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刘潜:新时代中国文艺的思考

2021-04-09 18:23:03

一、文艺革新的必要性

    一个时代的发展都是以思想革新为先导。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推行离不开文化艺术有力的宣导和倡明。文化艺术对冲破固有的思想观念和世俗陋习,对建立新的思想道德体系、生命价值体系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力量。政治、宗教、文化艺术是推动社会思想前进的三驾马车。其中宗教和文艺不但具有强大的推动力,而且对社会发展具有纠偏和制动的功能。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强劲的动力系统,但同时也应完备其制动系统。不然社会发展的巨大惯性会将其牵引至万劫不复的深渊。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往往更倾向于使人精神得以慰藉的普世宗教和使人心灵自由放松的文化艺术。在三者之间,文艺更具有普世价值和亲民性。故一个时代的变革无不以文艺革新为先导。通过提出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社会发展愿景和具体的改良、改造主张,从而实现对社会发展的指导和引领。

二、几大文艺变革与复兴案例的分析

从历史上看,通过发起新文化运动实现对社会的改良、改造而取得重大胜利的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秦在统一六国实现中国大一统的革命中,是以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改革为先导的文化变革。其中“书同文”的历史作用与价值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对中国统一的国家制度;承传有序的文化体系以及国人的生活都具有良性而深远的影响。再比如唐贞元时期,以韩愈为代表的复古思潮形成了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正是由文人发起的一场文艺运动,从意识领域内来挽救由“安史之乱”以来形成的社会衰败凋颓的局面。唐玄宗执政后期,至肃宗、代宗、德宗几代皇帝没有使朝纲振作起来,导致动乱连年、经济衰败、矛盾丛生、国是日非。思想文化界则弥漫着颓废、消极之风。由于唐代自立国以来就遵循南北各朝兼容佛、道两教的国策,造成儒释道三教并立又矛盾交错的局面。以韩愈为首的一些具有用世之志又信守儒家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决心挽救世风,以重振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道德的形式,来挽救社会危机,这是韩愈所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兴起的原因。韩愈提出道统论,其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的心性哲学;以维护大一统为目的的政治哲学;以弘扬自我、张扬个性,追求自由与独创为特征的艺术主张。学统、政统、文统三统合一,一以贯之。这个“一”就是“仁义之道”。韩愈所提倡的道统论与其领导的儒学复古运动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开启了儒学新时代。理学、史学、古文运动、宋诗的兴起与发展,都蒙受其影响。

以文艺运动来激活一个时代,而且对后世数百年产生深远而巨大影响的,不得不提到“欧洲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为世界文化史的新进程奠定了基础。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一阶段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革命。就文艺复兴在发展文化艺术方面具有的意义而言,只有古代希腊、罗马的繁荣时代可以与其相提并论。对于在文学、戏剧、美术中确立的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原则,文艺复兴亦具有重大意义。中世纪末期欧洲某些地区出现了城市国家,这些城市国家拥有发达的手工业和商业,文化和经济繁荣昌盛,势必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早期的资本主义关系就在这些城市里诞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出现了公开反对陈旧封建文化的称为文艺复兴的新文化。但为什么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在中国、印度和中亚发生呢?亚洲各民族的卓越文化,在它们的历史进展中没有“文艺复兴”时代,这些国家在中世纪晚期因封建关系的停滞性,大大推迟了这些国家在经济上、政治上、精神上的发展。从五世纪到十四世纪,印度、中亚、中国以及日本部分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在许多重要方面超过了欧洲各民族的文化。但是,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在若干世纪里转而由欧洲各民族的文化负担起发展科学和艺术的主导作用。文艺复兴时代文化的伟大成果,即使不是直接地,然而也是间接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先进的反封建文化的发展与胜利。现在我们对文艺复兴历史的重温、分析与研究,同样有深层的启迪和现实意义。中国正处于伟大的民族复兴进程中,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必要的,从自身和外在两种途径进行对比研究同样必不可少。

 

