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苏州高新区:缔造山水城区生活美学

来源:民生周刊2017-09-06 15:00:32 苏州高新区 美学 山水 城区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紧扣“大民生”视野,既看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又看质量民生。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为抓手,增加城乡居民的“隐性财富”,满足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新期待与新要求。

苏州市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徐美健表示:“只有将富民惠民落到实处,才能真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只有实现质量民生,才能不断提升居民整体素质、激发群众创新活力,才能更好地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培育创新业态、营造创新生态。”

打造“十分钟文化圈”

东有金鸡湖,西有狮子山。按照“山城一体、还山于民”理念,苏州高新区正着手规划建设剧场、科技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让狮子山成为苏州市民免费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把狮山广场建成“苏州城市新地标、苏州城市中心客厅”。

以狮山广场项目为龙头,苏州高新区加快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谋篇布局。

被列入苏州市“十大文化工程”重点项目的高新区文体中心,是该区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的另一硕果。在这里,无论老人还是小孩,精英抑或草根,都可以在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中,享受适合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

文体中心突破“办文化”的老旧思路,将艺术、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用创意对接起来,创新了众多极具人文特色又创意无限的项目载体。WESG世界电子竞技运动会亚太区中国总决赛等10多项国内外知名文体活动成功举办,在文化品牌构建、文化内涵培育方面“崭露头角”;搭建“湖上书舟”等10个特色项目,在文化、体育、教育等领域成立多家子公司,探路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日前,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正式开始筹建,力争用2~3年时间,将乐团打造成民族音乐创作、演出、研讨、交流的一流平台。苏州高新文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久华表示:“对高新区文体中心来说,它不是一个简单乏味、功能固化的公共空间,而是开放、共融,让人们能够充分融入的健身、养身、修身之所,感受现代与传统的缱绻。”

苏久华认为,当下,苏州人最大的精神需要,就是对科技、人文和生态的追求。每个人都需要不自觉地被“生活美学”浸润,然后潜移默化,融入生活,化为内在的人文气质。而高新区文体中心打造产品、提供服务的终极方向,正是倡导一个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引领新风尚的生活理念,它就是“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

为了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精神需求,加快建立普惠、均等、充裕的现代公共文化供给体系。苏州高新区3年内提升了24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新建、扩建、改建41个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区各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100%达到或超过省“八个一”标准。同时,新建成的区图书馆、文化馆公益性服务职能的提升,也丰富了服务形式、拓宽了服务广度,使受益群众数量大大增加。

今年,苏州高新区还组织开展了全区首届歌唱器乐舞蹈大赛、“百姓大舞台”群众文化展演、高新区阅读节等大型活动。

“在做好文化事业建设‘规定动作’的同时,我们也在逐步强化‘自选’特色新模式。”苏州高新区文化局负责人说。

在浒墅关开设草席文化馆,馆内设有草席历史文化墙、草编制品展示、草编农具展示、席草成草全过程的展示、浒关草席商铺名册展示、草席制作流程的人偶模型展示、草席新潮文化的展示墙等。意在重振浒墅关“关席”的雄风,秉承草席之乡的历史文脉,激励现今尚在坚持手工织席的工匠们,继续以“传承、创新、超越”的精神把席草文化发展得更好、更辉煌。

在枫桥街道与科技城大院大所中试点开展“文化零距离”工程,探索文化网格管理机制;筹建全市首家区级少儿特色图书馆和城市文化客厅,整合全区群众文化艺术资源,打通基层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打造一村(社区)一特色文化品牌……接二连三推出系列公共文化产品,提升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内涵,也充盈了数百万市民的精神文化家园。

据介绍,2020年,全区“十分钟文化圈”的标准化建设和服务水平将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覆盖全面、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浒墅关镇文创家园内的阅览室。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

走进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情浓郁的文艺气息,都让人感觉自己徜徉在一片知识的暖阳中。如今,这种幸福正逐步在全区蔓延开来,形成燎原之势。

为了放大优质办学的效应,缩小校际之间办学水平的差距,促进全区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近三年,苏州高新区投入资金3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各级各类学校20多所,90%学校的教育设施达到江苏省Ⅰ类标准,省、市优质幼儿园比例达75.6%,基本实现优质学前教育全覆盖。

