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智库声音:社会工程师——智库的最佳style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7-10-12 09:45:34 声音 工程师 社会

智库是政治思潮和经济社会的产物和推动者,但中国智库与实务界的隔阂一直都有。针对政策建议的套话八股,中央和各级决策层愈发强调要“实”要“落地”,但这不是文风的问题,而是方法论的问题,根源在于科学研究和政策实务相对立的传统观念。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新的视角去引导智库:即渐进社会工程的推动者。相比传统研究的“社会科学家”,智库工作者的身份更像是“社会工程师”,而且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孵化更好的思想并促进思想向行动的积极转化。

智库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情景(图片来自网络)

避免正确但无用的分析

传统“两分法”认为学术研究关注“为什么”,政策建议关注“怎么办”,这一界定过分夸大了学术研究机构和智库间的隔阂,而且容易把智库研究简单归结为“递折子”的短期对策。其实一个人在从事智库研究时,其身份更像是“社会工程师”:他具备独特的问题意识,发掘能转化为行动的创新亮点,警惕“正确但无用”的分析与“认知瘫痪”,保有行动的能力同时深知结论外推的限制。

很多案例印证了从“社会科学”到“社会工程”的成功迁移。美国在克林顿任期内“再造政府”的智库评选中,唯一取得“A”评分的改革,来源于一位单枪匹马的哈佛教授:史蒂夫·凯尔曼领导的只有20多人的“政府采购政策办公室”,巧妙地选取“公务信用卡结算便利化”作为创新突破,搭配“过往表现追踪”的机制,成功改造了整个联邦系统僵化低效的政府采购制度。

如果定义智库的产出是思想,那也应该是能够转化为行动的思想。类似的从英国首相的“行为洞察团队”(Behavioral Insight Team)、内阁的“关注奏效的研究网络”、到智库参与公共政策的“行为助推”计划与“循证决策”,英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与一线政策实务,逐步在政府体系各个层面开始融合。

英国政府智库项目What Works Network(图片由作者提供)

所以真正界定智库的不是声名,而是那套独特的思维方式:智库工作者不满足从逻辑上罗列一系列问题和困难,而是关注那些做成的亮点,研究背后有意义的“为什么”进而推广。

传统研究假设,如果问题是复杂而且相互交织的,那么一定得有“系统性的全面解决方案”,需要一本厚厚的报告,阐述政府、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但智库研究认为,即使问题很大,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不一定要同样大,可行且短期见效的方案是有可能的。

传统对策建议中的套话是,既然问题是困难和长期的,就需要更高权力介入、增加更多投入、呼吁全面重视。但渐进的智库研究认为,只要遵循正确的问题意识并付诸行动,普通人也能够带来广泛、持久的变革。

传统研究往往认为,凡事要从“根源”上解决才叫解决。但是太多成功的智库案例中,经济、社会、文化中那些深层次根源,一个都没有被彻底解决。但这并不妨碍有办法改善现实状况,并为其他问题的解决提供助推。

智库学者杰瑞·斯特因在越南帮助解决儿童饮养不良问题(图片由作者提供)

对抗灯光舞台的诱惑

国内智库近年来出现了一轮上媒体、进榜单的热潮,并将影响力缺乏归结为缺少宣传包装和改变形象的手段。这背后是“鼓吹性智库”兴起的全球趋势:以美国“传统基金会”为代表的新兴智库不再坚守客观性和中立性,转而注重影响力的提升。现今美国智库越来越变成“压力政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即通过智库提供“弹药”,承接着游说机构和媒体公关,来掩饰特定利益集团的政治诉求,对特定受众施加影响。

此外在社交媒体时代,观念的“两极化”使得对话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多的媒体与智库,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窄化”策略:与其面向公众服务,不如迎合一小部分受众投其所好,抓住这个群体的最大部分——这是相当多新媒体“运营经验”背后的实质。这可能是好的盈利策略,但社会需要更多深思熟虑、扎实可靠的实证数据以及不同群体的相互理解,智库更需要承担这一职责。

智库当然需要拓展影响力,但这方面可以与媒体合作,并不意味着自己要变成一个“公关公司”。中国这轮“智库热”,一个重要背景是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内容供给能力的衰落,有学者愿意帮助撰写内容正是求之不得的事。但从研究资源分配来说,如果智库只是被定义为编辑部和宣传者,则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打破“知”与“行”的隔阂

浙江宁波余姚王阳明故居(图片来自网络)

归根结底,对“学术”还是“实务”的纠结源于二分法的传统,虽然有其分工合理性的因素,但中国人传统上并不这么思考问题。特别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不能转化为行动、带来改变的知识只是表面的理解:“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强调知识和实践之间的健康反馈环:“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而且并不把学术研究和行动实践看作对立的两件事:“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智库就是要在知与行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这样的观念才具有现代意义。互联网越来越发达,人与人交换想法越来越容易,基于连接的“虚拟智库”不再遥不可及;而新媒体平台打破了此前的话语权体系,让个体可以快速地建立起品牌和影响力,“一人智库”也不再是纯粹的调侃。但是要把思想付诸于行动,需要共享信念的一群人及面向变革的体系支撑,这才是实体智库存在并将延续下去的核心。(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智观天下工作室 史晨)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