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党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

一封红色家书

来源:民生网2021-10-12 10:02:16

张苏,16岁离开家乡来到河北蔚县读书,后考入北师大投身革命,参加了整个中国革命历程,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在革命岁月里,他通过书信与家人和战友联系,他的家书,记录着他对亲人战友的思念和寄语,是一份牵挂,是一份期盼,也是一份传承。更是一段历史,一份亲情,一腔热血,一曲悲歌……承载着一个时代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一封封红色家书记录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艰辛历程,承载的是革命先烈们对共产主义百折不挠的坚定信仰,舍家为国、公而忘私的家国情怀和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使命初心。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研究晋察冀边区财政处长张苏的红色家书,对于当代人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于财政党员干部来说,读前辈的红色家书,则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建设高质量财政。 

2020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五周年,央视热播的大型抗战纪录片《晋察冀边区》里有一个抗日县长的名字叫张苏,他就是张苏……他虽然没有亲生儿女,也没有留下万贯家产,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封封家书和照片,记录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人生历程。

“……当我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让这张被战争锻炼成的肖像,随着你们漂泊吧!”这是张苏寄给家人相片时的附言。每当看着张苏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几张发黄的相片,读着张苏的红色家书,不禁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虽时光流逝,思念却依旧萦绕于怀,总感觉不吐不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回望他舍家卫国投身革命,在那段浴火重生的战争岁月,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少年初心

张苏,学名张希贤,曾用名张若增、张更生。1901年10月出生在河北省蔚县桑干河畔南洗冀村(据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任此洗过马,故得名)一个富裕殷实的书香门第家庭。

祖父张睿川,秉性刚正,品行端庄,饱读了儒家学说,深通孔孟之道,考取了清朝的秀才,是当地有名的乡贤。生性聪颖的张苏,从小就随祖父学习。5岁便能认字,而且过目不忘,祖父的教导,为张苏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13岁时他得知距离本村二十里外的西合营高等小学堂讲授新学后,一心想去那里读书。对此,父亲强烈反对,祖父支持他走出去学习,父亲只好同意。

终于在1915年的秋天,少年张苏如愿以偿地离开了南洗冀乡村赴西合营镇高等小学堂读书,由此他迈出了人生的关键一步。

临行前,张苏在父亲的私塾教案中夹上了自己写的一首诗,以此表明自己立志求学、建功立业的初心!

孩儿立志出蔚川,

学不成功誓不还。

自古英雄多壮志,

今朝吾辈创新天。

1917年夏天,张苏考到250里外的宣化中学读书,为考大学奠定基础。

革命不成功不结婚

1923年,张苏以优异成绩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在这里,他的见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最重要的就是他开始接触马列主义理论。自此风华正茂的张苏正式融入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踏上了与众多青年才俊共同探索民族自强道路的漫漫征程。

1927年1月,他光荣的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一年,大革命失败。共产党员被大肆屠杀,但他并没有为形势所困扰,在逆境中,先后任团支部书记、北平团市委宣传部长。这年9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夏天,张苏从北师大毕业后,到北平中学任教,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当时,张苏每月的薪金是100块银元。为了缓解当时党组织活动经费的不足,张苏从每个月的薪水中拿出90块银元交给党组织作为活动经费。自己仅留下10块银元作为生活费,过着清苦的日子。

不久,北平地下党遭到敌人的破坏,张苏被通缉,他乘着天黑迅速脱离虎口,敌人在后面跟踪追击,他逃进了宣武门观音寺公寓里,这一切都被在公寓楼里的北师大女大学生齐淑蓉看到了,她马上将张苏藏到了地下室,在这里呆了一夜,躲过了敌人的追捕。

张苏面对敌人勇敢机智的大无畏精神,齐淑蓉临危机智救人,他们彼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相互难抑仰慕之情,之后,他俩在一起从事地下活动,齐淑蓉拜张苏为师,指导她写稿,张苏的出色才华,赢得了齐淑蓉的心,他们一往情深。

齐淑蓉在北平创办的《地球》杂志,向张苏约稿,就这样,约稿,催稿、寄稿,一来一往,信息频传,凤心凰意,夹于其中,他俩萌生爱情,因为爱得太深,都担心一旦自己遇难会给对方造成致命的打击,为了不连累对方,都压抑着自己的感情。但两人的恋爱关系却始终隔着一层未捅破的纸。

有一天,张苏以笔名“独木桥”写诗寄信试探:

“一根独木横河上,一位女孩心难望,一人脚步些惆怅,谁来与我共时光?

