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姜涛:与祖国强大焊在一起

来源:民生周刊2022-04-19 12:36:40

“工厂里穿得最破烂的一般是焊接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所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公司材料成型部有色金属焊接班班长姜涛经常这样打趣自己,焊接工作又苦又累,作业过程中火星经常烫坏衣服、袜子,很难保持“体面”。

但35年来,姜涛还是乐在其中,手中的焊枪在不断升级换代,他也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特级技师,并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有色金属焊接班班长姜涛

我只想做一个好工人

自年幼时跟随父母到贵州支援“三线建设”,姜涛就在工厂中生活。他的家在工厂的家属院里,父母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他们经常加班,为工厂奉献了一生。

在父母那代“三线”人的影响下,姜涛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技术工人。1987年他初中毕业便参加工作了,成了一名焊工学徒。进入工厂后,他迫切地想做好一名工人。焊接有一个基本功是手要稳,为了加强手的稳定性,姜涛想了一个“笨”办法,他在双手绑上沙袋,带着沙袋焊接钢板。下班回家后,他又用焊钳夹着毛笔蘸水在纸上或者墙上画宽窄一致的线,锻炼手腕的控制力。

正在姜涛的焊接技能飞速提升的时候,他的师傅调到上海了,学徒之路遇到了困难。但姜涛没有放弃,他每天第一个到车间,为车间里每一位师傅打好开水,泡好茶,然后把班组的卫生打扫好。老师傅工作的时候,他积极地在一旁递工具,打下手,帮忙做清洁整理的工作。师傅们看着他挺勤快的,对他很有好感,在他有问题的时候会耐心解答,教他怎么操作。

当时工厂的学徒期是两年,但姜涛积极努力,7个月便考取了合格证,提前转正。那时工人有8个级别,姜涛记得那时厂里有两个八级工,特别受人尊敬,他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那样的技术“大咖”。他知道每个老师傅都有自己独到的技能,特别注意向他们学习。

国家职称改革之后,他一步步评到技师、高级技师,现在已经是特级技师,并且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这些都源于我最初的目标—成为一个好工人。”姜涛说,“我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目标,完成一个目标后又向另一个目标出发。现在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确实干到了一个好工人。”

在坚守中创新

跟姜涛一起进入工厂的22个焊工学徒,直到现在还在做焊工的只有3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有的人下海了,有的人调到了更轻松的岗位。

“他们有人笑我傻,一直在干这个受累活。”姜涛平静地说起这些选择,“他们可能挣到了更多的钱,升到了更高的职位,但是当我亲手焊接的产品在阅兵时通过天安门城楼的时候,我那种荣誉感他们永远体会不到。我把自己的生命和祖国的强大焊接到一起了,这种自豪感是用金钱买不到的。”

35年来,姜涛一直坚守在一线,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2015年“长征六号”成功将20颗卫星送上太空,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一箭多星”的纪录,这套起竖发射系统的焊接就是由姜涛带领团队完成的。

事实上,当时这个任务对姜涛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起竖系统所用的高强钢材料,他此前从来没有焊接过。而且火箭的发射系统结构庞大,上千个零件在一起,会产生很大的焊接变形。“任务很难,我们天天加班,做梦都在焊接。也有人想过放弃,但这是一个国字号工程,必须攻克。”姜涛说。

他通过不断地工艺试验,找到了合适的焊接匹配材料,找准了焊接参数,包括电流、焊接速度、温度等,解决了高强钢焊接的难题。但结构内部的零件密密麻麻,有的地方手伸不进去,焊接很难进行。姜涛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如果一开始就全部装完,焊接变形会很小,但是会留下一些焊接不到的地方。所以要分析整体结构形式,确定先装哪儿后装哪儿,先焊哪儿后焊哪儿,让焊接产生的变形达到最小,同时让所有的焊缝都能焊接到。

经过摸索,姜涛找到了用周边固定的方式减少变形的方法,也制作了一些内部支撑工具,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难关。历时两个多月,他带领团队圆满地完成了“长征六号”火箭发射系统的焊接工作。

什么是工匠精神?姜涛用8个字概括,“敬业、坚守、精益、创新”,在他看来,只有热爱技术工作,才会全身心投入,并且能抵制各种纷扰和诱惑,不断攻坚克难超越自我,同时围绕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不断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

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初中毕业便进入工厂,姜涛大部分知识都是在工作中学习的。他深知实践中的传承对技能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多年来他也特别注重培养年轻人。

2013年,“国家级姜涛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把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主要工作。姜涛对徒弟倾囊相授,手把手带他们上路。相对于“言传”,姜涛做得更多的是“身教”,用实际行动影响徒弟,让他们学习“三线”精神,为国家作贡献。工作室会开展一些专题培训、竞赛培训,提高徒弟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

到现在为止,姜涛培养了300多名优秀焊接人才,不少徒弟已经成长为行业的技师甚至高级技师,获得了近百个奖项,并且曾在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上包揽焊接专业前三名。

姜涛发现,近年来,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越来越畅通,技术人才的待遇也在不断提高,还有各种技能竞赛为年轻人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而且这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制造业发展,工业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将吸引更多年轻人到技术岗位,“技术工人的春天来了”。

□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