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1-08-24 17:23:31
说说我的学生——付熙云
付熙云,作为我的研究生,他大概是我所教过的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学生之一了。少年时代的河北乡村生活,他受淳朴民风的陶染,诚实厚道,还带有一点点的燕赵遗风。进而宅心仁厚,做事认真而专谨。不惑之年的他,有着一颗对艺术虔诚与执着的心:“四十年来如荼苦”,他不间歇地走在通向艺术殿堂的、布满荆棘的路上。
进入“而立”之年以后,熙云非但没有为当时的“拜金”思潮所影响,而是自甘清贫地坚守苦读,“坐得十年冷板凳”,并能在山水画领域用自己独特的思想视角进行着研究与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我所知,自1997年开始,他便全身心的深入研究书法艺术,并于2000年开始先后深造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书法高研班、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助教研修班,并于2005年考取了我的硕士研究生。从他的学习轨迹可以看到,无论是对于书法还是绘画的学习,熙云一直都在秉承找名师、拜名家,取法乎上的原则,使自己的想法在与名家大师们的交流过程中得到扬弃,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理念。我想,像他这样的学习经历,如果不是在艺术追求上的执着与坚定,是走不到今天的。
《十渡卧游》 195x91cm
熙云富于修养,这大概得益于他对书法艺术的深钻细研,求本质而不泛泛、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他基于传统文化典籍的诸多涉猎与感悟,使得其文心外溢。李可染先生曾说:“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熙云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不走捷径,临摹与创作一起抓,不泥古,不奉新,依托传统与现代审美观念进行整合。更重要的是他对于写生的重视,每年都会用很多时间进行写生采风,“搜尽奇峰打草稿”,走古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路,活化画面素材,使作品更具生活化与生动性。
《春色连草舍》 195x91cm
无论在书法、国画的技巧训练,还是理论研究方面,熙云都能够博古以通今,融会贯通。记得熊秉明先生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文中指出:“中国画的空间和中国书法的空间都具有徘徊在二度和三度之间的不定性。……这一空间特性使文字与图画有互相趋近的可能。或者也可以说因为它二者的互相趋近而产生了一种不确定的空间。”在他的书法作品中,融入了绘画中的更多美学因素,疏密、开合、主次、虚实、空间布白及墨色的变化;同样,他的画也变了基调:以笔线灵动为前提,“气韵生动”者是也,弱化并抽象画面物象,进而以在金石碑学中所提炼出的稚拙、凝涩的用笔,通体以草书意气一书而出,如画如书,奇妙生焉,体会为书画同源之妙。他转换了绘画以载物为本质的基本属性,远远超越于绘画本体,所谓“形而上者是也”,进而归纳与总结了几种不同的绘画方式分别进行着研究。熙云在理论研究上更是毫不懈怠。读研期间,先后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尤其是《认识龚贤》与《从随类敷彩到中国山水画的用色》两篇,更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阐述了他对于中国画不同领域的认识与见解,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引书入画”研究》,更是以博士论文的要求,用了洋洋七万字,深入浅出的论证了书法与绘画的内在关系,以及当代书法艺术的认识对绘画的作用与影响,这是他多年来学识的集中体现与心血的结晶。这么多年,他走到这一步不容易,从思想到方法,由理论到实践,脉络很清晰。熙云是不知疲倦的攀登者,并常以宾虹先生的话自勉:“何人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归为一句话,专业上,他是一位当先的勇士;教学上,他亦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相信他会取得事业的辉煌。作为他的导师,我推荐他,相信他一定会不负众望的,我静候佳音!
(文/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卢禹舜)
艺术家简历:
付熙云,号一溪云,文学硕士学位。中国民建会员,先后学习与进修于首都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华东师大历史系“沃兴华书法高研班”、中央美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山水画工作室”。现为大庆市美术馆馆长(大庆市书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大庆市重点学科专业后备带头人,大庆市全民阅读主讲师,2016、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初评委员,东北石油大学特聘客座教授、大庆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工作室导师。黑龙江禹舜艺术研究院理论研究部主任、大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中道文化旅游集团艺术总监、浙江省龙泉市孙坑窑青瓷艺术顾问、荆浩艺术研究院特聘画家。现为中国书协会员、黑龙江省美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