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北师大三附中校长白计明:办纯粹、简单的教育

来源:民生网2021-10-12 17:11:48

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简称北师大三附中)在建校60周年之际,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书记、校长白计明带领全校教师开展了大讨论,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学校历史与现状,提出了“一·生·和”的办学理念,确立了“雅气和晖 东方明珠”的办学目标。学校所有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学科活动,其目的都指向学生的发展,回到本源,简单纯粹,九九归一。

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中说:“根本的问题不是新教育与旧教育的比较,也不是必须如何称得上教育之名。……根本的问题是关于教育的纯粹性。我们所缺乏、所需要的是纯粹、简单的教育。”黑格尔曾提出:“作为一个体系,需要有一个原理被提出并且贯穿在特殊的东西里面。”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书记、校长白计明

作为北师大三附中的书记、校长,白计明认为,当今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教育改革的呼声和教育“新概念”此起彼伏,很多学校都在寻求“与众不同”的特色,教育似乎穿越在概念丛林。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变革充满复杂性,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体系,贯穿学校系统始终的原理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原理。这种纯粹和简单,其实质指向教育的本质,这才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他从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办一所好学校,而不仅仅是办一所名校。因为现代意义上的“名校”已经被异化,名校需要学校基因出身、优质生源、政策利好等外力,而好学校只要通过教育人走在正确的教育之道上,上下同心就可实现。“名校”重“名”,关注外在的评价和名声,注重宣传和包装。好学校重“内涵发展”,需要“安静”办学,核心价值指向学生的发展,关照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因此,办一所好学校是所有教育人的永恒追求。

在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北师大三附中逐步确立了“全面发展、和而不同”的育人目标,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养成和而不同的人。学校从人与自然的“和”、人与社会的“和”、人与自己的“和”等三个维度落实育人目标,不断追问教育的真谛,回归教育的原点,最终要达到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的培养目标。

依据国家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和学校的育人目标,北师大三附中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三个方面理解和确定核心素养。通过学校的教育,学生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基础学习能力和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富有高远的理想信念,养成健康生活的习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学校的教育,学生形成包容合作、责任担当的正确价值观,成长为具有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深厚人文积淀的中国人;通过学校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学生具备理性思维、批判探究、实践创新的能力和精神,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素养。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生存”与“生活”都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但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生存”是一种本能地适应环境的生命活动,“生活”则是一种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北师大三附中给学生提供的课程是对一个自然体的学生赋予他即将面对的世界以“意义”的教育安排,学生通过不同的课程,“感受到”世界不同侧面的意义。

在白计明看来,学校是由它的教师和学生来定位的。北师大三附中有一批师德优良、团结拼搏、尽职尽责、有很高专业水准的老师;北师大三附中的学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珍惜学习机会,不断挑战自己,认真对待每一节课,他们喜欢阅读,善于思考,宽以待人,和而不同,通过不同课程的学习和选择,走向全面发展。

在北师大三附中,通过基础建设,完善“三级五类”课程体系;通过重建师生关系,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学生观和师生观;通过课堂深度学习,引发了学生真正的学,使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同在一个“频道”。

为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北师大三附中依据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精心设计了“三级五类”课程模型结构,其中三级指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发展类课程,分别是面向全体、面向分层、面向个体,而五类分别是“人文与社会”、“数学与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实践与创新”五个领域。基础教育课程既要满足中学阶段课程设置的普遍性要求,也要适应学校自身独特的办学实际和发展定位。

陶行知曾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北京大学教授康健认为,“师生关系学校一切关系的总和”。师生关系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学习是从对关系的认同开始的,从一所学校的师生关系状况就能看出其发展水平。北师大三附中创造宽松的教育教学氛围,促进民主、对话的师生平等关系建立,鼓励教师敢于坚持教育理想,目中有人,做和雅教师。学校教师发展的要素是“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教师的专业化不仅仅是“学科”视角,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专业性应是对学生成长发展、认知等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专长。

所谓深度学习,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是致力于关注学习的发生,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绪的一场智慧之旅。北师大三附中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依托北师大深度学习专家团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深度学习项目研究,引导教师研究关注到学生的先有概念、学生的学习学习动机;关注学习本质,学习规律,探索和总结深度学习的核心要素和主要策略。

夏丏尊在《爱的教育》序言中写到:“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但从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马灯似地变更迎合,而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从未闻有人培养顾及。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又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的水是甚么?就是情,就是爱。”如今读来,还是那样振聋发聩。

白计明最后强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在变,家庭和孩子也在变,人们的期望也在变,教育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与学生一起学习、适应和改变,使我们的教育能和时代处在同一“频道”。互联网冲击原有的教学方式,使学习变得更容易或者更艰难。教育新技术是教育的工具,我们不能被新技术绑架成“人质”。我们需要迎接改变,但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管发生多少变化,教育的本质没有改变。只要教育聚焦到学生,聚焦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拒绝功利,“有教无类”,教育就能回到“纯粹和简单”。

(陈达)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