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气象部门:从“看天吃饭”到“知天保牧”

来源:民生周刊2025-09-17 13:44:54

民生周刊记者   姜玉函

夏末秋初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晨光穿透薄雾,将蜿蜒的乌拉盖河染成“金丝带”,无边草甸在风中起伏。羊群如同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牧人的长调伴着云雀的鸣叫,飘向远方。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锡林郭勒盟承载着保障生态安全与牧业发展的双重使命。这里不仅是京津冀地区的绿色屏障,更是全国重要的肉羊支柱产区,牧民们的生产生活与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紧密交织。

近日,民生周刊记者跟随“‘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深入锡林郭勒盟,探访气象部门怎样通过先进科技与精心服务,让延续千年的草原牧歌在新时代续写新乐章。

羊群有了“保险”,从“看天吃饭”到“知天保牧”

驱车前往锡林郭勒盟东北部的阿巴嘎旗伊和高勒苏木,每隔一段路就能看见几群悠然食草的羊群,这些羊群的背后,有着扎扎实实的可量化保障——“肉羊天气指数保险”(以下简称“羊保险”)。

走进牧民宝音通拉嘎的蒙古包,他一边点开手机远程监控查看他的羊群,一边向记者介绍起“羊保险”。

“每只羊3元钱保费,我养了600只羊,每年交1800元。这份保险,说白了就是‘看天赔钱’。以前,天不下雨草长不出来,雪太大的话草料运不进来……这时候我们就得自己掏腰包买草料,花钱如流水,太心疼了。给羊买了这份‘保险’以后,气象站监测数据一旦达到理赔标准,赔付款就能直接打到我们卡上。去年连遇暴雪、干旱,我前前后后获赔了五六千元,这笔钱真是解决了大难题。”宝音通拉嘎说。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保牧”,这一切离不开气象数据的精准支撑。从卫星遥感监测到地面自动站实时回传,气象部门构建的“天—地—空”一体化感知网络,让每一份保单的触发、理赔都有据可依,真正实现了“科技护牧、数据生金”。

多年来,锡林郭勒盟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工程师郑琳和她带领的团队,始终将数据的精准性视为天气指数保险的生命线。

郑琳对记者说:“我们通过持续优化模型,借助机器学习技术实现了对极端天气的精细化监测与评估。为了让天气指数保险更贴近牧民的实际生产生活需求,更容易被接受和推广,我们还对天气模型进行了重要优化:将原本专业性强、不易理解的‘相对蒸降差’指标,改为更直观的‘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指标。”

“这些年参保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是真真切切尝到了‘羊保险’带来的甜头。”宝音通拉嘎古铜色的脸上浮现出踏实的笑容。

锡林郭勒草原上,牧民正在放羊。

全时域精准气象服务解锁草原文旅四季气象密码

从伊和高勒苏木车行向西200公里,便是锡林郭勒盟乌拉盖草原的芍药花海。

 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芍药竞相盛放,不少游客不远千里来到乌拉盖草原九曲湾景区,只为一睹草原的辽阔风光,沉浸在这片夏日独有的清爽与诗意之中。美景背后,一套精准高效的气象服务系统正悄然守护着每一位游客的体验。

从5月草原初绿到9月秋意渐浓,无论是“走进乌拉盖河溯源之旅”的探险者,还是为“芍药花开不舍离”的摄影爱好者,抑或参加“天天那达慕”和蒙古马超联赛的体育爱好者,都能在活动前后收到贴心的气象服务提示。

据介绍,当地气象部门在乌拉盖管理区共布设了3个负氧离子监测站和23个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为乌拉盖管理区A级旅游景区(布林泉、九曲湾、野狼谷)提供24小时精细化预报服务。

同时,乌拉盖气象局抽调一名职工加入九曲湾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志愿服务工作。今年以来共发布专题旅游气象服务产品11期,并每天制作发布乌拉盖A级旅游景区专题预报产品。

乌拉盖管理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副局长王芳对记者说:“去年乌拉盖草原共接待游客约1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13亿元。旅游业为当地直接或间接带来就业岗位超2000个,带动居民增收达750余万元。”

这一系列成果,与精准化的气象服务支撑密不可分。

气象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逐渐为锡林郭勒盟勾勒出一幅“全域全季”的旅游新图景。精准气象服务不仅打破了传统旅游的季节局限,更成为提升游客体验、保障活动安全的“智慧引擎”。

盛夏时节,舒适度预报引导人们畅游乌拉盖芍药谷与锡林浩特清凉草原;数九寒冬,冰雪天气预报则默默守护那达慕冰雪盛会与元上都遗址银装素裹的静谧风光。

从花期预测到赛事保障,从星空会战到节庆策划……气象信息已如涓涓细流,无声浸润着游客体验的每一个角落。

从苍穹到草原的“生态听诊器”

清晨6点半,天刚刚亮,锡林郭勒草原在夜雨过后仍弥漫着朦胧的薄雾,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高级工程师李艳已经开始了她的日常工作。

7点15分,记者看到一个“白色探空气球”稳步升向高空。

“每天准时施放‘探空气球’两次,它能够实时捕获0至40公里的温度、气压、湿度、风等全球气候观测系统规定的影响气候变化的基本气候变量,大约110分钟后,‘探空气球’就能抵达距地约4万米的高空,实时向全球传回大气垂直剖面的精密观测数据。”李艳表示。

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是中国气象局设在北方草原地区的国家级综合气象观测基地、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它宛如一个深深扎根于内蒙古草原的“气候听诊器”,日夜不停地记录着地球系统的脉搏,为理解中国北方乃至全球的气候变化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科学依据。

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于今年6月正式通过站点认证,成为全球第15个、亚洲第3个、中国唯一的高空基准气候观测网GRUAN站点。

无论狂风暴雨,这里的“探空气球”从未中断每日准点施放,其数据的持续稳定性也是最终获得认证的关键因素。

这片看似静谧的草原深处,几座朴素的业务用房正悄然迸发出无限能量。

“这里的数据,为全球垂直观测网络提供‘中国依据’,也为卫星遥感校验、数值模式同化、‘一带一路’气象服务提供关键支撑。”锡林郭勒盟气象局副局长刘旭东说。

“观象台产出的高质量生态监测数据,已经成为优化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科学核定草原载畜量、完善退牧还草政策不可或缺的决策基石。”锡林郭勒盟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李慧融表示。

通过通量塔连续监测评估草原碳汇能力,通过物候相机精准记录牧草生长节律,这些宝贵数据清晰揭示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草畜平衡的内在规律。

在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内,不同放牧强度的控制试验正在精准开展,科学家们通过量化羊群啃食对土壤水分、植被盖度和碳通量的影响,为“人—畜—草—气”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关键科学依据。

目前,这处野外观测基地累计承担大型观测试验33项、科学研究25项,9类观测资料纳入国家级或省级业务平台,申请授权专利35项。

这些厚重的科研成果并非束之高阁的论文,而是化作草原生态治理的标尺、牧民手中精准的保险理赔单,以及风沙源区科学绿化的方案蓝图,真切地融入到北疆生态屏障建设的脉络之中。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9期、9月15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气象部门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和促进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主题)从“看天吃饭”到“知天保牧”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