三、“文以化人”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要在物质上取得成就是相对容易的,但要在文化、思想和精神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人类的终极目的不单单以追求物质为满足,更多的是以精神文明和文化创造为至高追求。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只有以精神文明为指引,才能推动和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而物质文明的发展当以精神文明发展为统领和最终目的。

四、中国“文以化人”的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的规范化,从来不是说教的,而是充满慈爱和对人性的尊重。所以我们是诗的国度、是礼仪之邦、是艺术的王国。文以化人是要求个体的自我觉醒与自化,以由内在的修身而达治平天下的循序渐进。所以内敛、含蓄、中和是我们文化的内在气质,慢、宽、静、融、和、淡、雅是文化之外美。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圣先贤把诗的境界作为人的至高人生境界。在人类所有创造性活动中,诗歌历来享有至高无上的尊荣,是王冠上璀璨的明珠。诗歌是引领人摆脱世俗进入神境的阶梯,是沟通天地自然的媒介。孔子编订《诗经》,是从精神方面为国人确立的一个精神标杆。故继之者有屈子、陶潜、有李白、杜甫,有王维、苏轼、黄庭坚等等,后之继者不可胜数。正是有源头之活水,所以诗歌之清流源远流长。正是有诗的浸润,中国人骨子里饱含着诗的激情与洒脱,也正是因为诗歌的引领,中国人是精神世界的王者。一切现实对人的挤压、磨难;一切对人生、自然的思考都能化成诗意、诗境。诗是中国人确立的第一个人文高度。

五、文化艺术的现实功用

中国是一个热爱艺术并善于创造艺术的国度。我们不但有诗词歌赋,亦有琴棋书画;不但有京剧昆曲等阳春白雪的高雅,亦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剧种,异彩纷呈;不但有巍峨雄伟的皇家宫殿,亦有精巧雅致的私家园林,中国的艺术无处不在。在数千年的精致农耕文明的发展中,我们祖先用勤劳和智慧编织着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家园。我们的人民涵泳其中,是自乐的、是自适的、是自足的。

深究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总会发现其有发端的根源,也应有一种支撑其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因。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是什么赋予了中华文化的延续性、稳定性和蓬勃的生命力?我认为是“汉字”,以及由汉字衍化生成的“书法艺术”。汉字是中华文化宏伟大厦的基石,是文化庞大机体的DNA,是最具生命力、生发力的独特文化符号。

中国的先祖从自然中发明了“文字”,这种文字从一发端就带有极强自然生化性和艺术性,是地球文明中最具创造性和智慧性的人类文明成果。中华文明为什么光耀千古,中华文化为什么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为什么生生不息?都是基于有汉字这一“文化内核”。正因为汉字的艺术性内涵与创造的自然性合理,便具备了化成人文的本质要求。故汉字系统具有衍化、派生、嫁接等无限变化可能。从汉字本身的书写出发就产生了伟大的“书法艺术”;从汉字与语言的结合上,就产生了独具东方韵味的诗文歌赋等文学体系;汉字的地方音韵变化便产生了地方方言与多样的戏剧唱腔。更深一层的汉字演变与渗化,汉字艺术与其它门类艺术的交融、裂变形成一股强劲的文化力量,这股力量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着人的情操;在经世致用中净化着人的心灵;在长期的浸润中培养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标准。中华文化最核心的符号系统——“汉字”,具有文化的核心地位与核心价值,新时代下这种核心价值应得到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的发掘与传播。

 

六、书法艺术的人文价值

以汉字为书写对象的中国书法,是在“文字”基础上派生出的艺术形式。只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才具备产生这一伟大艺术的条件。中国有易经,有阴阳五行理论,正是在这种思想和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先祖发明了文字以及文字的书写方式。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毛笔的发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毛笔的创造在文化史上其意义的重大是无与伦比的。毛笔其构造如此简单,其用材也是极其普通,但这支毛笔中国人一用就是几千年,而且基本形质都没有大的变化。中国人正是用这支笔书写着历史;描绘着未来与希望;也正是用这支如椽之笔抒发着中国人的生命赞歌。

