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荔波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荔波

荔波朝阳镇农旅融合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来源:民生网2018-01-30 14:00:24 朝阳镇 荔波 纪实 农旅

近年来,荔波县朝阳镇按照“一轴两轮建四区”工作思路,以樟江精品旅游风光带为轴;以朝阳小城镇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两轮”;以建朝阳村康体娱乐休闲渡假养生区、八烂村生态农业创意观光区、洪江山江两村绿色生态规模种养殖区、岜马板麦两村创建“荔波乡村旅游第一村寨”为目标的乡村旅游体验区“四区”。

依托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在荔波县全域旅游战略的统领下,朝阳镇深挖农业与旅游资源,做足做大农业产业,深挖农业与旅游资源,踏步农旅结合之路,编织一幅幅生态经济发展蓝图,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农旅“两头甜”。

产业扶贫全域化开花结果

朝阳镇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实施了生猪、斗鸡、瑶山鸡等养殖项目,实施洪江金线莲、香菇种植项目,山江村优质大米种植、绿色蔬菜种植等种植项目500余亩。2016年6月,山江村以村党支部为引领,组建村级公司——荔波县绿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由公司建立山江村生态蔬菜保供基地,通过“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蔬菜规模种植。公司旨在整合全村资源和资金,经营开发村内外农业项目,抱团发展,实现村民脱贫致富和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双赢目标,创建山江“造血式”脱贫致富模式。

山江村蔬菜基地总面积达500亩,被老百姓命名为“脱贫攻坚致富田”。2017年10月,山江村蔬菜基地开展实行秋冬季蔬菜种植,在种植周期内,每3亩田由一个贫困户当勤劳责任人。2017年12月底,蔬菜基地迎来了第一季收割,亩产预计1500斤以上,按照市价4元每斤计算,再减去2元成本,每亩收入可达3000元。目前,该蔬菜基地涵盖51户贫困户,每户输出劳力1名,并与之签订基地就业协议,工资实行保底按月发放,年收入达2.5万元,直接实现精准脱贫。

山江村党支部书记杨杰告诉笔者,除了与在基地干活的农户签订基地就业协议,保证农户拿到固定的土地流转租金,同时他们每年还可以得到10%的土地分红。

初尝甜头的山江村对蔬菜种植充满了信心,准备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将原有的500亩蔬菜种植基地扩大到1000亩,实现年收入2000万,带动全村加快脱贫致富。并计划发展丰水村、白岩村、洞托村、岜马村五村联合抱团发展蔬菜产业。同时加强与贵州黔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合作,为蔬菜销售提供稳定的畅销途径。

在打好脱贫攻坚战役,朝阳镇以产业扶贫作为主要抓手,严格执行识别标准和识别程序,积极开展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势行动,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195户4291人进行分类,精准施策。2017年第一批扶贫资金258万元,根据群众意愿与“短、平、快”项目发展需求,申报项目8个,其中到户项目7个222万元,总计覆盖贫困户787户2987人(含重复覆盖),通过到户项目的实施,增强贫困户自主发展、致力脱贫的动力和信心。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猛

壮大“果盘子” 有效助农增收。利用丰富的荒山资源,引导群众以土地入股方式建成精品水果种植基地,采取合作社与群众签订经果林入股合作开发协议,通过统一标准、统一采摘时间、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来提高朝阳镇果蔬品牌的“含金量”,同时带动社员人均增收6万元,与1500余名贫困群众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全镇发展蜜柚、枇杷、板栗、油桃、百香果等经果林种植达4.5万亩,仅经果林销售一项收入年均2000万余元,人均纯收入增收2600元。

朝阳镇八烂村毗邻樟江河畔,依托着良好的自然、地理乃至交通优势,近年来全村发展蜜柚、枇杷、板栗、油桃、百香果等经果林种植达4.5万亩,成为荔波县10万亩经果林的核心区,受益群众达2220人,仅水果销售一项收入年均600万余元,人均纯收入增收2600元。今年,朝阳镇还举办了2017年朝阳枇杷节,期间有来自广东、广西、重庆等地企业与八烂村的种植户签订供销协议,年订购总量近15万斤枇杷,金额达100万余元。通过举办枇杷节、蜜柚节等节会活动,利用微信、初页等新媒体宣传,创建朝阳水果品牌。

发展“菜篮子” 发挥绿色优势。通过流转土地,采取种子、技术、销售由合作社统一运作管理,市场风险由合作社承担,“菜-稻-菜”的循环发展模式,带动群众种植反季节早熟蔬菜500余亩。山江村蔬菜500亩蔬菜基地收成良好。洪江村采取一年两熟方式建成洪江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项目共占地200亩,其中种植品种有豇豆、茄子、白菜、紫薯、马铃薯、大蒜、生菜、香葱等蔬菜。基地采取“村集体+贫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一年两熟方式分种类种植,建立生产档案记录制度,详细记录生产投入品使用情况、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自然灾害情况、产品收获日期等,确保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保证菜篮子的绿色有机。

