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产经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产经

发力供给侧 拓展价值链:中国农业大转型

来源:半月谈2017-03-01 10:04:33 价值链 中国 农业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的成就,稳国之基、安民之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业发展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开始凸显。与之相应,中国农业也进入了大转型时代。

目标转型:从重量到质、量并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1624万吨,同比减少0.8%,这是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下降。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十三五”期间粮食不追求连年增产,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过去,农业增产成为经济稳定向好的重要亮点。新时期,在农业生产相对稳定有保障的情况下,中国农业开始了一场由“量”到“质”的深刻变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实际上,这一进程已经拉开大幕。2016年,我国在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地区调减种植面积约3000万亩,今年还将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并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等作物。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改变,过去的矛盾是吃不饱,现在是结构性矛盾,有的农产品供大于求,有的供不应求,结构性的调整正在成为我国农业改革的重点。

农业的发展不只让老百姓端稳饭碗,要吃饱更要吃好。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的全面铺开,中国农业正在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优化,以适应消费者的新需求。

路径转型:从粗放到精细、绿色

一万亩麦田,从种到收只雇了5个人,并且亩产高达650公斤——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钜桥镇的种粮大户唐全合利用星陆双基气象监测系统,根据土壤温湿度、降水概率、叶面积指数等,操作自动化设备进行播种、管护、收获,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成本。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农业资源面临着长期透支、过度开发等问题,资源、环境两道“紧箍”越绷越紧,传统老路难以为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农业发展路径正在深入人心。

梅献山是浙江丽水市大姆山上一片茶园的主人。25年前,这片茶园开始不施肥不施药,毛虫、蚜虫爬满茶园,触目惊心,乡亲们笑话梅献山傻。然而,25年后整个大姆山成了绿色天堂,好山好水好空气孕育了好农业。一个“不使用化肥农药”的家庭农场,一年销售额60万元,盈利就超过30万元,养生农业点绿成金。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王亚华认为,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转变农业发展路径,由粗放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型,提高农作物单产,以绿色发展带动农业生产转型,以现代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产出,已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政策转型:从“扶着走”到“领着跑”

2016年,国家在内蒙古和东北三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将过去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供求关系靠市场调节,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从“扶着走”到“托住底,领着跑”,农业支持政策转型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新世纪以来,粮食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对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定海神针”般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原有农业支持政策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市场扭曲日益严重、不适应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忽视农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政策转型就是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对农业支持政策体系进行调整,解决上述问题,为农业农村发展培育新动能。

2015年起,国家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农业“三项补贴”改革,把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加之正在试点的“价补分离”改革,农业支持体系转型的大框架逐渐清晰,正在不断深化、优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这再次表明,从扶持到引导,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凸显市场化导向,将更有效引领农业向精品、绿色、适度规模、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模式转型:从“一产”到“六产”

2016年玉米价格的低迷让不少人揪心,但粮食加工行业却迎来了多年未见的“春天”。2016年,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企业累计纳税8.94亿元,同比增长39.9%;累计实现利润9.92亿元,同比增长46.7%,其奥秘就在于农业不再局限于“种粮卖钱”。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在郑州市中牟县一间“叶菜工厂”内,定植架上的花边叶菜嫩绿葱翠,鳞次栉比,没有土地,一样可以生产新鲜的蔬菜。不仅如此,这个“叶菜工厂”还是农业体验教育场所,2014年开业以来,每周都有几千人在此接受科普教育,体验播种、浇水等农耕文化,已累计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

如今,类似的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各地蓬勃发展。农业也从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全链条延伸,向多功能拓展,与二三产业融合,从“一产”到“六产”,开辟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新境界。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表示,未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将进一步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在融合中获得最大利益。此外,农产品精深加工将进一步贴近消费者生活,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带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半月谈记者 宋晓东)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