同时,该区深入推进实验小学、实验初中等名校的集团化办学改革试点,探索紧密型、托管型和协作型等多种办学模式,既注重片区之间、学校之间的优质均衡,又突出抓好学校特色培育,努力打造出了一条从学前教育到小学、初中、高中的优质教育“培养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当每一位教师都是名师的时候,这样的办学理想才能跟社会预期更加接近。”苏州高新区教育局领导表示。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全区深入实施教师职前两个月的“岗前实训”、新教师为期3年的“雏鹰工程”、为期5年的“青蓝工程”,形成骨干教师成长一体化培养体系。不仅实现了全区所有学校市级以上名师全覆盖,而且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在数量上初步实现了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基本均衡。

“均衡的最终目的是优质。而所谓的优质,不仅体现在知识水平上,更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与内涵中,我们要培养的不应该是经济利益的追求者,而是有高度、有温度、有责任担当的卓越人才。”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校长严建春的一番话,道出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真谛。

在保持教育质量全市持续领先的基础上,苏州高新区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扎实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人生规划指导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同时,全区所有学校深入实施体育艺术2+1工程,各类校本兴趣活动和学生社团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参与率达80%以上。足球赛篮球赛、文化艺术节、学生书画展等已成为各校年度校园文化盛事,书香校园、人文校园、科技教育、艺体特色学校等素质教育品牌进一步彰显,“一校一品”风貌基本形成。

“蛋糕做大了,但是却没有变薄,反过来我们还要做厚、做香。”严建春的比喻形象而贴切。可以看到,如今的苏州高新区,已然成为全市的教育改革创新先导区、教育公平示范区、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区、教育开放合作引领区。

APP上寻医问药

很难想象,就医过程中,停车、挂号、候诊、检查、取报告这些原本耗时耗力的老大难问题,如今在苏州高新区的科技城医院却能分分钟解决。

只要下载该院全国首创的脱卡结算APP,通过院内定位导航系统,患者就可以按照提示轻松找到自己所要就诊的科室,并在APP上知晓就诊医师及排队等候的准确信息。如果不明确自己该看哪个科室,智能导诊系统还会根据患者不舒服的部位和相关情况推荐就诊。

为了更加方便老百姓就医,2016年3月,该院联合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同成立苏州高新区医联体,依托远程会诊等技术手段及“支医帮扶”等活动,逐步建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初步实现了“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并开通了市区线、苏安线、东山线、金庭线4条免费班车路线,为辖区居民提供科学、高效、便捷、连续的医疗服务体系。

今年2月份,该院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深度合作的肿瘤中心正式成立,又为肿瘤患者打开了一条省时、省力、省心、省钱的绿色就诊通道。不仅如此,还打造了国际化的苏哈医院,拟引入哈佛医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高端外籍人才和技术,目前医院内部改造和装修基本完成。

在技术上开拓创新,在人文关怀上科技城医院也是不遗余力做到极致。院内环境优美,并设有休闲放松区域,让等待变得不再焦虑和无聊。“我们希望患者来到医院,能得到更多的便利和放松。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信也能使患者的健康得到更快的恢复。”科技城医院团委书记陈峰如说。

苏州科技城医院的一系列惠民措施,让原本冷冰冰的医院形象有了全新的改善,增添了一份温馨。

第七人民医院整合附二院优质医疗资源,统筹谋划,建成附二院北区;高新区人民医院加入中国胸痛救治联盟体系并实施传输胸痛救治病历信息,与苏大一附院胸痛中心开展信息网络共享和技术支持;创伤中心与北京大学合作,参与北京大学国家“十三五”课题《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作为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分中心进行建设,已挂牌“中国创伤联盟救治点”,签署协议并安装了软硬件,承担子课题研究,体系内120急救院前信息共享,课题研究成果共享……

在医疗龙头的带动下,全区大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11大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卫生信息建设工程,实现了全区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避免了在不同机构间就诊时的重复检查。

以“15分钟健康圈”为目标,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目前,狮山、东渚、镇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按照省级示范标准建成运营;枫桥、浒关、通安、阳山、横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正在按标准建设中。

与此同时,全区完成了25万份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录入,建立起居民健康指标监测体系,真正实现了健康档案“记录一生、管理一生”的功能。

△苏州科技城。

□  吴亚松   夏琪   木易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