齐淑蓉一看则明,大大方方地回了一首诗,表明心迹:

“榕木一横自成双,何言独木意彷徨?窗纸不捅路不明,愁云一拨见太阳。

张苏也回敬了一首诗:

“接奉来书不彷徨,桃李花开日久长,鸳鸯自有成双日,婚姻何须急时忙!

1929年春,张苏出任蔚县教育局长,正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牺牲18周年之际,他亲眼目睹底层人民在官僚政客、土豪劣绅、地主老财的压榨下,苦不堪言。一面是花天酒地,一面是饥寒交迫,残酷的对照,激发了他的愤怒。

1929年底,军阀阎锡山向华北5省发行“编遣库券”,而且阎锡山欺弱凌危,借机搜刮民财残酷掠夺,人民叫苦连天。张苏挥毫写了《编遣库券是骗钱苛捐》文章:“政府欠下人民的债券够多了,如今又要发行什么编遣库券,说是分期偿还,鬼才信呢,人民从来没有指望过这样的政府兑现诺言,饥寒交迫的劳苦大众,再也无能交纳这些名目繁多的苛捐了……。”发表在《地球》杂志上,进行揭露。经过说理斗争,反对“编遣库券”请愿取得了胜利。

1930年6月,西合营师范爆发学生运动,当局抓捕学生。张苏马上写信对学生进行教诲和鼓励:“同学们无论此刻所作何事,切不可忘了:联络,书本。因为缺乏联络,久则精神涣散;丢开书本,日后何以应此?同时在可能范围内要抓取民众,这是我们下层阶级的最大后盾,即便离开本乡,努力仍旧属于此道。倘能在本乡打下根基,就是我们在以前说话的力量。”在另一封信中写道:“对于师范敌对绅士或机关,只要他不欺人太甚,小小的谣言,无价值的批评以及算不得什么的难堪,都要暂时忍着………因为我们的环境太恶劣了……因为革命的人是要清楚社会情形的。”张苏的谆谆教诲,既指明了斗争策略方向,也鼓励了师生们对敌斗争的勇气,终于迫使当局释放了被捕师生。

1934年,张苏在宣化中学任教时,一位革命战友被反动军阀杀害,他闻讯后十分悲痛,在苦闷中挥笔填写一首《蝶恋花》,表达了他当时怀念战友的苦闷心情。其中有一段写道:

“默默无语上小楼,独斟淡酒解侬愁,饮下喉,一半儿酸泪,一半儿愁……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苏来到西安,以陕西省政府秘书的合法身份,从事红军办事处和协助杨虎城将军的工作。

1937年7月,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张苏费尽周折带齐淑蓉到西安参加抗战,她到中学当教师。

这时,张苏36岁,齐淑蓉30岁,正当这对相恋十年的情人准备结婚时,党内发出通知:共产党员要做好上前线的准备。于是,两人约定:革命不成功,我们不结婚,抗战胜利再结婚……

张苏写词赠女友:

“十年相爱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抗日救国,我们赴战场。纵使相逢未成婚,尘满面,鬓染霜。抗战胜利再还乡,到那时,再梳妆……

1937年8月,张苏奉党的指示准备离开西安,随周恩来、聂荣臻、徐向前等奔赴山西抗日前线,他俩在渭水河边依依惜别……

1938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齐淑蓉去重庆投身抗战救国。

对于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友,张苏写诗一首致她远行:“淑蓉今又去远行,山高水长过嘉陵,巾帼不让须眉志,舍家为国保和平。”

