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成渝实践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来源:民生周刊2022-11-08 12:09:46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川渝两省市拥有劳动力超过6700万人(其中农民工超过3300万人),人员双向流动频率高、规模大,普惠、均等、优质、同城的公共服务需求强烈。“共享包容,改善民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主要原则之一,并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治理格局,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按照“兜住底线、引导预期,统筹资源、促进均等,政府主责、共享发展,完善制度、改革创新”的原则,近年来,川渝各级党委、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实施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等一系列举措,有效促进公共资源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级各类城市间、城乡间合理配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历史最好水平。

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川渝便捷生活事项持续增加。川渝两省市已联合发布两批涵盖交通通信、身份认证、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健康、住房保障、“一卡通”、应急救援等领域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事项清单,实现两地便民事项标准统一、服务衔接、效率提升、体验改善。例如,川渝人社部门采用“川渝协同、受办分离”的方式,为有跨省异地申领和补换社保卡需求的群众提供便利服务,群众常住地窗口受理其社保卡跨省异地申领或补换申请,将业务申请通过信息系统推送至属地人社部门,后者即开展社保卡的制卡和邮寄。

川渝教育协同发展全方位推进。两省市教育部门联合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建立“省级”和“区市县级”对应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机制,围绕教育双核引领发展、毗邻地区教育协同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职业院校提质培优、职业教育协同发展、高等学校协同创新、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民办教育创新合作等领域推进一体化发展。例如,重庆市渝中区、成都市锦江区教育部门签署“共同打造基础教育高地”合作协议,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百名”名优教师协同培养、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等合作项目,尤其是两地名校成都七中、重庆巴蜀中学在教育教学、教师培训、在线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学校建设等方面战略合作,共同发挥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

川渝公共文化服务加快融合发展。近年来,川渝文旅部门共同打造“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活动品牌,双方轮流举办巴蜀合唱节、成渝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及产品采购大会、“技炫巴蜀”川渝杂技魔术展、川渝中国画作品展、《巴音蜀韵—成渝·双城国乐嘉年华》音乐会等公共文化活动,参与人数超300万人次。值得关注的是,两地公共文化机构联合实施社保卡川渝阅读“一卡通”项目,居民凭身份证和社保卡即可在川渝公共图书馆实现跨行政区的图书通借通还。

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川渝卫生健康部门在协同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开展医改经验交流互鉴、推动医疗服务区域合作、加强基层卫生交流合作、健全卫生应急和传染病防控联动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等领域取得良好进展。例如,华西医院是全国知名医疗机构,但是华西医院本部资源有限,患者过度集中导致医疗服务质量难以保障。为此,华西医院建立集团型医联体、领办型医联体、远程医疗联盟、学科联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联盟,覆盖多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的各级医疗机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共享,让患者就近即可享受华西医院的医疗服务。

再如,川渝卫生健康部门建立成渝地区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实现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信息动态互通共享、人员流动互认互通、两地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服务协作、应急生活物资互帮互济、共保物资运输车辆通行、交界处防疫检查卡口管理等协同机制,传染病一体化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

养老服务开放共享加快推进。总的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老龄化形势较为严峻,面临老年人口总量大、老龄化加速快、高龄化程度深等突出问题。川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进两地在社保关系无障碍转移,社保待遇资格互认互办,劳鉴专家共享、结果互认,灵活就业人员不受户籍限制就近参保等领域的交流协作,养老保险实现两地线上线下政务服务窗口“异地通办”。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是主要挑战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及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催生了多层次、多样化、品质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相关城市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加之全面二孩、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基础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短板仍然突出,婴幼儿照护、家政服务等非基本公共服务也有一定弱项。另外,部分地区还存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足与利用率不高并存、专业人才缺乏、社会力量参与的活力和动力有待激发等问题。

尤其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重庆、成都等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集中,本地公共服务资源向城区、城镇集中,造成城乡、区域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软硬件不协调、服务水平差异较大。

