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采山之铜”,让荧屏有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2015-02-05 15:36:53 荧屏 力量

摘要:当前的电视荧屏,各种历史“神剧”“雷剧”和歪曲恶搞历史的节目层出不穷,这种以“吃着历史的饭”却“砸着历史的锅”的行为,以娱乐盖住真实,思想空白麻木,让人遗憾。

当前的电视荧屏,各种历史“神剧”“雷剧”和歪曲恶搞历史的节目层出不穷,这种以“吃着历史的饭”却“砸着历史的锅”的行为,以娱乐盖住真实,思想空白麻木,让人遗憾。

清代学者顾炎武曾将为学之道比作铸钱,他说,今人写书就像当今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钱,铸出的钱不仅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岂不两失?顾炎武的此番陈辞,也切中了当今电视剧的时弊。

为何今人不“采铜于山”?有人说,“山”太大、“路”崎岖,“铜”不易采,即便采回也难“炼”,于是索性将手边的“废铜”拿来重铸,并打磨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于是,当面向大众的影视剧创作懈怠于对历史的敬畏,把人云亦云当做背书,不再倚重于原始典籍和第一手资料,以娱乐冲淡民族记忆,后果亦如钱穆所言,人们“对其民族以往文化,懵无所知”,甚至爱国也会沦为一种“商业之爱,如农人之爱牛”。

庆幸的是,纪录片还始终坚守着记录真实、关照现实的阵地,为了细节的严谨和内在精神的表达,精益求精、百炼成钢。以近期热映的纪录片《鉴史问廉》为例,影片采访了毛佩琦、二月河等专家近50人,参阅《史记》《汉书》等历代史料,考索《贞观政要》《大诰》等专门古籍,并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等搜集拍摄了大量古籍善本……在五千年浩瀚的史籍中对故事情节追根溯源、查实考证,可谓“向山要铜”。

那么,以真实为生命、以思想为灵魂的纪录片到底有怎样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适应需求与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将历史真实挖掘和展现出来,能帮助当代人“历览前贤国与家”,更好地明白自身所处,继而明晰行动方向。也便收到了服务、教育、提高群众的效果。

具体到《鉴史问廉》,则通过梳理五千年廉政文化脉络,考察历史上的反腐建设得失,传递“廉则兴,贪则衰”的历史规律,在历史中找到现实的切口,在古今之中穿梭和思考。既富有历史穿透力,服务于中华民族所追求和向往的“清官情节”;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启发为官者以包拯、于成龙等为模,以李林甫、和珅为戒,将“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廉政信仰传递到社会各界。

此种“采山之铜”,记录历史、传播知识、提供思考、凝聚共识,意义深远。如顾炎武作《日知录》,“积三十余年”成1100余条,每条目都非以“旧钱”充铸,而是“真金白银”,因此,几百年过去,这些精华依旧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大卫视平均每天早上6时到次日凌晨1时要播放不少于30分钟国产纪录片,这个文件被媒体称为“加强版限娱令”,可谓确立了纪录片的重要性。那么,期待荧屏集结更多的“采山之铜”,充分利用影像传媒的贴近性、普及性和引导力,让回荡着历史声音和充满现实思考的纪录片,给我们源源不断的知识营养和前进力量,也为民族留下丰厚的文化精粹。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