因为毛笔符合大道至简的原则,这种刚柔并济、变化万端的特性,在加之宣纸的润化,水墨之交融,中国书画艺术便有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书法有“篆”之肃穆与典雅;有“隶”之简便与婀娜;有“楷”之端庄与正大;有“行”之优雅与舒展;更有“草”之奔放与豪迈。中国书法铭记着历史,书写着壮美,中国书法砥砺着人生;规整着人格;宣扬着美德。中国书法收万象于笔底,状态万物于毫端。中国书法是静中之动;是内秀之外发;是生命优美的旋律。中国书法可徐、可疾、可整肃,可烂漫、可灵秀、可雄浑。中国书法如人、如仙、如神。更主要的是中国书法是民族文化之基石;是润泽心灵的活水清流;是滋养精神的至善法宝。中华民族有“书法”瑰宝,何其幸哉!

七、中国“文以化人”的溯源

中国人的生活是“文化”的生活。“文”这个字在造字之时,就表明古人对“纹理之美”、“文与质的关系”已有深刻的认知。所以在上古之时就提出“文以化人”的文化主张。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有“贲卦”,贲卦象征文饰,其卦辞曰:"亨,小利有攸往。意思是事物加一些必要的文饰,可以亨通。特别是柔小的东西加以文饰、才更显其美。彖辞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意思是贲卦代表了亨通,因为用柔美来纹饰刚强,所以会亨通。彖传又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的本质是艺术性的,在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以达到教化天下的目的。中国人对“文”美的崇尚开端于原始社会。在出土的原始陶器上,古人用黑色或褐色线条画上图案,然后烧制成型。那种文与质的对比是人类早期审美的自觉。这些古朴的造型,精致的线条和简单的纹饰是原始美的一种体现,是先民审美的开端。中国的艺术是在与自然相摩荡的过程中产生的。从其发端与发展来看都具有一种质朴的特征。也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哲思!到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成熟,青铜的装饰达到了美轮美奂的艺术高度。然而古人在追求纹饰美的同时,更意识到比美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存在。比如商周青铜器上出现最多的饕餮纹,巨眼、大嘴的怪兽饕餮,是一种贪婪的象征。所以古人用此纹来作警示与规劝。出现比较多的还有夔龙纹、凤文、云纹、波浪纹、几何纹等。从这些纹饰来看,古人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美,更多的是以纹饰美来传达一种庄严和威慑。通过器物的形、质、纹形成一种肃穆、庄严的美,这种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威慑力,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警戒和规范作用。所以中古时代中国先民对艺术美的崇尚中包含有更多的劝善惩恶等道德规范。

八、中国绘画的文化地位与价值

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中国绘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西方油画共同组成世界两大绘画体系。亦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与西方油画形成鼎足之势。因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完备的技法体系和深厚的文化思想内核,中国绘画是唯一能与西方油画媲美的画种。在表现宗教、重大历史题材与人物塑造方面,中国画与油画相比较,略显逼仄,这是中国画以后可以加大研究与探索的领域。中国绘画与书法共同构建了中国的视觉艺术体系。

中国画的意境是诗意的,沉静、含蓄而内美;也是壮阔的、雄浑、华丽而不艳俗。中国画以线造形,线的绘画语言具有抽象性和高度凝炼性。所以从一开端就具备写意的特性。写意是对现实物象高度洗练的提取,而不是通过直接描摹现实世界物象。中国画用的线条是一种书法用笔形成的抒情的、优美的,变幻莫测的绘画语言。所以中国画与书法具有内在的不可分性。中国书法、绘画都是用毛笔完成,因为笔头是软质的圆锥体,软则奇怪生焉。变化是毛笔的特性,世界万象,特别是心中之意象变幻万千,虚无缥缈,唯有中国之笔墨才足以捕捉之、形状之。要画好中国画必须过好书法关。

九、欧洲文艺复兴与同时代中国明代的文化艺术比较

中国之绘画有详尽的历史记载,此文不赘述。读者可参读黄宾虹先生著作《古画微》。此处就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我国的绘画与西方绘画在发展路径和成果上作一比较分析。

