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刘卫东:探索现代化医院管理之路

来源:民生网2021-08-10 18:07:39

刘卫东,现代医院管理专家,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他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38年,擅长脑和脊柱的各种疑难杂症诊治,曾先后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33年前,28岁的青年刘卫东从江苏省常州市赴日本进修,获得脑外科博士学位。怀揣着报效祖国的决心,刘卫东毅然决然地拒绝了海外的高薪,带着一身神经外科专业技术,以及多国海外医院的管理经验回到了国内,积极投身于中国现代医院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中。

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刘卫东

2020年8月,从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卸任院长的刘卫东,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上海市政府的“医改试点项目”之一——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成为了这艘医改试点巨轮的掌舵人。

在过去24年的院长经历中,无论是一级、二级还是三甲医院,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医院,刘卫东可谓都“上下摸索”了个遍,收获了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面对眼前这块上海乃至国家医改的试验田,身怀八斗之才的他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刘卫东设计的蓝图里,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要在未来建设成为国际化、平台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的超级平台型医院,成为国际知名一流大学的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

如何才能成功建设一个能实现学科发展、专家职业发展、实现理想抱负的现代平台型医院?刘卫东表示,这重点考验和挑战医院的管理能力,而他们也正积极投身于探索实践,期待能为政府与社会提供可借鉴的案例。

打造医生与执业平台的“发展共同体”

刘卫东认为,在优质专家医疗资源如此稀缺的情况下,作为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医师自由执业、组建医生集团被《“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所支持,为“优秀的专家资源应该由全社会所共享”进一步打开了可能。

作为上海浦南医院前院长,从2003年起,刘卫东便在浦南医院开始探索医生集团的开放执业平台,并先后与30多家中外医生集团合作,共同打造了当时国内最开放的公立共享医疗平台。他敏锐地看到了医疗卫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强调和呼吁要将有能力的医生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最大限度发挥医生的价值。

“一名能成为医疗专家的医生是很难得的,作为‘单位人’,他很难真正发挥出自己的能量。而医生集团内的‘社会人’医生目标很明确,就是练自己的本事,给疑难病症开刀,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刘卫东指出,“医生集团能将医生的收入合法化,有效堵住灰色收入这条路,让多点执业、自由执业的医生既能拥有体面收入,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价值。”

刘卫东强调,医疗机构不能仅仅只是医生集团业务落地的平台,医生和执业平台之间应进行“融合式发展”。这需要很多系统性的深入实践,比如医生集团与医院科室进行统一管理;医生集团的医生劳务费通过第三方商保发放;建立解决问题机制、建立完善的学科退出机制等等。

目前,作为原上海市卫计委指定的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单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与上海10余家著名三甲医院及医生集团达成合作,先后已有2000多位专家参与多点执业,有500余位专家长期在此开展门诊和手术,构筑起了汇集国内医学专家的多学科诊疗平台。

除了大力发展多点执业专家,刘卫东表示,当医院从初创期进入稳步发展期,还是要加强建设医院的自身品牌,否则难以长期生存。对此,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没有选择自建学科,而是尝试了寻求学科合伙人的方式,引入了医生集团和多点执业医生作为学科建设的创新实验,计划在未来打造肿瘤诊断与营养康复、神经外科、运动损伤与康复医学三大学科群,并建设20个专病治疗中心,让不同背景的专家实现相互沟通,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刘卫东说:“这种新型的医疗合作体系,不仅能极大地节省成本,还能解决人才难题,让双方关系更加稳定的同时,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更具推动作用。”

医院、医生集团与保险互补共存

在刘卫东的观点里,实施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的根本,是实现医院、医生集团与保险的互补共存。他认为,医生集团能为医院带来巨大效益,后者也需要在一开始对前者进行一定的培植和指导,不仅要把医生集团扶上马,还要送他们一程,直到他们能独立运行。

对于这些专家资源,医院需要给予科学的管理。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为例,医院会为前来执业的专家配置秘书和助理,方便专家和患者直接沟通;专家被要求至少和患者沟通20分钟,以保障服务质量;ICU、麻醉、急救等基础准备需要落实到位,确保能够为专家做好支撑配合。

针对平台化的利益分配问题,刘卫东指出,要想实现高效率的多点执业,必须完善第三方劳务支付,由保险公司对执业医生进行考核管理。事实上,我国虽然实现了医保全覆盖,但商业保险目前在劳务支付上依旧是缺失状态,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正是后劲不足的商业医疗保险制度,使得许多公立医院对引入医生集团“望而却步”。

“如果由医院把费用直接支付给开刀的医生,他开一次刀收一笔钱,那他可能就会想办法多向病人收费,甚至在不需要手术的情况下去给患者做手术,造成过度医疗。”刘卫东补充道,“同时,面对利益分配的问题,在没有中间‘裁判’的情况下,医生集团和医院双方想要谈拢合作也并非易事。”

对此,刘卫东建议,执业医生的服务费用应与质挂钩,而非与量挂钩,由第三方保险公司对医生进行考核跟踪,并为医生的服务进行严格的定价,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与服务定价的权威性。

“同样做100台手术,这个医生的成功率是多少,失败率是多少,第三方的客观数据摆在那里,患者面对的不再是医生或者医院包装出来的虚假信息。更高的成功率代表着更高的医生水平,也挂钩着更高的收费,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对医生进行选择。”

当然,刘卫东也明白,这样的设想任重而道远。为此,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作为沪上首批高水平社会办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也是浦东唯一一家参与叠加式医保试点混合制医疗改革的高端医院,正在不断探索以商业保险完善医疗支付的改革内容,期望能逐渐摸索出一条实践之路。

精细化与智能化管理

刘卫东认为,现代医院管理理念的关键点之一,在于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分开,使医院管理专业化。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医院管理层应该专注于医疗、教学、科研、市场与服务在内的医院核心业务。至于后勤、信息、设备、安全、绿化等这些非核心的业务,就去交给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做,实现社会化。

目前,国内医学界急需一批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专业化院长。刘卫东观察到,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医院,很多院长早期从技术岗位出身,但成为院长后经常忙于基建工作,很少再参与门诊。这是非常可惜的,而且他们很少得到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基本是在靠自己去摸索,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

为此,刘卫东曾经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院长培训活动,广泛传播实用医院管理经验。由于极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培训大受欢迎而往往座无虚席。

在刘卫东的眼里,由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专家型院长更为重要。要建立数据意识,学会用数据来表达业务。与国外有严格行业协会制定规则不同,当下国内医疗卫生领域还面临着管理不统一的问题。他呼吁卫生管理部门编制一部医疗字典,将医院的科室名称、疾病名称等全部统筹起来,从而推动数据标准化,减少不同医疗卫生部门和各医院的数据孤岛现象,为进一步的智能化做铺垫。

目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为更好对接快速发展的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在原有的“平台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上,增加“智能化”要求,包括为每个病患和医生提供可实时监测的穿戴设备,应用智能病床、轮椅等设施,引进导诊、康复、运输、消毒机器人等,全面打造精细化管理的智慧型医院。

对此,刘卫东解释到,医疗与智能化信息结合是必然趋势。医院的智能化改革可以从医疗服务、管理服务、延伸服务三块内容推进。其优势是,第一能实现科学管理,第二能实现成本可控,第三能提高服务效率、改善患者感受。作为上海市打造现代医疗服务业的示范基地,上海市国际医学中心也还在继续积极探索智能化之路。

(刘子生 罗艺超)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