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非凡十年看海东 幸福指数再提升

来源:民生周刊2022-11-08 12:07:50

岁月如歌,年华似水。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海东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挂图作战、精准施策,全市两区四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市委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互助班彦村荣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这10年,八成财政持续用于各项民生事业,着眼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事,让党的、国家的民生政策普惠共享,用兜牢兜准的民生底线,书写了河湟大地民生事业欣欣向荣的新篇章。

“点菜式”养老服务 精准高效

2021年,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补家村依托民政项目资金建起的“幸福苑”在端午节前正式投入运行。

“我们平时可以在这里吃上一顿免费的午饭,有时候是熬饭,有时候是面条,好得很。”老人朱永成乐呵呵地说。以前老人们的活动场所就是各个巷道,现在不仅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还能吃饭和娱乐。放眼全市,补家村的“幸福苑”只是众多村级养老服务设施中的其中之一。

截至2020年,海东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4万名,占全市总人口的13.3%。其中农村老年人14.38万名,占老年人口的59%,呈现出发展速度快、农村老年人数多、高龄老人比例高、空巢化突出的特点。

为了让24万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海东市出台《海东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办法》《海东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印发《海东市养老服务工作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和《海东市政府购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退出管理办法(试行)》。打造覆盖全市各县区、汇聚线上线下资源、对接需求与供给、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养老服务的智慧养老平台。目前,该平台已录入全市14家养老机构所有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对象38425人,正常服务对象23175人。

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的吸引下,海东市养老事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力量的涌入,全市养老事业发展变得更加富有生机,逐渐带动其他富民产业的发展。今年,海东市新改建190家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打造6个老年日照中心城镇养老示范点,12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农村养老示范点,18个日间照料中心公建民营。有12家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保障特困供养对象集中供养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同时,推动“医养结合”示范点建设。全市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率达到60%。65岁以上居家老年人家庭服务签约率、健康管理率为65%,积极探索“居家养老+康复保健+社工慈善”模式,整合康复保健和社工慈善等资源,提供康复理疗服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率均达100%,“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在全国推广。

兜底式民生保障  赢得民心

今年60岁的马玉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转导乡王家庄村村民,家中有6口人,一个儿子已经结婚,儿子儿媳在西安一家拉面馆打工,两人月工资为6000元。看着马玉家蒸蒸日上的生活,别人怎么也想不到,几年前他家竟然还是低保户。如今,早已摆脱了低保户身份的马玉养了几只牛羊,每年儿子儿媳外出务工的收入加上他养殖牛羊的收入,不仅基本生活不成问题,还能存些钱。

近年来,海东城市低保标准从月人均388元提高到628元,农村低保标准从年人均2970元提高到4800元,城乡低保标准连续13年提高。2016年以来,海东市累计支出救助资金27.03亿元,共救助各类城乡困难群众89.56万人次。

“现在的政策实话好,生了病不仅有医保报销,还可以申请大病救助、临时救助,而且在乡镇上就可以申请,不用再跑到县上去了,太方便了。”为了让困难群众申请救助政策更便捷,在乐都区试点的基础上,2020年海东市城乡低保审批权限下放改革在六县区94个乡镇中全面推开,有效扩大了救助覆盖面。

在精准扶贫阶段,海东市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总体要求,有效保证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2016年以来,累计支出救助资金27.03亿元,共救助各类城乡困难群众89.56万人次。2020年,为持续巩固兜底脱贫攻坚成果,海东全面开展城乡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精准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建立低收入和支出型家庭信息库,将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低收入救助对象、支出型贫困救助对象、扶贫部门认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严重困难户等纳入监测范围。海东市获得2020年度全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绩效评价优秀等次。

同时,海东坚持就业优先,“拉面经济”劳务品牌提升为省级发展战略,18.2万海东籍群众在外省市开办的拉面店达2.9万家。拉面扶贫模式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首条先进经验在全国推广。

“绣花式”服务  让难事不再难

从前的海东大地上,因彩礼过高“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还不起”的情况比比皆是,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阻碍,也是推进文明新风的不利因素。

“这几年我们的酒席就是挂上几个红绸缎,放点彩色气球,再请上亲戚,摆上几桌酒席,现在最流行的是节约型红白事。”说起村子里这几年的变化,民和县西沟乡麻地沟村红白理事会的主要负责人宁智勇十分欣慰。

2020年7月1日,《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施行,成为全国首个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自此,高价彩礼、高额丧葬费成为过去式,红白理事会、白纸黑字的村规民约、挂上墙的移风易俗制度迅速在基层传播开来。全市1592个村(社区)修订了“一约四会”,完善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对结婚彩礼、操办规模、办席标准等予以上限控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受到各族干部群众普遍的认同。

10年春华秋实,镌刻非凡印记。海东始终在努力,在前进,也始终在路上,勇往直前。

(□  唐偲程   贾福忠   蒋忠贤)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