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2021两会报道丨高质量发展带来幸福民生

来源:民生周刊2021-03-02 13:38:16

随着2021年新年钟声敲响,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顺利收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进取,民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品质有了极大改善,民生福祉水平上了新台阶,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民生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

辉煌成就

民生基础更加坚实。“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超过17%,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

5年财政收入总量达到88.6万亿元,5年财政支出总量达到109.8万亿元,其中2020年全年全国财政收入约为18万亿元,财政支出约为24.7万亿元。

进出口总值为146.37万亿元,增长17.2%,进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由2015年的11.9%提高到2020年的12.8%,进口提升至11.5%、出口提升至14.2%,均创历史新高。

5年间中国城乡发展协调性更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比2015年提高4.5个百分点;粮食年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中国人民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高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收入消费大幅提高。“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000万人,劳动参与率和就业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进入中高收入水平,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

宏观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维持在3%左右,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换代;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左右,真正进入吃讲健康、穿讲漂亮、用讲时髦的新阶段。

居住出行更加便捷。“十三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接近40平方米,达到发达国家住房水平,“房住不炒”“住讲宽敞”的观念深入人心。

截至2020年底,四纵四横的高铁网建成,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4.63万公里,其中高铁3.79万公里,占全球高铁里程2/3以上;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飞机、水运等各种出行方式方便快捷。

以北京为中心的8小时经济圈、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逐步形成;5G商用稳步推进,上网人数已经超过10亿,手机用户接近13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与人的交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瞬息可至。

文化教育更加繁荣。“十三五”期间,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星罗棋布,并且免费向社会开放。

传统媒体和视听新媒体发展迅速,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传输手段,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消费;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8%,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已经形成。

安全健康更有保障。“十三五”期间,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大大缓解了看病养老等基本民生的紧张程度。

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现行标准下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饮水安全也得到保障,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

“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稳”“六保”扎实推行。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成为全球最早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家,有力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污染防治效果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四点经验

民生为治国之本、执政之基。“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重视民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形成了四点经验。

一是发展民生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十三五”时期,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但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改革也不是为改革而改革。发展和改革的目标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增进人民的福祉。

“十三五”时期出台的每一项改革举措,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从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努力兼顾好各方面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发展民生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民生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十三五”时期,发展民生“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始终根据中国的国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积极性,焕发出各类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

我国既没有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福利模式,开空头支票,把人的胃口吊得很高,搞超前民生;更没有经济发展了忽视民生改善,搞滞后民生;而是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在发展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老百姓有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民生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幸福感大幅提高。

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告诫人民,牢记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继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文化,鼓励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三是民生发展积极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十三五”时期,党和政府抓住民生发展的短板与薄弱环节,精准扶贫,脱贫攻坚,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等民生领域中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回应百姓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的民生难题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多做雪中送炭,少做锦上添花,大力提升民生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民生需求。

四是做好民生发展的顶层设计,循序渐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方向不对,路径失范,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性,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十三五”时期,民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总体思路。政府的重心是保住基本,不大包大揽,做好“六稳”“六保”。

出台具体实施的措施采取先行先试、先易后难、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方法,立足于把解决老百姓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与攻克共性难题有机结合起来,在对试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成功经验和做法再行推广。推出的每件民生实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这种由点而面、先易后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民生改善推进方式,既控制了风险,又通过有效的推广机制使成功经验能够迅速普及。

正是因为采取了正确的路径,处理好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使得“十三五”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本文选自贵州省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十四五”时期贵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唐任伍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贵州省2020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孟娜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