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来福永:回忆我和恩师刘炳森交往的二三小事

来源:民生网2021-08-24 16:47:59

刘炳森虽已仙逝多年,但提到这个名字,爱好书法的人可谓无人不晓,这是与启功齐名的当代书法大家,隶书成就斐然,他的书法坚守民族传统又不墨守古人陈规,独创“刘体隶书”,深受大众喜爱。刘炳森的关门弟子来福永多年来一直坚守这一习书理念,通过“微创新”的方式而不是彻底否定传统的方式改造书法,在各种标新立异的书法风气盛行的当下,他为什么这么坚持恩师的教诲?通过来福永讲述其与恩师刘炳森交往的两三件小事,我们或可明白其中的原因。

左一为来福永,右一为刘炳森

“偷师学艺”,差点被刘炳森“拉黑”

在来福永拜入刘炳森门下之前,刘炳森已经二十年没有收过弟子了。

来福永出身书法世家,受家学影响,自幼研习书法,早在青少年时期,就跟随两位老师走上了书法启蒙的道路。后来,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他买到了刘炳森的隶书字帖《千字文》,在一遍一遍的临摹中,他被刘炳森的书法深深折服,在心里埋下了想追随刘炳森学习的决心。但那时的刘炳森的书法已经享誉海内外,来福永并不敢奢求成为刘炳森的弟子。

命运的转折突然出现,来福永经人推荐成为了刘炳森的家庭保健医生。那时他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掌握了一手娴熟的按摩推拿技术。作为家庭保健医生,他尽心尽力对待老人,舒解了刘炳森长期积累的身体不适。一来二去,经过半年的交往,来福永和刘炳森一家关系愈发亲厚,他不仅成为了刘家打麻将的专用“架子工”,还经常在工作之余在刘家留饭,陪老两口说话谈天,刘炳森不知道来福永会写字,却经常与他分享写书法的心得体会,来福永获益良多同时又忐忑不安,怕最终被刘炳森发现而有偷师的嫌疑,来福永很想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挑明自己的拜师愿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结识刘炳森的次年,在一场北京的书法大赛中,来福永的作品成功获奖并展出,在陪同刘炳森去剪彩并观赏作品时,刘炳森看到了他的字大为惊讶,直问他“这是你写的?”来福永不敢再隐瞒,和盘托出自己练习隶书多年,一直在临摹刘炳森的字帖。返程路上,一向健谈的刘炳森变得沉默,到家之后直接走进书房开始写字。来福永忐忑不安,壮着胆子表达了拜师之意,没成想刘炳森一口拒绝,连说“不行,不行,绝对不行!”态度非常坚决。来福永懵了好一会,但他不愿意放弃,又找到刘炳森的爱人坦言自己的梦想。刘夫人听说之后,就往书房走去,冲着刘炳森说:“老爷子,我跟你商量点事,咱们再收一个成不?”刘炳森将笔一搁,“行!你说收咱就收!”

就这样,来福永得以拜入刘炳森门下。后来,来福永才听闻刘炳森早年在收徒一事上曾遇挫折,深感伤心,不愿再收徒弟,这一断就是二十年。谈起幸运拜入刘门的这段往事,来福永感慨之余,自豪不已。

即使只能在肚皮上练字也从不放弃

对于来福永而言,刘炳森是他书法道路上的“严师”。老师经常教导他“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的道理,要求来福永认真对待每一次书法练习和创作。刘炳森还告诉他“真正好的东西是不容易学到的,容易学到的东西往往是不深刻的,一定要多下苦功夫多临古帖,从古帖中吸收营养,不要盲目创新,一切脱离传统的创新都是无根之木。”

不仅对弟子如此,刘炳森也时刻这样要求自己,来福永还记得有一回刘炳森指导他写字,他没见过其中一个勾的运笔,便问“这个勾有这么写的吗?”刘炳森说“你把《乙瑛碑》拿出来,翻到第十三页,倒数第二行看看。”来福永一翻,还真是这样!他当即被刘炳森认真背帖的功夫折服。拜入刘门之前,来福永每次练字,一写就是几页,量很大,但是刘炳森却告诉他,练字应该在精不在多,每一个书法大家都有所长有所短,习字的人要做的就是选出自己心目中最好的字,每天挑出五个自己最欣赏的,反复临摹,就已经很好了。写字也不要急躁,要用心去观察和理解,做到心中有字才能下笔,不能马虎。

