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中医微创学科带头人黄枢: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三条路径

来源:民生网2021-08-23 17:35:39

数十年前,青年黄枢在下乡时得了荨麻疹,让当时的他备受折磨还吓得不轻。幸而,后来被一位赤脚医生扎了几针,终于给成功治好了。填写大学志愿时,黄枢在第一志愿栏填下了医学专业。

如今,黄枢成为了中国针法微型外科学创始人。他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见解与深刻认识,并用“三条路”来解读中医药应前进的方向,即国家强盛之路、人类健康之路、世界人民友谊之路。为此,黄枢多年来持续而努力的“发声”,既富有不遗余力创新实践的勇气,也饱含着捍卫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决心与气魄。

1992年,黄枢开始进行微型外科研究工作,经过大量尸体解剖及基础研究,他提出了针法微型外科学和中医手术不开刀的概念,将传统的针法发展成为一门新外科,并著有大型专著《中国针法微型外科学》,为骨伤和软组织伤病等方面的诊治提出了创新内容。

2004年,黄枢所开创的“黄帝针”2mm颈椎腰椎微创术,通过了德国卫生部技术鉴定,成为中国第一项进入西方医院的中医绿色手术,在国外医学界引起了重大反响。

2009年,其中医针法微型外科手术被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准入为新技术、新服务医疗项目,同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列入协作组成员单位。

2011年,其“带刃针”微创技术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2年,北京黄枢微创骨伤中医医院选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微创协作组牵头单位,他担任中医微创专家协作组组长。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

从业后的两段特殊经历,使黄枢进一步与中医药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黄枢年轻时做住院医生,曾遇到过一位身患胆囊炎和胆结石的病人。病人在大晚上喊疼痛,但时逢过年无人做手术。在最强的止痛药也没效果的情况下,黄枢对照着实习医生手册给病人做了针灸。结果,患者的疼痛立竿见影地缓和了,终身也没再发作。

第二段经历,则关乎于黄枢自己的家人。面对有哮喘症状的幼女,黄枢夫妻曾让孩子用了很多抗生素药物,但却始终无法根治。后来,黄枢对照着症状去查找中医书籍,发现里面提到这个病可能与肺无关而与脾胃有关,就试着开了些中药方让孩子吃,随即成功见了效。随后三十年,他的爱女没再犯过病。

这两段经历,让黄枢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朝着这个领域迈进。到底何为中医药?在该领域内深耕数十年后,黄枢指出,“中医”并非是指中国的医学,而是指在以易学为代表的阴阳文化中孕育发展,讲究中和平衡文化的医学;“中药”也并非指中国地区所产的药,而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所用之药。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有着背后系统的哲学观和认识论。从伏羲以‘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总结阴阳、八卦、太极、天地人合一等自然规律,再到张仲景以辨证原则写下《伤寒杂病论》,在中华文化中孕育而成的中医药学,可以说饱含了数千年传承不间断的深邃哲学智慧,也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和实践经验。”黄枢这样解读中医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以本草为例,中医所讲的“有毒”并不是平常人们所说的有毒,而是指有偏性,比如偏寒、偏热、偏干、偏酸等。人体食用之后,一旦在体内形成偏差,就会外现出症状,需要通过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使健康再次达到某种平衡。

中医是高纬度的医学,与时空紧密结合,以疗效为存在价值。比如说经络医学作为古人在实践过程中的总结发现,现代科学方法也逐渐在认识和正视这一点,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达到广泛的治疗目的,成为古人一种充满智慧的“回答”。

面对世界性的疟疾难题,美国曾在越南战争时期,用了数十万种化合物也没有研制出来更有效的抗疟药物。而屠呦呦却被1700年前葛洪所著的中医古书启发,想到了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了青蒿素。

黄枢强调,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医药通过自己的智慧,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起到了功不可没的巨大作用,彰显着保障人类存在和健康的巨大的价值。

中医药事业是国家强盛之路

如今,说到手术与解剖,人们可能会马上先想到西医。但黄枢却说,中国才是全世界最早将人体解剖应用于医学的国家。“‘解剖’二字源于黄帝内经,讲‘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而西方则是一直到文艺复兴后,通过对人体认识的加深,才在手术与解剖学上开始有了发展。”

为何中医的手术和麻醉术比西医早了一千四百年,而当下社会却广泛存在“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的说法?对此,黄枢的个人解读为,如果说曹操杀华佗乃一刀砍了中国的外科,那么近代的西方列强侵略则是从精神上扑灭了中医的气势。

