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袭古创今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民生电视 > 袭古创今

汪建霞:意境开阔舒展 气势浑厚超逸

来源:民生网2019-06-06 13:14:41

 

 

极目之远则平湖辽阔,飞鹜翱翔,俯仰之间则层峦叠嶂、烟雾迷蒙,凝视之际则生机盎然、草木华滋,诗意空间与情怀墨趣交相辉映,人生真谛与处世哲学熠熠生辉,墨流淌于指尖,跌宕起伏的线条行走在黑白灰的山水世界中,挥洒自如,意兴闲适,墨韵淡荡。当画家汪建霞的山水作品映入眼底时,雄秀苍茫的气韵,简逸明快的画风让观者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汪建霞,1963年生于武汉,父母遵从孔孟之道,崇尚传统文化,虽然家中并不富裕,却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可能是血脉中自然流淌的艺术基因,也可能是受生长环境的影响,汪建霞自幼喜爱绘画,甚至到酷爱程度,陶醉在绘画之中,废寝忘食,如饥似渴,然而,青少年时期,受家庭条件的限制,养家糊口、挣钱度日,使他偏离了绘画之途,他走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弯路,在艰苦拼打之中历练、在经济浪潮之中起伏,酸甜苦辣中总是难以割舍追求艺术的夙愿,后来,随着日月更迭、时光流转,汪建霞愈发渴望回归艺术的初心,愈发向往绘画艺术,欲罢不能,于是,他毅然决然的放弃稳定的事业回归绘画艺术的本体。他为了解决笔墨特点,从拜师学艺到交游当代名家,汲取众家之长,熔铸一家之言,他为了深入古法,从历代巨著到博览世界艺术,与古人神会、与前贤握手,博学积养、厚文养正,终于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无笔纸画。面貌凸显、别具一格,收获属于他自己的一份美丽。

方寸之内,天地之阔,象外之象,须臾之间,江河横流、巨岩纵横,笔者的见证下,汪建霞在不足盈尺的宣纸上,以指蘸墨,或勾勒、或点染、或渲染,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手指提按的力量与方向的变化随意生发却妙趣横生,千变万化所形成层峦叠嶂的高远、水波涟漪所构筑辽阔平湖的深远以及山涧流泉所产生烟云变灭的平远,在手指的灵活变化中挥洒自如,意态丰富。他运用牙签勾勒小船渔夫、飞鹜游鱼,线条的变化丰富流畅,他采用棉团皴擦山石的肌理,凸显坚硬的质感,具象与意象随意生发,心随意动、手随心走,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顷刻之间,江山如画、美轮美奂。如果说在小幅作品中,汪建霞能心手相应、手底生花,那么,在鸿篇巨制中,他一样可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不管多大的山水作品,他始终保持与毛笔的距离,甚至刻意摒弃毛笔作为创作的载体,他擅于巧妙地通过手指、手背、手掌、棉团等工具的交替互用达到毛笔所不能达到的艺术表现效果,在物象表达和呈现上纯以用手指的变化调整画面的节奏,用牙签等工具代替毛笔点缀画眼,通过心手合一传递心象与胸次,从而给画面增添了一种一气呵成的自然,使画面意境开阔舒展,气势浑厚超逸,且充满平淡天然之趣。

纵观汪建霞的山水世界,春景,万物生发、风和景明,夏景,云蒸霞蔚、繁华四溢,秋景,天高云淡、孤烟落日,冬景,寒风萧瑟,旷远寂静,能有今日之变的汪建霞的无笔纸画,是他几十年来,躬耕在艺术之路上,深入传统、上下求索的结果,更是他敢于探索、勇于出新应有的回馈,在他的艺术人生中,为了突破一个表现方法,他曾闭关静修,整天不出画室,苦思冥想,夜不能寐,辗转反侧中,每有会心之处,他便翻身跃起,拊掌跳跃,几近痴迷,在他的山水世界里,他注重传统,如痴如醉,他也深入生活、走进自然,“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从传统中他汲取艺术滋养,从生活中他捕捉绘画素材,从自然中提炼创作灵感,为了加强“无笔纸画”的独特性,他扎根优秀传统文化追随时代之变而变,他通过锤炼与深化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理解,把潜心修行与独到才情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不同于艺术史上任何门派的山水风格。可以说,他的艺术创作属于创新一派,很显然,他的创新是坚守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性以及中国画特质的艺术情趣的基础之上,并以此为山水创作的艺术酵母,从而蝶化出“无笔纸画”艺术表现形式,这不是照片式的写实山水所能达到的艺术面貌,也不是对古人抱守残缺的泥古不化、陈陈相因,而是汪建霞独家探索而形成别具洞天的山水艺术境界,独成妙境,乐享其中。

(蔡佳霖)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