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大家帮 奔小康

来源:民生周刊2017-12-27 10:23:09 小康

2017年,我采访了多个扶贫先进事例,有个人的、有企业的、有行业的,每个参与扶贫事业的人都有不同的经历。

殊途同归的扶贫之路,虽然闪耀着不同的光彩,却有着相同的初心。

扶贫要创新

我出生在山西,黄土高原的干旱和贫瘠令我印象深刻。一年四季都缺水,常有黄土飞满天,在那里生活居住的农民,祖祖辈辈都是看天吃饭,稍微有点想法的人都外出谋生了。我理解不了那些留在家乡的人能做什么,以及他们能做成什么。

直到今年7月份,我去家乡采访了雷茂端,我终于相信,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扎根在家乡,为了家乡的美好和富强而努力。我感到惭愧,也为家乡能有雷茂端这样的人感到骄傲。

雷茂端皮肤黝黑有些瘦弱,他在今年9月份获得了“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给他带来这项荣誉的正是他潜心研究20多年的“双季槐”。

沟东村是雷茂端出生成长的地方,“双季槐”也是从这里发展起来的。

缺水贫瘠的黄土高原,不适宜种植苹果、山楂等常见农作物。雷茂端发现了耐寒的国槐树。经过20余年反复试验,1999年,“双季槐”诞生了。2009年,雷茂端开始担任沟东村村委会主任后,决定全力以赴发展“双季槐”。

为了鼓励人们种植,雷茂端立下“军令状”。他跟我说起2009年的那次群众大会,依然慷慨激昂。那天,他对着600多位村民,郑重地说:“从今天开始,双季槐苗不向大家收一分钱,大家想栽多少就栽多少。如果大家栽植的双季槐第三年每亩地收入达不到800块钱,第五年每亩收入达不到3000块钱,我给大家补足。”沟东村的村民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如今,家家户户因为种植双季槐,再也没有人因为看天吃饭而忍饥挨饿。

采访结束后,他带我来到了沟东村的广场边。为了解决槐米的烘烤制干问题,他在那里搭建了用于试验的烘干机床和烘干房。他一边给我讲解这些装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一边说起这些装备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话中他发现了烘干装备的新问题,他仿佛忘记了我的存在,停下来思索一下,转头告诉随行人员要约专家咨询一下。

永远在思考,永远在路上。雷茂端停不下围绕“双季槐”的创新之路,他更停不下为荒山旱垣生活着的人民谋幸福的脚步。

大病保险惠民

8月,我来到了赣南。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崇山峻岭的赣南十分常见。如何让这里的贫困人民看得起病,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走访了多个保险公司,深入了解后发现,一些贴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创新保险政策在这里不断涌现。

中国人保财险于都支公司总经理肖会庚告诉我,他从6月份开始带领公司员工着手核实、登记全县60周岁以上老人信息。我十分不解,都有了大病保险,为什么还要额外购置一份?还要针对老人?

如果一个家庭里老人一旦生病,整个家庭都面临着贫困。为了从根源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防患于未然是必要的,肖会庚有了为所有老人购买“健康保险”的想法。

钱从哪里来?于都县从2017年初起,由县财政出资为全县11.12万名60周岁以上非贫困人口购买了疾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该保险全年补偿限额为25万元。这项保险由中国人保财险于都支公司承办,据肖会庚统计,截至10月底,全县共有103名60周岁以上非贫困大病患者获得共计380余万元疾病补充报销款。

李志伦是于都县为60周岁以上老人购买“健康保险”的第一批受益人,接受采访时他笑得合不拢嘴。这项保险政策不仅遏制了因病致贫,还从根源上解决了病有所医、老有所依。

于都只是太阳下的一个缩影,此时的赣州也如十九大报告中所描述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企业社会责任

9月,我来到了广东。这一站的目的地是碧桂园的扶贫点—树山村。

一下车,眼前成排的别墅使我震惊。如果不是看到前后的对比图片,我是如何也想象不到这里几年前的破败不堪。

2010年6月,碧桂园公司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号召,捐资2亿元用于扶贫,树山村被当作第一个试点村。随后,碧桂园公司要求,每年新员工培训的必备项目就是来树山村学习如何扶贫。

扶贫队伍一批接着一批,扶贫的人始终初心不变。孙科是碧桂园派到树山村的第一批开拓者,回忆起那时的工作,孙科记忆犹新:白天和同事们跟镇政府人员丈量土地,晚上跟村民协调,每天只睡5个小时,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虫子和蛙类陪伴他们度过一个个夜晚。

从破败的泥坯房到一排排别墅,从村里污水横流、满地粪便到绿柳成行、清水绕村,孙科见证了这个粤北小山村“华丽转身”的全过程,而杨洋是如今坚守在树山村的碧桂园公司的新员工。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她被派往树山村。我问杨洋是否适应,她笑着回答:如今非常适应了。那笑容,无怨无悔。

扶贫,需要一批批扶贫人接力;扶贫的成果,需要一代代树山村人守护传承。

孙科在树山村待了6年,他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他了解家家户户的情况,他在这里娶妻生子,他把精力全放在建设树山村上。回忆起在树山村工作多年的心得,他言简意赅,“跟农民打成一片”“切实地替他们考虑”。

我写过很多基层的“扶贫人”,他们可能其貌不扬,可能默默无闻,但是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求回报地付出。

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是孙科和杨洋的初心,也是无数个像他们一样扎根基层切实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初心。只要坚守着这样的初心,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一定能够实现全部脱贫。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