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生网2020-07-27 14:41:00
每个人都会衰老,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不可避免的永恒法则。中国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老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正所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也犹如一湾清泉,流淌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承弘扬这一美德,既要内化为深厚情感,更要外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言传身教,把好家风继承下去
1982年5月,邱纬出生在湖南省桂阳县仁义镇大坊村邦里组。从小父母和长辈们就教育他,要孝顺老人、尊重老人、爱护老人。稍微懂事起,邱纬就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帮助村里的老人打谷子、筛选豆子、打高粱、背烟杆,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深受老人们的喜爱和肯定。村里一位老爷爷无儿无女,是五保户,由于年老力衰,干不动农活,依靠家里开的小南杂铺子挣取微薄的生活费用。1988年的一个夏天,老爷爷拿出1元钱给邱纬,叫他去地里摘一些辣椒和黄瓜卖给他。邱纬屁颠屁颠拿着竹篮去地里摘了辣椒和黄瓜送给了老爷爷,将1元钱交给了妈妈。妈妈得知情况后批评了邱纬,并告诉他:“孩子,家里的蔬菜种了很多,根本就吃不完,有的还烂在了地里,老爷爷无儿无女,很可怜,我们不能要老人家的钱,你把钱还回去。”此后,家中采摘蔬菜,妈妈都会催促他给老爷爷捎带一些过去。村里的细细婆婆虽然很老了,但是还在力所能及地种一些黄豆、绿豆和青菜,在村里的晒场她经常晒豆子、花生和采集的蘑菇,下午装袋时,邱纬都会和小伙伴们帮细细婆婆抬回家去。有时候下雨天,细细婆婆腿脚不灵便,下井提水是个问题,邱纬都会穿着雨衣和小伙伴们为她提水过去。
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邱纬家里老人多,2016年以前,家中老人三人,爷爷、小爷爷、小奶奶三个老人需要年轻辈照顾。由于三位老人年老体衰,经常需要住院治疗,邱纬从不推迟,与弟弟、老表们排班值守,给老人们端茶端饭,服伺老人们的生活起居。一次,他的爷爷在步步高超市门口被三轮车子撞断了腿骨,邱纬利用工作之余、双休时间照顾爷爷,陪爷爷聊天,缓解老人的紧张情绪。待老人出院,常推着轮椅载着爷爷去欧阳海广场、蔡伦广场散心。爷爷由于恋土情节严重,有叶落归根的思想,要求搬到村里居住。之后,一家子谁有空闲时间都会争取每周去看望老人家几次,陪着吃饭、聊天,其乐融融。家中长辈们常对晚辈们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啊,老人们经历过太多的磨难和痛苦,他们的人生经历又何尝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呢?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所有晚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言传身教,邱纬的孩子、侄子、侄女们也耳濡目染到父辈的孝行,能够为奶奶做家务,帮助奶奶到菜园里采摘蔬菜,孝文化得到了发扬和传承。
道德讲堂,让孝文化传播更远
为进一步提升留守儿童传统文化素养,弘扬新时期道德模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桂阳县民政局通过爱心助学活动,在乡镇基层学校组织开展了“道德讲堂——孝道文化”宣讲活动。通过学校道德讲堂,让留守儿童对慈孝文化有了切实的感受和领悟。在道德讲堂上,邱纬用真实事例从传统到现代,为留守儿童们讲述孝道文化的重要性。他还讲述了河南郑州登封市颖阳初中七年级男生于荣阳的感人事迹。于荣阳的父亲多年患病瘫痪在床,于荣阳一边上学一边长年照顾瘫痪在床的父亲,小小年纪就独自撑起一个家,是公认的孝子。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迹,让留守儿童深有感触。基层学校道德讲堂的孝道文化课让留守学生对慈孝文化有了切实的领悟,更提高了留守学生的文明素养,孩子们纷纷表态,要从自身做起,学习传统文化,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好孩子。桂阳县民政局自爱心助学活动之一的“道德讲堂”活动开展以来,致力于道德宣讲和文明传承,用榜样的力量引领,用“善”、“德”的魅力感染每一个孩子,邱纬在活动开展中累计讲座三场次,受到了学校师生们的欢迎和肯定。
(廖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