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社会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房产中介的“副作用”不可不防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6-09-12 15:16:15 房产中介 副作用

上一轮楼市上涨,一些房产中介机构以所谓互联网金融为掩护,成为炒房的推手,起了很坏的助涨作用。房产中介行业的规模日益庞大,它一边与房地产、金融业连接,另一边则与百姓的民生相连,这个行业隐藏的各种风险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各项监管措施也必须及时跟上。

近期上海有部分房产中介企业蓄意编造、传播“房贷新政”谣言,扰乱市场。昨天,上海市住建部门表示,已对编造、传播谣言人员所在的金丰易居、太平洋房屋、我爱我家等中介企业立案调查,并暂停相关企业门店、人员的网签资格。此前,上海警方将7名恶意编造、传播谣言的中介人员依法刑事拘留。

“一手托两家”的房产中介,是房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居民住房消费的需求起着重要的服务作用。近年来楼市火爆,房产中介行业随之发展迅猛,同时这个新兴行业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也不断曝光、屡遭诟病。房产中介行业有一些众所周知的老毛病,诸如发布虚假房源信息、加价卖房坑害消费者、为争夺客户互相争斗等。更令人担忧的是,房产中介这个“活力”充沛的行业,总是能“与时俱进”地根据眼前市况,搞出一些损人肥己的新花样。此次上海发生的蓄意编造、传播“房贷新政”谣言事件就是一例。

调查显示,此次几名房产中介人员出于提升业绩、卖出房屋等心理,恶意编造并传播的谣言,正是掀起了8月底上海“离婚购房”风波的主要推手。上海警方通过大数据分析系统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出三个谣言版本的传播情况。这些谣言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以及当地知名网络论坛进行传播,被网民大量转发。这种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产生了数以百万计的浏览量,导致许多市民相信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即将出炉,最终形成上海多个民政机构离婚登记处被买房市民挤爆的奇观。

几个房产中介人员成为上海“离婚潮”的重要推手,这些不法分子对近期上海等一线城市出现的二手房“跳涨”,是否也产生了催化作用?调查显示,此次三个谣言版本产生于8月22日至24日,从造谣时间看,这些中介人员确实是房产市场的老手,算得上对市场水温拿捏到位的“弄潮儿”。就在几天前,8月17日国内最贵地块在上海诞生,有房企以每平方米楼板价突破10万元价格拿下静安区某地块。上海土地市场的异动引起楼市一阵躁动,瞬间拉高了市场对即将到来的“金九银十”的期望。而就在这个当口,有关“房贷新政”的谣言出炉了,在已经初步形成的恐慌心理作用下,上海不仅出现了大量的“离婚购房”者,二手房价的“跳涨”几乎同时发生。市场交易信息显示,8月底,上海一些区域的二手房环比上月涨幅高达5%,而这种现象随后也出现在北京等一线城市。

几个造谣的房产中介,当然并不能直接左右市场走势,但借助网络及新媒体工具,这次在楼市确实翻出了不小的浪花。而且房产中介对楼市造成比较严重的“副作用”,也是已有先例。在去年底至今年初那一轮楼市大涨过程中,一些房产中介机构违法从事金融业务,通过网络借贷平台、众筹等多种途径进行场外配资,并在此基础上推出“首付贷”。“首付贷”的实质就是,房产中介等机构高息借钱给买房人帮其凑够首付款,当时甚至出现5%首付就可买房的现象。

上一轮楼市上涨,一些房产中介机构以所谓互联网金融为掩护,成为炒房的推手,起了很坏的助涨作用。最近一线楼市烽烟再起,一些中介人员则跳出来造谣传谣、蛊惑人心。房产中介不时表现出严重的“副作用”,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楼市,目前二手房成交面积已达新房的2至3倍,如此巨大且利润丰厚的市场,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不断出现问题几乎是必然的。房产中介行业的规模日益庞大,且其一边与房地产、金融业连接,另一边则与百姓的民生相连,这个行业隐藏的各种风险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各项监管措施也必须及时跟上。

否则,房产中介早晚会对楼市健康、金融稳定产生更严重的负面影响,到时候可就悔之晚矣。(樊大彧)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