公共服务提质同标建议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智能化长效机制。落实国家、四川省、重庆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动川渝各级政府完善广覆盖、更公平、可持续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基于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的原则,立足于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共性需求,建立满足常住人口需求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及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标同质,多元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供给,稳步提升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便利水平。强化街道(乡镇)、社区(村)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合理规划布局基本公共服务网点,完善基层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市优质资源向基层下沉。建立川渝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数据共享、业务协同、融合发展。推进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

提升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整合分散于各部门的数字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公共服务一云贯通、一码通用。加大数字公共服务智能客户端推广力度,将智能客户端二维码向“川渝通办”线上线下窗口、商业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商务楼宇、居住区、景区、公园、地铁、车站、机场及市场主体、学校等延伸,并与重大活动推广及融媒体、公益广告宣传等结合,通过提高智能客户端二维码覆盖面和流量转化,实现人员频繁流动的情况下,提高不同群体对公共服务的知晓度、参与度、获得感和满意度。

共建共享优质教育文化资源。推动教育一体化合作发展。协同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引导成渝优质幼教机构建设运营农村地区、城郊接合部、移民搬迁安置地、民族地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幼儿园。促进川渝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在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数字教育平台开发、教育科研等领域结对合作,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办学条件差距。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免试就近入学和在流入地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统筹川渝职业教育布局和专业设置,推动川渝职业院校在人才联合培养、精品课程共建、学科专业联办、优秀教师共享、产教融合等领域加强合作,共促职业教育强基提质。推动川渝重点高校联合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支点城市布局教学基地和创新载体,促进全域产学研用一体化。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优化城乡文化、旅游、体育资源配置,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增强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供给的精准性。鼓励重庆、成都品牌文化机构跨区域运营文化设施和场馆,打造“嵌入式”新型文化空间和成渝文化消费新场景。将川渝毗邻地区人口集中、工作基础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覆盖周边地区的区域文化中心。构建“书香成渝”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建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分馆体系、合作联盟,联合开展经典诵读、阅读分享、大师课、公益音乐会、艺术沙龙、手工艺作坊等体验式、互动式的公共阅读和艺术普及活动。推动经济圈内公共文化机构、文艺院团、文化类社会组织等探索云展览、云课堂、云演出、云阅读等云端文化服务开发,扩大服务辐射范围。

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服务协作。共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城乡联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全域同质的“防、控、治、学、研、产”五位一体的公共卫生体系,共建预防为主的医防协同机制,加强慢性病、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的联合防治,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跨区域监测预警、检测救治、医学救援、物资保障等联防联控与群防群控长效机制。联动开展健康教育、精神卫生、职业病防治、卫生健康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

共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川渝优质医疗机构和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办医、学科共建、人才培养、多点执业、远程会诊等交流合作机制,协同打造医教研产创新平台。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入川渝知名医疗机构发起的医联体、城市医疗集团、专科联盟,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横向协作”的经济圈分级诊疗体系。在常住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交通半径大的川渝毗邻地区行政村,采取设立中心卫生室、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开展巡回医疗、发展移动智慧医疗等方式,确保群众就医的可及性。协同建设普惠、精准、共享的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应用体系,普及建设基于跨区域医疗数据融通的5G智慧医院。

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共建共享。促进川渝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同标同质,探索公益性养老服务向常住人口普遍开放,建设老年友好型经济圈。鼓励川渝养老服务机构跨区域、连锁化布局,规模化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老年餐桌、互助幸福院、巡访关爱、适老化改造等比较成熟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探索养老顾问、时间银行、智慧养老等新型养老服务。推动医疗卫生与养老、文旅等的深度融合,发展医养融合新业态,共建全国康养产业高地,满足川渝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推动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老年人入住评估等的互通互认,共建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机制。

(□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数字经济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刘洋,北京大学博士后 龙希成)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