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智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智库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深刻红色基因与百年发展历程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 2021-05-26 11:15:11

摘 要:中国共产党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积淀形成的,其发展经历了民生救国、民生立国、民生富国、民生强国四个阶段。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动力,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始终赢得人民支持和拥护的秘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重视民生 红色基因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民生是执政之基、治国之本。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这一基因不只是抽象的概念,其内涵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呈现的,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和把握。正是因为有了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才在历史上每一个关键时刻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得民心、解民情、舒民意,有了冲锋陷阵的勇气、改天换地的志气和决胜未来的底气。

中国共产党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孕育、积淀形成的是一种优秀传统的理性升华。中国共产党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形成于革命年代,由党和人民共同创造,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并随时代发展不断升华。重视民生红色基因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经历了民生救国、民生立国、民生富国、民生强国四个阶段,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动力。

民生救国: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入侵中国,迫使落后的清朝统治者签订了大大小小数百个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维新志士谭嗣同喟叹:“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先进的中国人,亲眼看到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在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下,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任意宰割的羔羊,国土沦丧,人民受辱。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一个又一个的资产阶级政党粉墨登台,最后都失败了,仍然不能扶大厦于将倾,救人民于水火。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在嘉兴南湖上的一艘小船上,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深知,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世所罕见,要完成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这样艰巨的任务,唯有获得人民的拥护,动员起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而要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重要的就是改善民生、关爱民生。重视民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动员和凝聚起千百万人民的力量投入到反帝反封建政治洪流中来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尽管自身处在国民党反动当局的白色恐怖和艰难困苦之中,但总能根据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革命目标和人民需求,在根据地、解放区内,紧紧地围绕民生这个根本,一切以民生为重、民生为先、民生至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和实施不同的民生政策和举措,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实行了彻底改革土地制度的办法,实现了孙先生的‘耕者有其田’的主张”[1],改善了人民生活。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重视民生,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所以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使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抗日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解放战争中,数以千万的支前民工和普通群众用背篓和小车,推出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仅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而且成功地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完成了民生救国的伟大实践。

民生立国: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和一盘散沙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建设的。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 ,绝大多数人缺衣少食。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亿元,国民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发展生产、改善民生,成为当务之急。毛泽东同志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面对千疮百孔、经济凋敝和帝国主义的封锁,中国共产党毫不退缩,在实施“重工业优先战略”的同时,重视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接管城市以后,如果“引起工人失业,工人生活降低”,就会造成人民不满意共产党,如果“不能使生产事业尽可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获得确实的成绩,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3]

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渐进式地通过初级社、高级社和人民公社的形式,将土地收归集体所有。在城市则做好物资调配,打击囤积居奇,稳定物价,进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国营经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在局势基本稳定以后,实施以“水肥土种密保工管”为主要内容的“八字宪法”,提高农业产量;大力进行社会建设,发展教育,扫除文盲,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由1949年的20%提高到1978年的94%[4];消灭苍蝇、蚊子、老鼠、臭虫“四害”,消灭血吸虫病、麻风病、天花、霍乱等各种传染病;创立“赤脚医生”制度,解决广大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大大提升农民健康水平。

从1949年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兴水利、除水害、促发展、惠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仅有大型水库6座、中型水库17座的基础上,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8.5万座,大大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长到1978年的6095亿斤,[5]以只占全球6%的水资源、10%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全球22%的人口的温饱,同时农业和农村承担起了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提供资本积累的主要角色。这一时期,中国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基本民生,人均预期寿命由1949年35岁提高到1978年的66岁,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民生立国的伟大成就。

民生富国: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率先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为了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中央连续出台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村的商品经济也得到了大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基本解决了农民吃饭的问题。在农村改革取得进展的同时,改革又逐步转向城市,价格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关系到民生的改革陆续推出,城市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升。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成为当时“三农”问题的真实写照。为了切实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的举措,2005年提出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在中国农村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

“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6]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民生摆在第一位,但并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而是着眼长远,高度重视基础设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基础设施大大加强,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信息畅通,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38580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以上,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2年的39874元,全体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3.9%下降到33.0%;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长到61222.62万吨,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城镇化率超过50%,居民预期寿命大幅提高。[7]

民生强国: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抓实在、抓持久、抓组织,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

202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脱贫攻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消除贫困的追求和梦想,提前10年完成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粮食产量连续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房住,人人有学上,人人有医疗;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了14亿全体中国人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最和谐稳定的地方,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尤其是2020年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威胁到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时,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拯救生命、保护人民健康安全,上至108岁的老人、下至出生仅30个小时的婴儿,穷尽一切手段,全力救治。

百年征程漫漫,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始终在为人民谋幸福,并且从来都不是只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而是动真情、出实招、下真功夫。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为了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救万民于水火;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广大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民生得到保障;改革开放,中国融入世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追求。中国共产党百年重视民生的红色基因,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人民生活改善的“四大奇迹”,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本文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唐任伍;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思想发展史”(项目编号:18ZDA0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5页。

[2]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3]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28页。

[4][5][7]《辉煌70年》编写组:《辉煌70年: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1949-201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年,第458页、第89页、统计资料篇。

[6]出自陈云《加强和改进经济计划工作》(1982年1月25日),见金冲及、陈群主编:《陈云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616页。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