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民生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民生态

麻辣财经:投资自然保护,获得多赢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21-10-19 15:18:56

“我们,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关注者,于2021年10月相聚中国云南昆明,致力于推动建立全球范围生物多样性与金融伙伴关系,充分探索和开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生物多样性潜力,发挥金融支撑作用……”

10月15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论坛上,36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外资银行及国际组织相关代表齐聚云南昆明,向世界发出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

论坛上,银行业金融机构代表展开对话,分享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推动交流与合作,为共建地球家园注入金融力量。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年均资金缺口约7110亿美元,政府、企业和银行须联合起来,共同拯救自然

生物多样性有多重要?我们的食物、健康、财富乃至很多方面与之休戚相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显示,全球GDP一半来源于自然资源、自然服务,而因为生物多样性丧失,许多工业、商业已经到了无法生存的边缘。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是说说那么简单,需要资金和技术,需要基于自然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的解决方案等等。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技术匮乏,保护工作往往有心无力。

“人类正面临着生物多样性损失和生态系统损失带来的威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在论坛上表示,全球每年用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所需的资金月约8240亿美元,而目前全球投资仅有1420亿美元。也就是说,全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年均资金缺口约7110亿美元。不仅如此,各国政府每年约有5000亿美元的投资,特别是农业补贴,错误地用在有损生物多样性方面。因此,必须积极引导资金,从有损于自然转向自然向好。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教授吴健表示,自然保护决策背后实际上是深刻的经济利益博弈,自然资源本身的流动性,生态保护成效的不确定性、难以度量性等多重因素,都导致在这个领域进行投资非常困难。

白雅婷认为,必须加强公共、私人和金融机构三方面的资金流动,将政府、企业和银行联合起来,共同拯救自然。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大有作为、大有可为。目前,全球投资于生物多样性资金的需求量非常大,80%的生物多样性投融资来自于公共资金,银行业如何最大限度地的筹集金融资源,支持生态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议题和行业积极努力的方向。

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投资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但风险控制与合作等方面尚需加强

其实,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自然保护上并非无所作为。

前段时间,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通过关注亚洲象的旅途,更多人认识了“动植物王国”云南。

“我们在云南助力西双版纳野象谷栈道修建,为普洱亚洲象栖息地生态恢复建设提供资金监管及结算服务,推动解决10群181头亚洲象栖息地退化问题。”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田国立在论坛上介绍说,中国建设银行还在安徽以境外筹资转贷款的方式,支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了1881种生物;在内蒙古支持企业探索植树治沙与光伏治沙双向碳综合模式,使库布齐沙漠生物种类从不足10种增加到530种,100多种绝迹多年的野生动植物再次出现。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说,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银行境内绿色信贷余额已突破万亿元。他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将对包含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在内的绿色产业,提供不少于1万亿元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的工程项目。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机构也在拓展绿色金融、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积极努力,取得了不少成果。

探索归探索,但目前银行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让人感觉还处在零散无序的自发阶段。因此,在重要会议中设置主题论坛,体现了中国银行业协会对发展银行业金融绿色化方面绿色金融的关注和努力。

“论坛的宗旨,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框架下,银行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就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开展交流对话,分享银行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等方面的经验和取得的成就,推动银行业在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表示。

“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框架下,以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为议题,围绕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对话交流,相信一定能够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说。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资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还面临缺乏统一定义和标准、风险识别与防控有待强化等问题。

对此,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表示,银保监会正在修订绿色信贷指引,“过去是讲生态保护投资机遇与风险,将来我们想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共同写进去,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更多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同时据悉,目前银行金融机构已经以及开始注意参与各方组织的有关自然生态的培训,增加对相关领域的了解和认知。

更注重读懂自然,勇于探索企业增长与绿色发展共生共荣的模式,才能赢得未来

本次论坛发布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获得了广泛社会关注。共同宣示围绕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战略”、强化“生物多样性风控”、确立“生物多样性偏好”、加大“生物多样性投资与创新”、做好“生物多样性披露”、改善“生物多样性表现”、促进“生物多样性合作”等方面,展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与担当。

刘连舸表示,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数十家中外金融机构共同发布共同宣示,填补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空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及框架制定之际,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银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宣示中提及,要研究制定银行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目标、路线图和行动方案;积极推进在治理结构和核心业务中强化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识别与防控;利用现有成熟的绿色金融产品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筹集资金;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和环境治理之间的系统分析、协同增效;探索绿色并购融资、绿色资管、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产品和混合融资模式;加强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准则的讨论和制定等等。

投资就要有回报,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是如此,不能做赔本赚吆喝的事。但如何做到投资自然又能有相应回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吴建认为,虽然监管和管控自然相关风险存在一定困难,但银行业仍然能够期待从投资自然保护中获得回报。“我建议银行业从现在开始,更注重去读懂自然,发现其中的机会,或者称之为银行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吴建说。

“传统银行曾被比喻为‘21世纪的恐龙’,被视为一个行将灭绝的经济物种。实际上,任何物种的生存与否取决于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田国立认为,绿色金融理念应该成为行业共识,“银行只有投身并融入丰富多样的自然与经济社会生态,勇于探索企业增长与绿色发展共生共荣的模式,才能赢得未来”。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孙秀艳 张文豪)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