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去浦江,探索万年的上山文明

来源:民生网2022-05-05 17:51:27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浦江”二字都带水,属于长江流域的钱塘江水系。浦江县,位于金华市北部,东北邻诸暨市,东南接义乌市,西南与兰溪市毗连,西北和建德、桐庐县接壤,总面积920平方千米。浦江面积不大,却有着江南小城特有的秀美。很难想象距今已有万年的“上山”文明竟是从这样一个浙中小县发源,这一方水土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二十多年前,一颗稻谷的出土,揭开了“上山”的古老面纱,距今10000多年至8500年的上山文化逐渐被大众熟知。沉睡了万年的文明,一颗稻米,链接起“上山”与“浦江”,这中间隔着万年的时空,隔着上古文明与现代文明。人生须臾,能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知道中华文明从来未曾断代,薪火相传,代代相承,这怎么会不让人欣喜呢?

浦江是我的家乡,从小生长在这方水土,对于发源于家乡的上山文明就更多了些自豪和亲切。那是一个初秋的夜晚,与几位朋友在湘湖酒店聚餐,席间聊到长江流域发掘的几个文明遗址时,有朋友说起了河姆渡、良渚和跨湖桥,我说到:“长江流域最出名的文明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后来又出现跨湖桥文化,它们都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实我家乡浦江的上山文化比这三个地方都要早呢。”朋友对我的描述充满好奇,他说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也是长江流域各个遗址中最被大众熟知的一个,曾入选了高中历史教科书;良渚文化说明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仪式和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位的过渡,它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的代表;跨湖桥文化要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跨湖桥遗存距离浙江境内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都很近,其遗址展现的文化面貌非常独特,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类型。它的发现表明,浙江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是由多个源流谱系组成,它把浙江的文明史提前到了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比跨湖桥遗址还要早二三千年的上山遗址是什么模样呢?几番探讨,我们决定寻觅一个合适的时间,我陪同朋友去家乡浦江,来一趟探寻文明根脉、溯源中华文化历史的旅程。

于是在一个草长莺飞的日子,我们相约去浦江。我们从杭州出发,经杭金衢高速,驱车两小时抵达浦江县城,一股熟悉又陌生的气息扑面而来。浦江,置县已有1800多年历史,和江南其他热门旅游城市相比,游人不多,但不失为一个散心游玩的好去处。它一衣带水,浸润着江南的水、自然的灵气和文化的韵味,绿水青山处处可游,旧房、古树、水流,无一处不精致。稍作休整,我带着朋友们穿过浦江县城的千年东街,寻了个老店,尝食浦江麦饼:香酥、柔软、清淡;喝一碗浦江特色牛清汤:清香、醇正、些许辛辣;口齿留香,还是以前的味道。填饱了五脏庙,我们继续向目的地“上山遗址”进发。

上山遗址位于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村,其地理位置处于钱塘江的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河谷地带。万年的上山文明,如今被浓缩在占地面积颇大的考古遗址公园中,它保存了绝大部分考古的遗迹和出土文物,等待人们去吹开历史的灰尘,抚摸光阴的痕迹,嗅探文明的气息。我们来到上山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黄土砌成的大门,上书“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几个大字,笔力雄浑。进入公园,当年的两处挖掘现场上修建了上山遗址博物馆,搭建了展厅。展厅分为A馆和B馆,两座展馆都采用了原始村落的建筑结构,配合“人”字形屋顶,最大程度还原原始村落的模样,当年的考古挖掘现场和各类展品,也将人带回当时的景象。

上山遗址,被发掘的时间仅仅二十余年,但为了与我们相遇,这片土地已经等待了太久。上山遗址最重要的几个考古发现是“碳化稻米”、“村落遗址”和“彩陶工艺”,这颗碳化的稻米不仅仅是一种作物种子,更代表着中华农耕文化的起源,当时的上山人已经懂得培育和驯化野生稻谷,在悠长的岁月里,早期的耕作技术也慢慢成型。上山文明是全国关于稻作类最早的发现,更是全世界最早的稻作类考古发现,有着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袁隆平院士曾为上山文化题词——“万年上山、世界稻源”。在工艺制作方面,上山有着较旧石器时代来说比较成熟的“红陶”制作工艺,从展览的陶片、完整的陶器看,上面还有一些白色的图案,比如太阳纹等。展馆也将上山村落的样子进行了复原,有两种样子,“挖洞栽柱式”和“沟槽式”,上山先民已经逐渐脱离了原始洞穴居住的生活方式,开始搭建最早的建筑物,人和人集结在一起,形成了最早的村落,上山的原始村落遗址被称为“远古中华第一村”。

农耕、制作、村落,上山文明里体现的先民智慧,令人赞叹不已。就连一颗出土的稻米,也有着特殊的含义,考古学专家蒋乐平曾评价说:“在这粒碳化稻米中,我们看到的是绵延万年的人类文化基因。”民以食为天,原来以稻米为食的起源在上山。上山的先民以稻米为食,如今的我们也以稻米作为主食,这何尝不是一种最深刻的传承。正如李白诗里所说的那样“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头顶的是同一轮月亮,吃的是同一种作物,我们的祖先在一万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作物的奥秘。一万年前的村落是什么样子,我们只能依靠考古发掘的遗迹和文物去推敲、去想象,在没有照相机的远古年代里,他们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

我们的先人,走出低矮的洞穴,来到旷野开垦田地,种植稻米,将泥土烧制成陶器,这样的陶器甚至还有色彩和花纹。他们在山上、在田野、在水边,编织着生活,随意唱着歌谣,日出而作,升起炊烟,日落而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到了收获的季节,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静静等待稻谷成熟,采集、收获,将稻米放进自己制作的陶器里,在自己建造的屋子里繁衍、生息,前方是希望的田野,身后是炊烟袅袅的村庄。他们的生命比现代人短得多,还停留在最早期的文明,但已经有了一箪食、一瓢饮的人生追求。

细细看完两个展馆的展品,迈步出门,夕阳西斜,已近傍晚时分。展馆的门外有着两大块稻田,一畦一畦排列得十分整齐,一阵风吹来便掀起一阵绿色的涟漪。到了收获的季节,就是真正的“稻花香里说丰年”了。万年上山文明,一颗稻米传承,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使科技日新月异,农耕也关系着十四亿人的温饱问题,农业是立国之本。上山遗址的发掘,得以让上山农耕文明、华夏民族智慧重见天日,万年上山,巍巍华夏,正是我们要寻觅的“根”。

每个人都有对于家乡的特殊情愫,人人都赞家乡好,我也不例外。家乡浦江除了久远的上山文明,还是著名的“书画之乡”,厚重的历史底蕴里,又带着书香墨香。更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致,有奇险旷幽奇峰秀石的“江南第一仙山”——仙华山,有孝义清廉家风冠天下的“江南第一家”——郑宅古镇,有古朴的传统村落,有连片成海的花田,她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诗词之乡”的美誉,自然景色秀丽,生态环境优良,人文底蕴深厚,走进浦江,迎面而来的都是诗情画意。浦阳江水哺育了这片土地,比起其他地方更是多了些温柔和空灵,浓厚的历史底蕴又令这里多了些厚重。像一位多情的少女,有着脉脉含情的眸子,倾吐着情意;又似一位沧桑的老人,浑身有着岁月的痕迹。浦江就像一本好书,一副好画,家乡的美值得一品再品。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此行回到家乡,与友人共同探索万年上山文明的目的已达到,但其他美景因为时间原因未能一一游览。也好,正好为此行留白,希望下次携妻儿返乡时能多待些日子,不做匆匆过客,而做个归人。

(杨钦飚)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