辅以随类赋彩的表现,亦结合油画色彩冷暖关系,将宿墨、玄宗墨、松烟墨、广告黑及各类矿物质、植物颜料等画材的综合运用,使画面墨色呈现微妙的冷暖变化与节奏。全山石老师谈到,无论油画、国画,画面黑白灰的整体关系很重要。于是,我思考画面主体人物的肤色、苗服、银饰与背景环境在主色调统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冷暖、明度、纯度的对比关系,使画面层次日趋明快。同时,探索将苗鼓、辣椒、苗绣花朵、桔子等特有的南方元素,绘成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红,在画面形成跳跃呼应的节奏,烘托会议场景温暖的氛围。

优秀的主题性创作,是集体智慧与创作者自主性发挥的有机结合。感谢文旅部组织的文史哲专家、美术名家导师及理论专家对我大型创作的悉心指导与鼓励。在作品不断打磨、完善过程中,以及吴为山老师的点拨下,我对水痕描笔墨语言的思考逐渐清晰,分析归纳出四点审美要素与规律:(一)点,宜恰到好处,呈现多与少、疏与密、大与小,浓与淡的节奏变化;理性与非理性的、随意与主观意象的点,大大小小、深深浅浅星罗其中;重墨色的点,宜少而精炼。(二)线,似夏雨,淅淅沥沥,宜有长与短、粗与细、轻与重的变化;以实起实收的骨法用笔为主,实起虚收、虚起实收的用笔为辅;通过运动感、方向感的中锋运笔,形成如高山坠石、如锥划沙、如屋漏痕的力度与拙重。(三)点线,即以点入线、以点破线,笔断意连的线条形态;其线与线之间的点线布排,点与线在位置上应打破秩序,形成不经意的错落有致、节奏韵律;另一方面线条之间的组合关系,与传统意笔白描规律一致,宜产生聚与散、疏与密、曲与直、长与短、浓与淡的对比变化,体现结构、质感、量感与空间感。(四)下笔落墨,既胸有成竹,对形、线有理性思考与把握,也应即兴发挥感性思维,抒发情绪、情感,画面方一气呵成,呈现朴拙苍润、虚实相生的意境美。唯持之以恒勇于探索、实践与完善,逐步从有法到无法,产生质的飞跃。

从都市人文到苗乡写实,让我更深层次领悟到了文艺工作者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刻体会到好的作品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艺术家需不断加强学养,深研古今中外经典绘画传统,坚持在艺术语言上勇于探索与实践,追求绘画技艺精益求精;同时,也认识到高校教师应有社会担当与使命感,为湖湘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用美术语言助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文/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导 王奋英)

注:文章转自《美术》2020年12期

艺术家简历:

 王奋英,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墨画艺委会委员,湖南省女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长期从事水墨人物画创作、教学与科研,原创水痕描水墨作品在京、沪、鲁、苏、浙、渝、赣、湘、港澳台等多地学术交流展出、出版并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近年作品《暖心》《苗寨春风》《硕果》《凤归巢》等系列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多次入选中宣部、文旅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主办的国家级重要展览,其中作品《暖心》被国内外各官方主流媒体进行百多次专题报道或转载,由中国美术馆代表国家永久收藏。论文及作品在《美术》《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艺术评论》《美术观察》《中国艺术报》等权威重要学术期刊、报刊发表及转载50多篇次。出版学术著作有《大唐意象——古长沙窑瓷上意笔画艺术》《王奋英画集》《传统中国画之诗书画印审美探析》。

(责任编辑:)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