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旅游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贵州黄平县:打造多元融合的全景旅游格局

来源:民生网2016-08-22 15:44:38 黄平县 全景 贵州

▲蓝天白云下的黄平县城一角(王永龙摄)

黄平县紧紧围绕“守住两条生态与发展底线、用好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两个宝贝,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立足实际,深挖优势,按照全域发展的旅游思路,打造最生态的旅游路线、最民族的旅游品牌、最秀美的旅游风光、最红色的旅游圣地,并力争用5年时间,打响“神秘且兰·古韵旧州·养生黄平”特色品牌,打造四季皆景、多元融合的全景旅游格局,助推黄平县旅游发展“井喷式”增长。

最生态的旅游路线——“春游、夏漂、秋赏、冬泡”

按照全域发展的旅游思路,倾力打造4条以四季特色为主,四季有景、全域皆游的全景旅游精品路线,推动旅游跨越式发展。

春游且兰古国都。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先后投资逾10.4亿元对旧州古镇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改造。投入逾3.6亿元,对古镇风貌、古民居、古建筑进行修缮。同步推进飞行小镇、旧州高效农业示范园、舞阳湖生态疗养度假区等项目,让古镇换新颜,且兰绽春光。

夏漂野洞河峡谷。整合资源,组建贵州省黄平且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并投入2500万元,对景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完善配套设施,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景区游客承载量,展现黄平最神秘雄奇的天然洞中漂流。从2013年至今,共接待游客2.6万人次,拉动经济增长1200万元。

秋赏谷陇芦笙会。总投资600万元,占地5000平方米的谷陇民族文化广场现已投入使用,届时,中国谷陇9.27国际芦笙节将迎来更宽广的舞台,吸引更多的瞩目。每年谷陇芦笙节会吸引国内外游客达30万人次以上,拉动经济发展逾3000万元。

冬泡浪洞森林温泉。浪洞森林温泉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先后投入1.2亿元修建而成,集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古朴的民族建筑为一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返璞归真,重返大自然”的十大旅游圣地,2015年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创收1500余万元。

最民族的旅游品牌——“银饰、刺绣、苗歌、美食”

围绕建设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大县,以苗族、亻革家文化为载体,着力打造最民族旅游品牌。

天下银饰一条街。将谷陇镇苗族银饰一条街整体包装、统一打造,并积极探索民族工艺品上行渠道,成立黄平县谷陇镇中国苗银协会,全力将黄平苗族银饰推出贵州,走向世界。目前,苗族银饰一条街共有银饰加工个体户52户,每月用银加工达2吨,月产值近1000万元,带动200余人就业,并已全部开设淘宝C店,实行线上销售,月销售额100万元以上,远销丽江、凤凰、广西北海等地。

穿在身上的活地图——刺绣。进一步挖掘苗族刺绣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结合市场融入时尚元素,着力培养研、产、销一体,注重商标保护,推动形成以靓欧桑品牌为代表的地域标志商品。黄平县目前已有生产民族刺绣行业427家,申请获得民族刺绣外观设计专利420件,带动当地3000余群众就业。

▲黄平县“四月八”上的苗族芦笙舞(王永龙摄)

苗族舞蹈诗《巫卡调恰》。黄平县根植于本土,把丰富的苗族文化元素链接起来,打造出以《巫卡调恰》为代表的,展现黄平原生态地域风貌,传播苗族悠久历史文化,具有深度、广度并产生影响力的文艺作品载体。2015年5月16日,《巫卡调恰》在中央民族剧院上演,2016年3月,《巫卡调恰》入选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

舌尖上的黄平。借助原生态优势,依托农业产业化,着力发展地方土特产及以苗族酸汤鱼、庵汤大肠、浪洞鱿鱼、牛老大牛肉干、旧州豆腐干等为代表的特色食品,重点打造民族民间旅游商品以及肉类系列等特色食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产业化开发。

最秀美的旅游风光——“金盆、银碗、玉带、洞天”

挖掘原生态旅游资源、突出原生态优势,提升文化内涵,因地、因时促进旅游资源与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展现最秀美的旅游风光。

金盆——旧州万亩大坝。累计投资11.08亿元,在旧州万亩大坝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引导和发展以蔬菜、蓝莓、苗圃、花卉为主的绿色观光产业, 形成产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互相融合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区,以此辐射带动全县高效农业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多点开花。

银碗——舞阳湖康体养生休闲度假区。加快对舞阳湖生态疗养度假区及环湖公路的建设步伐,加大对水上景点救护人员的培训管理力度,加强自驾游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景点)配套功能,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营造健康、生态、自然的康体氛围,打造养生福地。

玉带——上舞阳河流域。突出生态优势,提升文化内涵,因时、因地对上舞阳河进行规划,高标准、高定位、高投入对两岸人文自然景观、历史风貌、民族风情进行整体包装,积极打造黄平-施秉-镇远舞阳河国家名声风景区,以全覆盖思维发展全域旅游。截止2016年5月,共投入2500万元对上舞阳河旧州段进行古码头修复和河堤修建。

黄平县革家人踩亲舞(王永龙摄)

 黔南第一洞天。为保护和传承飞云崖王阳明、林则徐、和珅等名人大家的碑文题词,展现飞云崖原生态自然秀美风光,黄平县先后投入400余万元,对飞云崖景区古建筑群、古驿道、休闲长廊等进行全面的修缮;投入2284万元对飞云崖景区周边的农村公路进行改造,将其打造成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最红色的旅游圣地——点、线、面立体描绘“红色”景图

一是狠抓规划定位,描绘“红色图”。依托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聘请专家对县域内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修复修缮革命遗址遗迹,收集红军旧物品,设置展览展示场馆,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基地”等“红色品牌”。旧州镇辖区内11个红色遗址连同旧州古镇一起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开展资源普查,勾勒“红色点”。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全域性、全方位、全要素、全覆盖、拉网式的红色旅游资源大普查,确定资源类型、性质、保护范围和资源级别等,建立完善红色旅游资源大普查信息系统。经普查,全县有红色资源37处。

三是加强项目建设,连接“红色线”。着力推进中华苏维埃银行旧址、红军济贫大会旧址、“担架上的三人集团”旧居及红军医院旧址、朱德、周恩来旧居、萧克旧居及红六军团司令部旧址、黄平县革命历史陈列馆、黄飘大捷战斗遗址、尖山坡战斗遗址、红军街、红军桥等项目建设,以点带线,打造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精品旅游线。

四是广泛宣传推介,打造“红色面”。借助“一会一节”大宣传体系,构建以旧州红色文化旅游为中心,点、线、面相结合的神秘且兰红色旅游圣地。以此为核心,围绕周边红色资源进行整合,辐射带动重安镇三朝桥、飞云崖防空洞、黄飘尖山坡等红色资源进行打造,形成一中心、多环线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并利用各项主题活动、会展节庆、区域合作、媒体网络等开展多元化宣传活动,提高知名度,打响“红色”、“古韵”、“养生”品牌。

(姚伟 刘一霖)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