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刘套农民,丹青无声写春秋

来源:民生周刊2021-03-29 17:28:36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写字画画;农忙备耕务农,农闲泼墨挥毫,这是安徽萧县刘套镇很多村民的生活常态。

阳春三月,桃花争艳,又到刘套镇一年一度的桃花笔会时。一大批外来书画家与本镇村民雅集于此,赏花观景,泼墨成画,下笔成书,让这座黄河故道边上的小镇一时文景粲然。

因书画兴盛,2019年,刘套镇被文旅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还是齐白石弟子、国画大师萧龙士的家乡,出过刘惠民、郑正等著名书画家。

“我是种地出身,年轻时做过屠夫。”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78岁的王孝连十分谦逊。

自幼酷爱书画艺术,王孝连如今是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当地知名画家,作品多次获书画大赛奖项,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还曾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

镇上像王孝连这样的能书善画者不下千人。

“家中无字画,不算刘套人”

擅长写意花鸟,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王淑玲,如今已是刘套当地有名的女画家。花鸟虫鱼、瓜果蔬菜,在她笔下,均洋溢着乡村独特的风土人情。

结婚时,王淑玲不要彩礼、电器,唯独要求家里必须摆着画案,有一套文房四宝。多年来,她的这个要求,在当地传为佳话。

婚后,在王淑玲的带动和影响下,丈夫也开始习画,婆婆负责裱画,全家生活书情画意,和谐美满。

对于刘套镇而言,书画之盛,盛在民风。“不管是种地的、养猪的,还是理发的、卖豆腐的,往往拿起笔就能写会画。”王淑玲告诉记者。

王淑玲的小孙女,刚过两岁,踩着凳子才能够得着画案,看着大人们搞创作,也喊着要写写画画,小手紧握毛笔,神情专注,已经画得有模有样。

这让王淑玲想起自己年幼时学画的样子。

据她介绍,这里的书画名家众多,习字作画氛围浓厚,很多村民最初走上书画艺术道路都是浓厚氛围“熏”出来的。没有人家会刻意培养孩子,更不会给他们报培训班、兴趣班。

“家中无字画,不算刘套人。”这在当地几乎成了共识。采访中,多位村民向记者提及当地浓厚的书画氛围:

“和拎酒拎肉不同,刘套镇的村民们探亲访友时兴送幅书画。”

“新人结婚,彩礼给多少钱可以商量,但必须有几幅书画作品,要挂在婚房里。”

“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下至几岁的儿童,闲暇时都能画上几笔。”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黄河故道淤积形成肥沃的沙土地,适宜种植水果,刘套镇当地尤以盛产桃子而闻名。

除书画之乡美誉,刘套镇还是名副其实的“桃乡”。

每年3月,一大批书画家相约聚集于此,赏桃花,观村景,作诗、写字、绘画,当地称之为“桃花笔会”。桃花笔会,为丹青爱好者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借鉴的平台。

3月15日,记者到访之时,刘套镇正在筹备今年的桃花笔会。

据刘套镇党委副书记李磊介绍,桃园书画笔会是国画大师萧龙士于20世纪40年代在家乡创办的,后改为桃花笔会。近年来,笔会每年举办一次,今年举办的是第30届。

▲刘套镇综合文化站,78岁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刘世德正在创作。图/郑智维

全国第一家农民画院

在前辈的指导下,农民理发匠段自然画出的群虾,姿态各异,活灵活现。送到广州参加展览时,日本观众误认为是齐白石的作品。

四处拜师学艺,历经数十年的苦练,有着深厚绘画功底的王孝连尤以画鹰见长,声名鹊起。

在当地政府提供的一份资料上,记者看到,目前刘套镇已聚集800多名书画会员,其中,中国书协、中国美协会员10人,安徽省书协、美协会员50余名。

“除了书画家的身份,他们还都是农民,以前有的种地、有的杀猪、有的是泥瓦匠。”刘套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陆中华说。

即便不会书法绘画,刘套镇的村民也大都对书画艺术知晓一二,并不陌生。

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镇里通过组织农民书画艺术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单位的“四进”活动,让人们得以零距离领略书画艺术之美。

一座普通的小镇,多年来书画名家辈出,绵延不断。

对于这一现象,78岁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刘世德告诉记者,当地很多村民走上书画之路,和村里成立农民书画院有关。

1987年,离休回到老家的著名画家郑正在这里创办全国第一家乡村画院—刘套农民书画院。30多年来,这家乡土书画院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

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张长永就是书画院最早一批学员。幼年时,张长永即师从郑正学习大写意花鸟,深得先生教诲。数十年来,张长永临池不辍,精心习书学画。

时代延续,笔墨传承。

在萧县书法家协会主席董正夫看来,刘套镇书画艺术的兴盛,和历史文化传承有很大关系。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早在明清时期,萧县的书画大师们就确立了“龙城画派”的地位。现当代,更是涌现出王子云、刘开渠、王清芳、朱德群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

截至目前,全县23个乡镇全部建立了书画院、书画协会,各类书画研究组织近百家,刘套镇是其典型代表。

“传承至今,萧县民间习书作画蔚然成风,而刘套镇恰是整个萧县书画兴盛的缩影。”董正夫说。

乡土文化传承者

吃完早饭,三三两两的画家来到刘套镇综合文化站的画室。

铺纸,舔墨,挥毫,画室寂静,凝神细听,偶尔听到舔墨的声音。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已跃然纸上。画者认真,观者亦入迷。

以书画会友,切磋技艺,早已成为刘套镇农民群众生活的日常。

田野里的玉米、丝瓜、辣椒,家里饲养的鸡、鸭、牛、羊,庭院里栽种的葡萄,池塘的荷花……乡村景致物件,无不可入画。

除梅、兰、竹、菊、诗词歌赋等传统题材,刘套人笔下更多的是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行走在刘套镇的大街上,各类书画装裱门脸随处可见,谈书论画声时有耳闻。

近年来,通过深挖书画艺术文化资源,刘套镇开展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

“书画塑造着乡风和气质。”陆中华说,“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非常充实,读书看报的多了,尊老爱幼的多了,讲文明懂礼貌的多了,各种不良风气少了。”

不仅塑造着乡村的气质,书画也改变了村民们的命运。

凭借深厚的书画功底,一批又一批农民书画家从这里走向全国。目前,刘套籍画家遍布全国,走出马新梅、耿宏亮、柳毅成、王开刚、黄宝等一大批书画艺坛杰出人物。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是刘套镇村民的真实写照。类似桃花笔会,刘套镇的各类书法展、画展、笔会常不定期举行。“书画兴盛,得益于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刘世德说。

近年来,为了让乡村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萧县积极引导和鼓励书画、文艺等各类文化组织向乡村延伸。

在此背景下,刘套镇提出,打造特色文化名镇,开展民间艺术活动,让农民真正成为乡土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