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关注丨中国气候风险逐步增加

来源:《民生周刊》2017-03-21 14:04:21 中国 气候 风险

2016年是过去35年里中国气候风险指数第二高的年份,其余两个年份是1994年和2013年。去年,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多,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西南等地接连出现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登陆台风强度大。而从1981年至2016年的35年里,我国气候风险呈逐步增加趋势。

这是首次发布的中国气候指数系列研究显示的信息。3月6日,财新智库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发布中国气候指数系列,开创了气候大数据服务实体经济的先河。气候指数系列包括雨涝指数、干旱指数、台风指数、高温指数和低温冰冻指数,在五类气候指数基础上合成气候风险指数,该指数将于每月5日下午对外发布。

《民生周刊》记者了解到,根据中国气候指数预测,今年3月到5月,我国各气候风险指数均处于弱至偏弱等级,与历史数值相比,未来3个月我国总体气候风险稍低于往年同期,灾害等级处于较低水平。

气候风险逐步增加

中国是全球气象灾害种类最多、影响范围最广、发生频率最高、灾害强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带来的气候风险日益凸显,研制发布中国气候指数系列不仅有助于减轻气象灾害风险,而且也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益参考。”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表示。

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基于1961-2016年全国2288个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降水量、降雪量和最大风速等海量历史气候资料研发而成,指数设立0~10区间,0为风险等级最低,10则为风险等级最高。

根据研究,1981年到2016年的35年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平均值为4.19,其中,1981-1999年的前18年平均值为3.69,1999-2016年的后17年平均值增至4.69,显示我国气候风险呈逐步增加趋势。

从年度来看,1994年、2016年和2013年总体气候风险较高,风险指数分别为10、9.7和8.09。在风险指数最高的1994年,我国华南、江南大范围暴雨成灾,华北春旱、江淮伏旱严重,登陆台风多,造成的损失很大。

而在2016年,全国年平均降雨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多,长江中下游、江南、华南、西南等地接连出现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登陆台风强度大。

从月度气候风险指数上看,夏季是气象灾害高发季节,雨涝风险多发于6-8月,高温月份集中在7、8两月,台风风险8月最为常见,冬春两季气候风险相对较低。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气候预测模式和技术,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可以预测未来3个月的气候风险指数。

今年3-5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平均水平或略偏高,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全国大部地区降水较全年偏少,但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北部、黄淮和西南南部降水偏多。总体而言,3-5月我国气候风险指数均处于弱至偏弱等级,与历史指数相比,3个月总体气候风险稍低于往年同期,灾害等级处于较低水平。

△2016年6月23日,发生在江苏盐城的龙卷风突如其来,给当地造成大量生命、财产损失,堪称极端天气的代表。

多行业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超过2000亿元,且逐年增加。根据1990-2015年的资料统计,我国天气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损失的71%,其中,暴雨洪涝、干旱、台风、低温、风雹等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占自然灾害损失的36%、12%、11%、5%、6%。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灾害频率加大,强度增强,造成的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日渐突出。

研究发现,干旱、洪涝、高温、低温、台风等气象灾害极易对种植业、养殖业等产生不利影响,对物价和市场稳定产生冲击。高温、低温严寒则与夏季降温耗能、冬季采暖需求密切相关,进而影响电力供应和煤炭、天然气等的供求关系。

财新智库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谈道:“气候风险指数应用领域广泛,农业生产、能源消费、大宗商品、旅游观光、交通运输、保险金融、生活消费等诸多领域都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气候变化与能源和相关电器的消费息息相关。1981-1998年,我国年高温指数平均值为2.53,1999年-2016年这一平均值上升至5.43。夏季高温会增加能源以及空调、电风扇等电器产品的消费。

每年7、8月份高温天气下,工业和农业用电量均会随之增加,农业水利灌溉设施使用频率也大大增加,工业车间厂房生产条件的维持需要更多电力消耗。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6年的高温年份,夏季居民用电量加速增长。此外,虽然空调购买和高强度使用存在一定时间差,但从全年维度看,空调年销售量与高温情况相关性很高。

与夏季降温需求相对应,冬季存在取暖需求。理论上说,冬季居民用电和相关电器消费应与当年低温指数相关。但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取暖方式不同,低温影响比较复杂,居民用电与低温指数相关性较弱。如果分地区考察,可推测集中供暖地区低温指数与煤炭消费更加相关,非集中供暖地区低温主要影响电力消耗。

就历史数据而言,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CPI)与气候风险相关性显著。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遭受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食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造成巨大影响。2008年1月和2月,食品CPI同比分别增长18.2%和23.3%,创下近20年之最。

事实上,低温冰冻是每年冬季最主要的气候风险来源,对比每年1、2月食品类CPI的增长与当月低温冰冻指数,二者同步性很高。即便剔除春节期间食品需求旺盛等因素,二者的同步性依然存在。

而夏季食品CPI的决定因素则较为复杂,夏季气候风险多样,高温、雨涝、干旱对于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影响不尽相同,需要根据气候指数变化的地域、幅度和持续时间进行具体分析。

据悉,在雨涝指数、干旱指数、台风指数、高温指数和低温冰冻指数的基础上,研究人员未来将对不同地区加以细分,编制地区气候风险指数,并针对重点农产品、能源产量和价格进行深入研究,推出相关农作物产量价格指数和能源价格或消费气候指数。

(《民生周刊》记者   赵慧)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