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主编笔记丨农村自来水:咋能领导来通领导走断

来源:民生周刊2021-09-13 18:17:09

在广大乡村齐奔小康的征程中,全国共建成落地了1100多万处饮水安全工程,这一伟大成就,不仅解决了贫困地区农村百姓饮水安全问题,也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起码的生活基础。

成绩值得肯定,问题不容回避。有个别地方,在建设村民饮用水管线中,做的是面子工程,导致线路管网在“最后一米”处露了怯、现了眼、掉了链子。

最近,国务院督查组在贵州省威宁县一偏远山村暗访发现:两年前,该县相关单位为村子改造了危房,也为每家接上了自来水管线。

然而,两年来,“有管无水”的生活成了村民的常态,唯有上级领导来村里调研检查时,他们才能畅快地喝一回自来水。所以,这里的村民天天盼着有“大官”来村里,因为只有“大官”来时,村里的自来水管才出水。

无独有偶,陕西洛南也有类似的事儿发生。今年4月,央视记者在这个山区县的个别村庄发现,农村饮水工程是当地重点宣传的亮点之一,村村落落之间,随处可见“国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标识牌,但走进村民家中,水龙头里却看不到汩汩清流,老百姓每天仍要花两个小时,跨省从河南拉水回来喝。

让广大农民喝上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两不愁三保障”才算真正落地,饮水关系亿万农民健康,也是他们生产生活的刚性需求。发生在威宁、洛南等地的事例也许是少数,但也暴露了一些基本民生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建设诸如农村饮水安全等这些事关百姓日常基本生活保障的民生工程,不仅要用心做好、用情做实,完工后,能用、好用、管用,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为了交工验收,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加班加点、偷工减料,最后把民心工程变成了伤心工程,把便民工程做成了坑民工程,那还不如不做!

在日常的采访中,笔者也发现,上级制定的顺应民众期盼的好政策,往往一到基层就变了味、走了样,一些地方为了应付上级考核,不切实际,为了面子,盲目地做了一些所谓的惠民工程。一开始,这类工程把老百姓的胃口吊得很足,引来群众一片称赞。然而,验收一过或领导一走,这类工程要么成了摆设,要么“半吊子”,百姓称赞翻转成了骂声不绝。

“平时一滴水没有,只有上级领导来调研检查时水才来”,也反映出上级领导在调研、检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质量时,不排除有走过场嫌疑。如果上级领导检查考核时,多用点心,下沉到群众中,听一听,看一看,问一问,摸一摸,而不是被一群被检查被考核者围着、牵着,只听汇报,通过明察暗访,发现真问题,个别人等也不敢拿老百姓吃水这样的大事,来换领导的“好”。

把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惠民项目,做成取悦上级领导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影响了党政形象,伤害了群众利益。

“自来水跟着上级领导一起来”现象,希望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生。这也就警示各地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对于在乡村建成的各类民生工程、各种惠民项目,在完成验收后,是否搞点“悄悄地进村,陪同的不要”,用暗中回头看的方式,看看实际效果到底啥样,群众是真满意,还是很不高兴。夯实工作作风,杜绝官僚主义,防止形式主义,用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让老百姓365天,天天都能体验到民生工程、惠民项目的实惠和益处。

□  郑旭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