来福永说,刘炳森观摩、理解笔画的功夫是在下放劳动期间练就的。那时候他在田间地头劳作,生活条件艰苦,也不方便写字,劳动的间隙就在脑海里模拟写字,想着字的结构如何布排,横竖如何运笔。晚上临睡前,就用手指在肚皮上复习白天理解的笔画,一天也没有落下。回城之后,更是珍惜运笔的每一天,每日五点就起床习字,勤耕不辍,来福永深受刘炳森感染,沿袭刘炳森的习书作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来福永的习书精神得到刘炳森的认可,赠予他一幅墨宝,上书:“滴水穿石”四个字,代表着一代隶书大家对习字精神的最高领悟。

书法要距离普通人近一些

“什么样的书法才算是好书法?”来福永引用了刘炳森的答案——“老百姓喜欢就够了”,这个平淡如水又简洁有力的回答至今照耀着来福永的习字路程。

时间倒退几十年,刘炳森的“刘体”遍布北京的大街小巷,他为朋友题字从不计较利益大小,“只要群众喜欢看我的字,就算是我支持新城市建设做贡献”。曾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的北京市百货大楼、中国老字号中国照相馆、望德楼上挂的是他的精妙、稳健的楷字;“王致和”、“北京友谊商店”、“中国建筑”等是他的自成一体的隶书;老北京人家家户户都拥有刘炳森的书法,因为老版本的北京户口本上的“户口簿”三个大字就是由他写就的。更不用说到了今天,我们电脑字库里常用的的“华文隶书”也来是刘炳森的手笔。不怪当年号称“有汉字的地方就有刘炳森”,老百姓见了他的字都十分喜爱。

作为关门弟子,来福永将刘炳森“老百姓喜欢的才是好书法”的理念传承了下来。他认为欣赏书法的美是没有门槛的,中国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大浪淘沙,已经内化成中国文化、中国精气神的一部分,中国人祖祖辈辈都会写字,书法不夸张也不神秘,书法本应就是自然而然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品鉴的东西。

“书法不应该越夸张、越看不懂越好,不应该距离普通老百姓越远越好,不要把中国书法和西方抽象艺术机械地合为一体。”来福永说。

吃“豆腐渣”、捡垃圾,富贵不忘本

来福永拜入师门的时候,刘炳森可谓“功成名就”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刘炳森路上遇到一个塑料瓶子都会捡起来卖掉。接触久了来福永才知道,刘炳森的生活始终这样淡泊清苦,堪称“人间至味是清欢”的典范。

在来福永的回忆里,老师崇尚节俭的习惯由来已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刘炳森始终记得过去生活贫苦的日子。他曾不止一次对弟子回忆那段困窘的日子——由于妻子和三个孩子没有北京户口,拿不到粮票配额,单靠工资和友人接济,生活左支右绌。

跟随刘炳森学习时,来福永经常在老师家中留饭,吃过不少“珍奇”,比如炒豆渣。有一天吃饭的时候,老师乐呵呵地问,“福永啊,你知道这盘菜是什么吗”来福永仔细一尝,觉得口感有点粗糙却尝不出是什么菜。刘炳森这才揭晓谜底——“是做豆腐剩下的豆腐渣!”大家都会扔掉的豆腐渣,在刘先生家里炒一炒就是一顿菜了。

也有人求字时会给刘炳森送点鲜货,来福永记得一次有人送来一条野生大甲鱼,送礼的人前脚刚走,后头刘炳森就让他拎上甲鱼一起出门。

正想着今天有口福,来福永忙问“咱去哪做这甲鱼啊?”

刘炳森大声说“做什么做,赶紧跟我一块放生去!”

提起刘炳森有好生之德这事,来福永还想起一件趣事,曾有烤鸭店的老板请刘炳森题写店名,刘炳森一口回绝了,转头说“这烤鸭店一天得杀多少鸭子啊!杀生的店不想写,不写!”自此,来福永也奉行一个原则:绝对不给饭店题字。

   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尤其是在书法这一讲究师承的艺术领域里,对于来福永来说,刘炳森和父亲具有几乎同等的意义。

刘炳森年轻时,虽然穷困,但即使借钱也要去美术馆看展览,每忆及此,来福永就深感今日条件之幸福,绝不放下对书法的坚持;

每当看到网上许多抛弃传统、夸张而让老百姓看不懂的 “书法”,来福永就越发想起老师说的“书法是传统美的沉淀”,从而更加精心地去汲取传统书法的精髓。

来福永说,这个世界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很多价值观包括大众对书法的态度都会不断变幻,但他热爱书法的一颗赤子之心始终不变,从刘炳森那里传承的书法精神也是不变的。“敬重书法,认真习字,别想着出名”的教导声犹在耳畔,将一直铭刻在他的心里。

韦柳伊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