在当下社会,许多人在生病后首先想到的是看西医,视西医为科学,并将科学方法不能验证和不能理解的都视为不科学。黄枢认为,人们在西医看不好疾病的情况下,再想着‘死马当活马医’去看中医,这其实是一种比较狭窄的认知。

当然,曾因国家衰败而没落的中医,同样也会因国家强大而兴盛。如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医药的地位也在发生着改变。在中国以强劲势头崛起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在逐步接受以针灸为代表的东方技术,黄枢将其解读为“东方文化的复兴表现”以及“从西方科学单一视角笼罩下的释放”。

“中医药系统让中国减少了对西药的依赖,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自尊的同时,也降低了民众的看病成本,从而让我们在民生健康领域能够不完全受控于西方利益集团,从而建立起健康的国防‘城墙’。”黄枢进一步补充说,“此外,走向世界的中医药还有机会为国家创收外汇,在解决本国人民健康问题的同时,推动解决全人类的健康问题。”

他同时强调,作为中医药文化发源地的中国,必须加强对中医药的重视,大力发展中医药人才与技术,将中医药标准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想要真正实现中医药强国,必须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医药教育,在政府支持下由中国的学术团体向世界发布中医药标准。否则就像‘美国干针激痛点疗法’将中国的针灸和经络改头换面,说成是他们的发明,再传播到中国国内,终有一日中医药会漂洋过海去寻找新大陆,改头换面成为别人的东西。

中医药事业是人类健康之路

在黄枢眼里,如果将以化学药品为主的医药称为“白色医药”,将开刀手术、输血及血液制品的医药称为“红色医药”,那么拥有自然、无污染、无创或微创特点的中医药,则是“绿色医药”的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那么中医应以什么姿态与西医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呢?黄枢表示,西医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科技而日益发达,中医同样要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科技,使之成为现代中医学。现代科技作为工具,只为中医药提供服务,但不能替代中医药本身。

“中西医结合道路,必须是尊重两者的前提下,在中医和西医中各取长处。”对于拿西医方法来套中医的行为,黄枢坚定持反对意见。“如果硬要用西医来解释中医,始终摆着中医不科学的观念,它就根本不可能有效结合,甚至连凑合都凑合不到一起去。有人说中医不行,中药还可以,中医好比一棵树的树干,中药是果实。如果没有树干,怎么能长出果子来呢?”

除了抗疫治病,在针灸古九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中医微创技术——针法微型外科手术(带刃针或黄帝针),如今也使得许多骨伤患者免于开刀之苦,并让开刀失败的患者有机会得到治愈。这是中国超微创技术在吸收现代科技的发展后,形成中医特色手术体系的成功案例。

黄枢说:“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对身体进行损伤。当下医学潮流是将开刀手术转为小切口的微创手术,中国又在经脉理论启示下,以小切口的微创手术转为不用切口的针法手术。许多需要开刀受创伤和用昂贵的材料及设备的疗法,有很大可能性在未来会被中医针法手术所逐渐取代。”

中医药事业是世界人民友谊之路

自1996年起,黄枢开始在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多国传播中医,大力推广中医药文化,为当地人民治愈病痛。作为拥有十几年国外行医经验的专家,他既能深切体会医学传播文化、获得人心的作用,也熟知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中医药能为人类健康提供绿色服务手段,消除治疗带来的痛苦与伤害。相比起西药开发需要巨额的资金和数年的时间,中药的传统方剂已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检验,在成本上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同时还能弥补西药在疗效上的不足。”黄枢说道。

1972年,尼克松访华,而后将针灸带回了美国,从此中医正式走出了国门。在“一带一路”成为国家战略的当下,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正愈来愈被世界所接受和关注。不少国家将针灸列入医保系统,地方的中医学术团体也不断增加。中医的国外“粉丝群”逐渐壮大,当地的中医医生甚至中国本身,正慢慢收获他们的信任和友谊。

“当然,中医走出国门的道路并不平坦,仍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比如被‘剽窃’的中医文化、良莠不齐的中医诊所、中医合法执业遭遇地方保护阻挠等等,都亟待推动解决。”黄枢指出。

黄枢表示,医学是一种仁爱、关怀、智慧的精神,中国医疗队也曾经是文化和人心的征服队。在国际战略上,医疗应当承担更重要的责任,中国应有国家支持中医药产业的全球化战略,用中医药为中国争回更多的人心和巨大的财富。

中医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黄枢呼吁,中医其实更能弘扬深层次的中华文化。想要推动中医药发展,需要让话语权掌握在真正的中医人手里,为中医药给予最好的发展环境,从文化、经济和社会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崛起,如此才能全然绽放出民族宝藏的灿烂光华。

(刘子生 罗艺超)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