面对九死一生的抗日斗争,他俩人的心态是一样的坚决:“山河破碎,国难当头,抗战胜利再结婚。”

抗日战士 视死如归 

1937年9月,周恩来沙场点将,任命张苏当蔚县抗战县长。平型关战斗结束后,他又随一一五师政治部进驻阜平县城,历任阜平县长、蔚县、涞源、灵丘等七县行政委员会主席、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兼实业处长、财政处长、冀西政治主任公署主任、边区政府党团书记等。

张苏的抗日活动引起了日寇的恐慌和仇视。1938年6月29日,日军蔚县警备司令官发出了《劝告张希贤书》(张苏又名张希贤)。书中既对张苏劝降,又进行威胁,扬言如不投降定要抄斩全家。张苏毫无惧色,正气凛然,以“大中华民国抗日战士张希贤”署名写出批驳信:

“历数日寇“扰乱东亚之安定,破坏世界之和平……鲸吞中华之广土,尽奴中华之众民……奸淫掳掠,焚烧屠杀”的罪行。

“应告为此不仁不义之军阀,即日悔祸撤兵。日本蕞尔小国,介乎两大之间,必欲其螳臂,以与中国为事,即无黄雀窃乘其后,必有革命爆发乎中!欲为日本深谋远虑者,当一反军阀之所为也。”

“日本欲祸他人之国,反祸其国,阁下所以伤心落泪,殆为此乎?敬告尔众,其速来归,我不杀俘,昆弟遇之。”

最后便是正义立场:

“老夫傲骨天成,不为物移,度外生死,浮云富贵,但求为国捐躯,此外不暇计也。我有财产,任尔没收,我有妻室,任尔杀戮,阁下之‘苦口婆心’,但博老夫一笑耳。”

该文发表于《抗战报》上,铁语铮铮,如匕首、似投枪的檄文,使日寇目瞪口呆,既表现出张苏坚决抗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晋察冀边区广大军民的抗战激情。

鸿雁传情 毛主席批转“情书” 

1938年春到1943年春,张苏担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兼实业处长、财政处长,主管边区的经济建设工作。日寇的扫荡和封锁,给边区的经济、财政工作造成了严重困难。张苏提出了边区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特别强调“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决定的一环,离开了生产,就谈不到经济”。他把“救国捐”改成“救国公粮”,后来“救国公粮”在抗战时期逐渐演变成一项重要税收制度和经济政策。他从边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组织领导工作,卓有成效地发展了边区的各项建设事业,为边区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张苏去了晋察冀抗战前线后,1938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齐淑蓉到了重庆,协助邓颖超与宋庆龄、宋美龄等一起发动各界人士,落实统战工作。邓颖超推荐她出任了中国抗战保育总会直属院长,继续投身抗战救国,这里还是我党最安全的联络点。

自从渭水河一别,山河破碎,全面抗战,兵荒马乱,战火将一对恋人分割在了两地,一个在晋察冀,一个在重庆。相距三千里,相思天各一方,齐淑蓉时常独自面对着黑夜凝神,自己的游击县长在前线过的可好?是否平安?有没有负伤?写信不知寄往何处?

1942年11月4日,忙完一天工作的齐淑蓉,拿过一张《新华日报》,借着油灯的光亮,看到一篇文章《遥念北方战士》:

“……当秋风寒袭我温暖在祖国怀抱中的人们的时候,我们怎不怀念数十万正在北方和敌人斯杀的弟兄?五年多了,我们的华北英勇将士在艰苦的搏斗着,不论多少个严冬的袭击,也打不尽、打不死那为祖国复仇的心,谁忍得住那和后方音信隔阻,得不到后方接济的战斗岁月?”

“音信隔阻”四字令她潸然泪下。我们分别五年啦!齐淑蓉迅速拿起了笔给千里之外的张苏写了一封信,最后附诗:

“抗战久别离,盼君凯旋归,红豆居南国,千里寄相思。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信封上,齐淑蓉写道“延安毛主席转张苏同志”,因为齐淑蓉知道毛主席手中一定掌握着连接晋察冀根据地的风筝线。

1942年12月的一天,张苏去聂荣臻司令员处汇报工作,一进门,聂司令就高兴地说:“老张啊,有好消息,你女友齐淑蓉来信啦,还是毛主席转的呢!”

