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浙江省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刘锐:快递包装减量回收迫在眉睫

来源:民生周刊2021-03-29 16:47:13

“按照每个包装0.2公斤保守估算,830亿个包装盒将产生1660多万吨垃圾,其中纸类包装约占91%,无疑需要消耗大量木材资源。”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浙江省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刘锐说。

近年来,电商、快递行业发展迅猛。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9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经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据国家邮政局测算,我国2020年快递业务量为830亿件,并仍将持续上涨。

与此同时,由包装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由于快递包装多为一次性使用,而后作为废品回收或垃圾处理,大量快递包装被直接送到垃圾处理厂,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即便是作为废纸回收再利用,废纸板再生过程中也会消耗大量能源、药剂和水资源并排放大量污染物。”在刘锐看来,减少污染,节约资源,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和回收利用迫在眉睫。

▲浙江省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刘锐

日益增长的快递包装

包装邮件快件应当坚持实用、安全、环保原则,节约使用资源,避免过度包装,防止污染环境。

然而,出于成本或外观追求等原因,商家在选用包装产品时并未优先考虑环保问题,存在对产品进行过度包装的现象。如今,过度包装已是造成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在寄递环节,电商和快递公司为防止破损,普遍又进行二次包装,有时还放入大量填充物。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包装的使用量。

除了过度包装,循环使用包装占比低。

由于生产包装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材料,或者由于包装设计不合理,导致运输过程中或拆开包装后包装易破损等原因,包装的回收再利用率不高。据统计,我国电商产品包装总体回收率不到2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我国快递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然而,我国包装回收场所不足、回收机制尚未健全。

“由于商家、电商和快递公司未被赋予足够的环保责任,在进行商业行为时很少考虑后续处置问题。”刘锐说。

对于拓宽可循环快递包装回收方式和渠道、设立包装投放点和回收设施、建立衔接上下游回收机制的意愿不大,使得包装在循环利用的回收环节缺少配套场所、设施和管理机制。

约束和激励

在刘锐看来,造成过度包装、循环使用较少、回收机制等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缺少快递包装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自1999年起,我国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包装法》,对包装资源回收和包装废弃物处理作了简要规定。

2020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完善快递包装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强化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加强电商和快递规范管理、推进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范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和处置”的目标和举措。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包装法》没有针对企业快递包装材料的类型、包装的形式、可循环包装的回收进行强制性要求,也没有相应的国家强制性标准进行规范,政府对快递包装的监管缺少抓手,导致企业对使用绿色包装、减少过度包装、循环利用包装的积极性不高。”刘锐分析说。

刘锐认为,除了确立完善快递包装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外,还应对快递包装回收利用进行鼓励。

一方面,快递包装回收价格过低,缺少对回收的激励政策,无法鼓励企业、群众和清洁人员主动配合回收利用。

另一方面,缺少政策鼓励可循环绿色包装的研发和应用,商家逐利,选择的包装材料以低成本、高效率为主,不考虑环保问题。

奖罚并重

加强对快递、电商企业管理,尽快解决过度包装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快递业垃圾的产生。

刘锐认为,实现快递包装减量、回收利用,离不开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完善。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包装法》,她建议进一步完善条款,升级快递包装标准,使快递包装从生产、使用、回收到处置各个环节规范化、标准化。

实现快递包装减量、回收、利用,对于政府而言,要奖罚并重。一方面,要加强监管,确保法规政策落实;另一方面,应出台鼓励性政策,提高企业主体对快递包装回收的积极性。

在加强监管方面,刘锐建议,政府要建立起对商家和快递公司包装使用情况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并配套设计建立包装的回收和再利用流程,加大回收设施的建设力度。

与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可使商家意识到快递包装循环利用的重要性,进而减少过度包装等行为。

“如果能配套适当奖励机制,鼓励群众配合快递包装回收工作,更有利于提高商家和快递公司对快递包装回收的积极性。”刘锐说。

目前来看,因快递包装导致污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替代方案、替代产品。刘锐认为,减少快递业垃圾的产生,还需要提升绿色化包装使用水平和循环利用率。

“应加大对新包装材料的研发、推广应用。”谈及可能的做法,她说,推广绿色包装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对包装材料、产品结构等方面技术进行创新,对新包装的可循环性进行认证,建立针对绿色包装回收利用的流程化管理。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