打造“景寨子” 风景这边独好。深挖农业与旅游资源融合,走农旅结合之路,做足“吃”要素的文章,做好“游”要素文章,按照“政府引导、村集体带动、农户参与”模式,在板麦村打造了3A级赛娥布依风情湾乡村旅游项目,建成花海200余亩、打造精品客栈、安装帐蓬100顶、组内青石板步道铺设、花海栈道、休息廊亭、摄影台、游泳池、停车场、污水处理池以及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等内容,项目共覆盖群众96户,直接受益贫困户78户。风情湾位于国家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樟江自然风光带区域内,是荔波县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旅结合的典范。目前,已成功吸引大理市民宿客栈协会已签约投资启动精品民宿建设。投资1500余万元浪波湾生态移民工程,依托相邻县城和紧靠大小七孔景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业,目前该移民点已有11家办起了农家乐,实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

立足于4.5万亩镇域经果林启动农业公园3D村落建设项目,打造一个集水果种植、采摘、销售、度假、休闲、养身于一体的3D村落。

打造洪江艺术扶贫孤本

洪江村,2016年开始打造艺术村落,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开始来这里认养老房子,辅以艺术元素,让老房焕发新光彩。经过近两年的艺术修缮,如今走进洪江,老旧的房子变成了一幅幅艺术作品。

洪江村全村共有9个自然寨、10个村民小组、382户1484人。因山村地广人稀、传统农业薄弱、青年劳动力集体外出务工,曾使村庄一度陷入一类贫困村发展无门的窘境中。

洪江艺术村

2016年4月,第一书记马丽华来到洪江村驻村开展定点帮扶脱贫工作。在她的奔走推介下,那一年,民族习俗保存完整、生态资源丰富的洪江村陆续迎来了美国、西班牙、瑞士和全国各地艺术家的到访,并以每间老房1万元30年的方式租给引进的艺术家,进行艺术改造,在老房原来的架构上,重新设计卧室区、厨房区、客厅休闲区,以适应乡村民宿的休闲度假需求,让老房重获新生。从而激活群众废弃的老房,让群众不用外出也能在村里务工,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创造收入。通过近两年的努力打造,洪江的发展已逐步打开局面,初步形成艺术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和一部分以劳务费的方式分配给村民、一部分分配用于公益项目的维持、一部分分配留给管理运营的团队、一部分以红利方式分配回馈给投资人的“三态四分”大格局。“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没来的人愿意进驻,让来了的人乐在其中,形成外部外延潜力、内部内生动力的共建村落发展态势”马丽华说,当艺术家开始在洪江进行艺术创作和老房改造,引起各界关注并实地到访时,各种业态开始发生,住宿民家、传统农耕与现代文明的沟通交流、购买农产品、自媒体推介等,将整个村落全面激活,小小山村便沸腾起来。目前,进驻洪江认养老房和签约认购土地拟建工作室的艺术家共58人,其中认养老房36人36栋,认购土地15人,订购土地25亩。老房已经启动改造4栋,其中,已经办理租赁证的1栋。村“两委”收储闲置房屋、老宅基地收储41栋,收储老宅基地7639平方米。预计将为洪江带来960万的劳务收入,独具洪江特色的“村落遗存的艺术活化”产业在马丽华的牵线下逐步成型。

随着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发展态势逐渐向好。今年,村里有440余人回村参与农乡建设,17人开始自主创业。目前,洪江村已建成集观光旅游、生态种植、浪漫休闲为一体占地面积170亩的洪江生态农场,种植110余亩莲藕、520米黄瓜小径、99米悬挂七彩吊伞和风铃漫步长廊;启动实施了800余头生猪和黑山羊养殖、200亩桃子种植、500亩蔬菜种植、200亩桑蚕种养等脱贫攻坚项目,共带动200户759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将荔波竹子打造成水车、书签、鱼篓、斗笠等系列旅游产品;试种手捏葫芦,将荔波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地名雕刻在葫芦上,大力推广和宣传荔波;打造“现实版QQ农场”,外来人员可租用“农场”进行生产种植,体验“都市”农夫,享受劳作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

下一步,朝阳镇将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大力实施山江村优质大米种植,洪江村艺术村落打造、金线莲、香菇种植、板麦村青柚、大棚蔬菜种植,岜马村红心猕猴桃种植,朝阳村小城镇建设,八烂村经果林等产业发展,确保脱贫任务。

进一步完善“大规划”,把“世遗高铁小镇——旅游休闲集散服务中心”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最终目标,并以完善小城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系统地将游客服务中心、休闲度假区、公共停车场等旅游服务元素融入整个城镇规划建设之中,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大力建设美丽“小城镇”。

( 潘廷鑫)

(责任编辑:蒋水滨)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