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孙林:以基层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

来源:民生周刊2022-11-08 13:11:4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如何认识乡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作用和在新时代10年中的建设成就?怎样建强乡村党的基层组织,更好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作用?

《民生周刊》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孙林。

孙林

民生周刊:乡村党的基层组织在乡村全面建设中具有怎样的地位,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孙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新时代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党建引领,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生根,才能把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变成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图景。

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可以保证乡村振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与时俱进地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明确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即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这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战略遵循和方向指引。

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沿着科学的道路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布局、精心组织,全面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努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发展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科学推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以及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强调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这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系统完备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

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前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放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论述,提出了系统科学的工作部署。这为新时代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精准有效的科学指导。

民生周刊:新时代10年,乡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不足?

孙林: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基础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状况整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重点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基层党组织功能不够健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社会组织以及新兴媒体的发展,社会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变化,以“两个阶级一个阶层”为主体结构的单位制社会逐渐解体,农村、社区、企业、“两新”组织等社会基层组织等逐渐成为自我管理、自主决策的自治群体,一些地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新形势、新变化面前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是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新变化。当前,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农村人口外流,农业生产正在从“耕者耕其田”的分散化经营向“耕者耕他田”的集中化或集约化转变,土地对很多农民来说正从主要生产资料变成一种生活材料。

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对党在农村的组织方式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党在农村原来以生产队为基础的属地化组织方式不断式微,以农业产业生产为基础的产业化组织方式影响不断扩大,一些地方出现了“产”“地”或“地”“产”并行的党组织架构,并衍生了一种新型的“地”“产”、“地”“地”和“产”“产”党组织关系。

所以,党的二十大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适应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与时俱进地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

三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人才问题突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才大量外流,干部退休后也更倾向于去更大的城市养老,传统“官于朝,绅于乡”的人才对流链条断裂,“双轨政治”在脱贫地区乡村失效,人才赤字比财政赤字更严重,已经成为农村发展中最大的赤字,直接影响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质量和速度。

所以,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民生周刊:如何进一步加强乡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发挥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孙林:首先,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党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团结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在推进过程中,党中央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才能把党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张变成全党全社会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

其次,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前进。

基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必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才能“严”出执行力,“治”出战斗力。

再次,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强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乡村振兴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振兴,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振兴,也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党的正确主张通过党组织、党员干部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汇聚推进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最后,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的二十大强化“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调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大抓农村党支部、建强战斗堡垒,取得明显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必须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

□ 《民生周刊》记者   徐英子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