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金台榜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金台榜

985、211工程存废波澜

来源:民生周刊2014-11-24 13:57:31 波澜 工程

摘要:“教育部的回应只是说不会废除这两项工程,但未来对高校的评估很可能不再按照985、211的标准来进行,有可能会启用新的考核与评估标准。”

“985、211高校要取消,学霸和学渣终于亲如一家了!”APEC会议假期结束第一天,网友们热切地讨论着这一传言,探讨中国大学是否迎来重新洗牌的新局面。

事情起因是中南大学校长在学校会议上透露国家将取消985工程和211工程,以其他指标分配绩效。11月13日当晚,教育部通过官方微博和微信正式回应: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一事。

名校光环

何谓985工程、211工程?

为了使我国有一批重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全国共有112所高校纳入211工程计划。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大、南京大学等均位列其中。

985工程则属于211工程的升级版。在“211工程”院校建设基础上,教育部分批将39所国内知名高校列入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名单,即“985工程”。这其中,很多学校都持有985、211的双重身份,换言之,就是百姓口中的名校。

对于中国的大学来说,冠以985和211的名头绝不只是简单的荣誉,更是十足的金字招牌,意味着成为国家集中力量重点扶持的学校,大量科研经费也会随之而来。在我国,高校经费一半来自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拨款。

目前,985工程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财政专项拨款、地方政府及学校主管部门共建资金、学校自筹等,其中专项拨款占相当比重。专项资金支出包括人员经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维修费、项目管理费等。以985工程为例,仅仅是第三期拨款,清华、北大便各自将40亿元收入囊中,其余入围高校也获得几亿到几十亿不等的官方投入。211工程所需建设资金则采用国家、部门、地方、高校共同筹集的方式解决。

在一系列政策和经费的支持下,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在基础建设上都有巨大改观,科研在国际上也有斩获。虽还没有进入国际顶尖大学行列,但清华大学今年进入了国际排名前50,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也紧随其后。在科研方面,教育部日前发布了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13年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中,75篇第一作者来自高校。这些作者大多来自985和211高校。

10年间,这两块牌子含金量不断提高,带来的无形资产也越来越多。除了政府拨款,还有大量校友捐赠、社会捐赠进入学校,动辄千万元,甚至上亿元,学生国际交流合作机会也更多。因此,在有些地方,高三学生将考入985高校的学生称为“学霸”,进入普通大学的学生则被戏称为“学渣”。特别是近几年,毕业季大学生人数持续走高,很多用人单位把985、211院校毕业作为招聘的硬性条件。就业带来的压力也迅速传导到高考填报志愿中,很多学生因未被名校录取而选择复读或出国留学。

 

光环存废之争

显然,两大工程高校享受了更多的雨露,但一些弊病也随之暴露出来;与此同时,普通高校各种“羡慕嫉妒恨”,想法设法挤入“名校”行列。2011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当前211工程和985工程的规模已经稳定,将不再新设这两个工程的学校。

近年来,学者们对这两个工程存在颇多争议。争议最大的来自高校间的等级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经费划拨问题,一些大学为了跑项目,不断“跑部钱进”,以至急功近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雷庆介绍,高等学校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划拨的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日常经费主要根据学生数量,学校大小等进行划拨,专项经费则由政府控制,需要经过学校申请、审批、中期审查、结束验收等程序。

专项经费的本意是解决不同高校发展的特殊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管得过死、运作程序复杂、成本较高以及一些学校跑项目等问题。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为两级办学,中央和地方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在日常经费投入上有差别,再加上获得专项经费的差异,因此造成了政府对不同高校投入上有较大差别。

此外,近年来用人单位把985、211院校毕业作为招聘的硬性条件,更是令很多毕业生感觉不公平,将其视为一种隐性歧视。以至于教育部专门发出通知,明确规定: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

两大工程存在的诸多问题,近几年引发了很多争议,但事关取消的说法却从未有过。直到今年,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该校的科技工作会议上放出风声。在中南大学新闻网公布的讲话中,张尧学特别强调了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重要性。并称“现在国家把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是按几个要素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学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数。”ESI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普遍用来评价学术机构和大学国际学术水平及影响的重要指标。

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许武与校长侯建国近日也在学院调研中透露,985工程废除后中央将根据绩效分配资源。国家将在2017年进行期中考试,根据绩效分配一次资源,锁定若干高校重点支持;2020年期末考试,将支持若干所大学“常态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除上述两所大学外,其他大学都明确表示没有收到任何关于此事的通知。媒体求证时,教育部官员“国家既没有说不做,也没说下一步该怎么做”的表态,令网友们有了更大猜测空间。

北京一所普通大学老师则向记者表示,北京985和211高校众多,但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的定位不同,所以,他并不认为会取消这一工程。同时,即便取消,也会有新的衡量标准来评价高校。

这位老师进一步指出,对于办学经费来说,北京市属高校争取经费并不特别困难,“真正缺钱的学校不多”。对于一些地方学校来说,“杀贫济富”的现象更加突出。尽管如此,这位老师依然表达了进入211大学的愿望,“虽然现在已经进不去了,但还是希望能进到211大学,这个牌子很好啊。”

 

回应与猜测

为回应猜测,11月13日晚间,教育部给予了正式回应: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重点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中国特色,强调战略引领,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提高集成效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

雷庆表示,虽然两项工程存在现实问题,但对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的确作出了很大贡献,使我国一定数量的高校进入国际一流大学行列。这种集中财力提高一部分有条件大学的办学水平,缩短与世界的差距,值得肯定。目前,德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也在效仿这一做法。

他同时认为,现在大学招生规模大,办大学也要差别化、多样化。科研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各不相同。所以,未来ESI将作为大学重新分配绩效的重要标准,他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ESI主要是以发表论文数量来衡量的综合性指标,对于研究性大学的意义更大。大部分大学不以发论文为主要目标,因此,不能用一个指标衡量所有的大学。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认为,虽然教育部给予了否认,但网上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大学校长在公开场合谈到这个问题,说明关于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存废的确曾经在大学校长间讨论过。

他认为,通过国家财政拨款的“工程”来支持高校办学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取消985、211工程可以使公立学校回归公平,尤其从政府经费划拨角度,因为两项工程的目的是以国家财政经费支持的方式提高中国高校办学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前时间已到,还没有完全实现最初的目的,说明当初的设想存在一定问题。

他也表示,教育部的回应,提到“强调战略引领,突出绩效原则,鼓励改革创新,避免重复交叉”等内容,就是对过去政策的调整。

此外,一些教育界人士分析认为,教育部的回应只是说不会废除这两项工程,但未来对高校的评估很可能不再按照985、211的标准来进行,有可能会启用新的考核与评估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特约记者   郭莹)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