张苏接过信一看,信封上果真有毛主席的“聂转”二字。这是主席的亲笔。

主席充当了这对有情人的信使,替他们完成了心愿!这也是八年抗战中,唯一由毛主席转的一封红色情书!

张苏马上回信赠照片附言:

亲爱的淑蓉:

您好!五年的离别使我们不能团圆,以我“抗日战士的心”来与您相会。当我在战斗中牺牲,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让这张被战争锻炼成的肖像随着您永远流浪漂泊吧!

革命战友 张苏

十二月三十日

八年抗战 家书三篇

1937年张苏父亲张善臣参加了救国会,也投身革命,1939年受晋察冀边区政府委托,他组建晋察冀边区银行;1944年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银行出纳主任。1947年10月随军撤到灵丘县,曾担任灵丘县长。

八年抗战期间,祖父母、母亲、弟弟等在老家蔚县乡村留守,家里曾收到张苏张苏的三封来信。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阶段,随时可能牺牲,张苏寄相片附言明志:

这是我寸心的表白,特请您作为永远的留念。当我流尽最后一滴血时,持此相就是我的灵魂,它永远跟着党前进……让这张被战争锻炼成的肖像,随着你们漂泊吧!

1943年,家中第二次收到张苏寄回的照片,背面写着:

“生长在战争的熔炉里,光荣地奋斗在胜利的巨浪里。”

1945年春天,抗战胜利的曙光出现,家中收到了他第三封家书。

敬爱的母亲:

您好!孩儿不辞而别投身革命,抗战至今离别亲人八年。重别是多么痛心的一件事呢!在八年的抗日革命中我体会到,人生就像很短的一段旅程,人生的境遇——离合、生死、自然扮演着许多可歌可泣的事情。

八年生死两茫茫,放眼望不能在家尽孝,孩儿心中非常自责。

因为抗战,一直没有时间和亲人见面了,请不要见怪。您送我的礼物和赠语,我深深地记着,它是激励我的一妙灵丹,我很珍重地将它永远的保留,作为远别的纪念。

你们的话绝不会死板地刻在白纸簿里,一定在战斗的行动里像子弹一样地发射出去……在今后的战斗生活里,很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来帮助和鼓励我,抗战已出现胜利的曙光,我们快要经常通信了!

我要走了,

勇往直前地走上前去!

背向着故乡,

奔向抗日前方,

愉快地走上战场。

祝家人身体健康。

让我们亲切地生长在祖国的大家庭。

再见在故乡,迎接中国胜利的希望……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让我们抗战胜利后再见!

儿张苏

  一九四五年春节书

首创解放区拥军小唱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张苏回到张家口宣化,任中共察哈尔省政府主席,领导全省人民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摧毁封建剥削制度,同时恢复生产,支援解放战争。齐淑蓉则遵照邓颖超的指示,从重庆回到北平,出任北平张自忠小学校长,从事中共地下党活动。

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撕毁《停战协定》,向解放区进攻。1946年10月,我军主动撤离晋察冀边区城市张家口宣化。

1947年11月,张苏任晋察冀北岳区行署主任兼财经办事处主任,在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广大干部,深入发动群众,征集调动了大批财力、物力和人力,动员人民支援前线,支援平津战役,在此首创了晋察冀解放区《拥军小唱》,感人的唱词,也是晋察冀解放区光辉革命历史与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

最后的一碗米用来做军粮

最后的一尺布用来做军装

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

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从此,这首《拥军小唱》,传遍了解放区大地,唱出了新中国……

小时候听奶奶这样唱,唱的白发洒满霞光

长大后听妈妈这样唱,山风阵阵心潮激荡

如今我也常常这样唱,感受那段辉煌篇章

孩子们也学着这样唱,记住那段岁月时光……

烽火恋人 风尘情侣 21年后结婚

1948年,张家口第二次解放,察哈尔省重建,张苏任中共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兼财经委员会主任,面对战后满目疮痍的察哈尔省,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他带领全省军民满怀信心地投入到重建家园的工作,迅速恢复了经济秩序。

1949年初,北平解放了,张苏、齐淑蓉终于在欢庆解放的锣鼓声中见面了。聂荣臻对他俩说:“抗战将你们隔开了,你俩是爱情马拉松,革命不胜不结婚。现在北平解放了,批准你们结婚!”  