 

文艺复兴时代,美术在文化中起了迥乎寻常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时代的风貌。其中特别是在绘画上涌现了一大批绘画巨匠,产生了大量重要的美术作品。文艺复兴分早期、盛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其中历时仅约三十年的盛期文艺复兴的绘画最引人注目。在如此短促的历史时期里在一个地区有如此众多的才华卓著的艺术家同时进行工作,在全部的美术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伟大的盛况,真可谓“人文荟萃”,应当提到这样一些艺术家,例如在佛罗伦萨和罗马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拉菲尔与米开朗基罗,在威尼斯的乔凡尼.贝利尼,乔尔乔内与提香。

文艺复兴从酝酿期至晚期,时间跨度有三四百年之久。一切社会变革因素;科学技术的积累与进步;人文思想与现实矛盾之间的冲突;宗教、文化、政治等等综合因素经过酝酿、发酵与激变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其内在动因的庞杂性与外在因素的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类文化、艺术、思想、精神的影响是深远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场文艺革命能与之相提并论。中国虽然离文艺复兴运动中心距离较远,再加之文化传统的差异性,表层上好像受其影响不大,但深入历史、文化及思想深层去研究,我们会发现其影响亦是深刻的。这种影响催生的显著效应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呈现。

欧洲文艺复兴s时期对应中国的年代为明代(1368-1644年)。

明代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朝代,和历代中央集权的朝代一样,政治的一切目的是为维护和加强家天下的局面。所以在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方面保持了相对稳定性。在这一时期欧洲因资产阶级的萌芽,形成了如火如荼的反封建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而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虽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在规模和力量上都显得如此弱小。所以不存在产生深刻社会变革的土壤。但在相对平静的社会状态下,明代在文化、科技、艺术等等方面也取得迥乎寻常的成就。

不光是在明代史上,就是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徐渭也是最杰出的大师。是继苏轼之后一个真正的全才艺术大家,其开创的大写意花鸟画法,至今为止仍然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其后的郑板桥、吴昌硕、齐白石等巨匠无不视之为师,心悦诚服之至。

十、吹响中国文艺复兴的号角

大唐盛世后,宋代的文化艺术达到了又一个历史高峰,其后的中国在元代和清代历经了蒙古族和满族两个少数民族执掌政权的局面。这种历史必然导致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脉的衰败。这种衰败自元代发端,直至清王朝的灭亡而结束。这种衰败是全面的,也是深层的。最终导致外来势力的大举入侵与践踏,中华民族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与黑暗。新中国的建立有力地阻止了这种衰败的势头,而且以中国共产党为最先进代表的中国人民真正意义上找到了中国的出路。在党的带领下中国正以大国的姿态与步伐迈上新的征程,这个新征程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符合中国历史客观发展大势的,这个“时期”的选择也契合了中国发展现状和国民强国心理需求的。

中国文艺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实现的有力支撑与保障。应充分发挥文艺的先锋作用与力量,扫除复兴路上的种种阻碍,也应借助文艺的力量去探索和发现新时代下最具价值的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精神的确立、价值观念的稳固,从而坚定国人信念,强大其魄力,凝聚其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而奋斗。

(文/刘潜)

艺术家简历:

刘潜,字易之,号大谦。湖南人士。旅京二十余载。资深书画传习人;儒、释、道文化自觉践行者;公益中国书画家;传统文化积极推广者和传承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型书法家张荣庆先生弟子。曾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专修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且荣受牛津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近年创作的《静生慧》系列人物画《虚云老和尚》、《南怀瑾先生》、《星云大师》等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创作的百米小楷《楞严经》是最具庄严的佛经书法艺术品。与各界人士结缘的《心经》书法达上千幅之多,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刘潜先生书法善小楷、行书、草书等诸体,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书法呈现一种清逸俊秀的文人气质。受到社会各界的推崇与喜爱!

在绘画方面以山水为主攻方向,曾于宋元诸家用力尤勤,十年一室,覃思精研。亦善花鸟画和人物画,是不为多见的诗书画三栖综合性艺术家。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