1949年1月17日,经过21年的等待,时年48岁的张苏和43岁的齐淑蓉终于喜成眷属。他们悄悄举行了姗姗来迟的婚礼。一间平常的房间,两张单人床,未贴喜字,无花点缀。他们的婚事从简,秘而不宣。  

新婚蜜月总共三天,新郎张苏就回到了张家口,扎进察哈尔省主席的公事堆里。而新娘齐淑蓉已经奉军管会之命接管一所中学,婚后第二天便走马上任女中校长去了。姗姗来迟的结婚使他俩的人生之树失去了挂果佳期。他俩虽然没有留下亲生儿女,却给世人留下了一首革命者的爱情之歌。

1948年张苏担任察哈尔省主席时,省委考虑安排张善臣老人到省政协或省银行任职,均被张苏以“我当省主席,有些事情不好办”为由拒绝了。父亲为了生活,只好开了个“益立号布店”,以谋生计。张苏父子“儿当省主席父卖布”的事在察哈尔省一时传为佳话。后来,张苏的亲人迁居北京,周总理知道老革命张善臣还没有工作时,嘱咐相关人员给老人安排工作,张苏还一再坚持不要安排职务高了。

全国解放后,张苏先后担任中共华北局常委、华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齐淑蓉历任张家口一中、北京女子中学校长、国务院文教办司级干部。

1954年张苏转到政法战线工作,历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全国人大法案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齐淑蓉则放弃优越的国家机关工作,自愿到北京女中当了校长。

1957年,张苏陪同乌兰夫、聂荣臻等领导人到张家口视察。为苏蒙联军烈士纪念塔挥笔题写了“伟大的友谊,光荣的牺牲”。

1962年9月张苏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副书记。

文革中张苏受到严重冲击,被遣送到湖北“劳教”。

1978年2月,他的冤案得以平反,检察机关重建后,他重新担任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1979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业务期刊复刊,张苏题写了刊名《人民检察》。

1984年,张苏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享受正部长级待遇。

1985年张苏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离退休干部书写条幅“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正是他一生的自我写照。

1987年7月6日,张苏已86岁,他最后一次回到张家口,为张家口召开的优秀离休干部表彰大会题写:“高风亮节,为人表率”。也正是这位高级离休干部、我国政法战线杰出领导人张苏的人生操守。

1988年7月22日张苏走完了他60多年革命的道路,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87岁。

结论

总之,读晋察冀边区财政处长张苏的红色家书,就是我们学习财政前辈伟大精神和治家理念的最好媒介,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途径之一。简短朴实的文字,蕴含着丰富的营养力量,也向我们展示了最真实的过去。在怀念和感恩英雄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将他们的高贵品质和优良家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用行动来致敬那些用生命为我们开路的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芳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和使命。这一封封革命先辈财政人的红色家书,诠释着前辈坚定地红色信仰。而今,已经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踏上社会发展的新征程,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代财政人,特别是年轻人更加优越的条件,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唯有不忘初心,铭记革命年代先烈们艰苦条件中,所立下的红色之志;我们财政人更要强化责任担当,牢记使命,树立坚定的红色信仰,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作者:侯鑫 段晓飞 尤秀斌 李连海 张生姜)

参考文献:

[1] 2012年02月08日 检察日报

[2] 1988年 蔚县党史资料汇编(内部资料)

[3] 爱情“马拉松”,抗战不胜不婚2015-08-28 《中国妇女》

[4] “北平解放第一婚”相约等待21载 2011-07-18 《民主与法制时报》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