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散落在钱塘江诗路上的遗珠

---------女儿埠文化与方太古诗词考研初探

来源:民生网2021-01-11 16:44:15

“新妇山头云半敛,女儿滩上月初明。”唐代宰相诗人权德舆在《自桐庐如兰溪有寄》留下传世名句,途径金山拱秀、瀫水清流景致美丽的女儿滩,如此描述山水明澈、风情别样的浪漫女儿埠。

远眺女儿滩全貌

2018年1月25日,“积极打造钱塘江唐诗之路”由浙江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是浙江实践文化振兴的战略举措。2019年12月18日,《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以下称“规划”) 印发实施并正式发布,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打造钱塘江诗路在内的“四条诗路”,串联浙江文化精华,串联浙江诗画山水,打造美美与共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推动浙江全域发展。按照《规划》以串珠成链的思路,提出以“诗”串联各地典型区域文化,既表现诗路的审美意象,又体现浙学的智性意蕴。在诗路文化带空间形态方面,提出以主要水系、古道和现代交通为纽带,打造“一文含四带,十地耀百珠”的诗路文化空间形态。

2020年5月1日早晨,随着一艘由建德七里扬帆码头出发的游船鸣笛前往兰溪市,代表着“游钱塘诗路寻富春山居”建德兰溪水上游正式起航。建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朱春根宣布水上游通航,副市长何瑞洪和兰溪市副市长章丽清出席通航仪式。两地单程乘船游览时间约3个小时,建德游客乘船逆流而上,目之所及的是江南秘境、三江两岸建德绿道、梅城古镇、将军岩、女儿滩等名胜古迹,作为浙江四条诗路中里程最长的钱塘江诗路,以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以及南源兰江为主体的浙西山水,风光独绝,如诗如画,是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水上画廊,历来被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在唐代,秀丽的浙西山水成为唐朝诗人“壮游吴越”的必经之地,他们或行或吟于江上,或寻踪于奇峰秀谷之间,留下了数百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而他们吟咏的诗句,徜徉的足迹,踩出了一条闪光的浙西旅游之路。

女儿滩所属兰溪市女埠街道,座落于钱塘江诗路精华南源干流兰江之上。兰溪自古为浙中水运交通枢纽,女埠则为兰江水运咽喉,这是一个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千年古商埠。女埠,唤名“女儿浦”“女儿埠”,具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女埠镇志》上写道:据传三国吴宝鼎年间(266~269年),东阳郡新守丁潭(会稽山阴人),乘舟经过此地时,见江边有一群浣纱的少女,遂名之为“女儿浦”。至清代相传乾隆帝在此地下船时,浣纱女用捣衣板为其接上岸,乾隆帝赐名“女儿埠”。她自元代开埠,盛于明清,是历史上金衢兰通往严、杭二州的主要商道,为兰溪三大官道之一。在清代,这里有“河西都会”之称,《光绪兰溪县志》有“为四达之逵,当水陆之会,商旅所集,百货所聚”的记载,可见当时地位非同一般。南宋至建国初期的六七百年间,女埠一直有着“乘传之骑,漕输之楫,蹄相劘而舳相衔”的水运繁华景象,商埠驿道文人墨客、官贵商贾咸集,南宋山水诗词家杨万里一首《兰溪女儿浦晓寒》,窥视其时女埠承载古韵繁华,贸易生活委实自在逍遥。   

“浪漫女儿埠,理学商邦地”,女埠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第五批非遗旅游景区、浙江省3A级景区街道,域内拥有渡渎等三个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余庆堂”,更有双塔沧桑屹立,进士木牌坊、孝子石牌坊精美绝伦,工艺精湛的石木砖雕刻属江南独特的艺术门类。这里人文荟萃、川甲灵秀,是唐代宰相舒元舆,明代御史邵玘,明代著名教育家章懋,明代诗人方太古,当代科学家王伏雄、潘复生的故里,也是南宋大理寺少卿周三畏隐居之地。这里非遗文化传承大放异彩,拥有草昆、粮食砌、下潘索面、泥塑、毕矮传说等各级非遗27项。这里还是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基地,五龙庙诞生的中共浙西特委是大革命后中共浙江省委建立的第一个特委组织,是金华地区最早建立的全区性党领导机关,领导了浙西地区22个县党的工作。这里同时是古玩爱好者的乐园,建成浙中地区首个镇街古玩市场——文懿馆。女埠风光旖旎,女儿滩和焦石等沿江美景及与黄店镇接壤的白露山风景名胜区名闻遐迩,历代文人墨客黄庭坚、杨万里、王恽、徐渭、朱自清、钟敬文等均与女埠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北宋大书法家、文学家、诗人黄庭坚在这里留下了“新妇山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的诗句。

令人称道的是,由上街和下街组成的女埠老街全长1460米,是兰溪现有古街中保存风貌最好、体量最大的老街。在古镇开发盛行的当下,女埠古街是钱塘江流域仅存不多的原始老街之一。老街延承上千年的商埠文明,在明代曾设巡检司,盐公堂,盐公所等管理机构,《待渡亭记》这样记载女埠明代的繁荣:“平渡(女埠)一镇,商旅所集,百货所聚,盐业最多,关津在焉。四方舆马经行,负担之往来,日以数千,居民数百家,咸以货殖为业。”

到了明朝中后期,女埠更是才人辈出,其中上街“鉴湖方氏”家族更为耀眼。“鉴湖方氏”为唐代著名诗人方干的嫡传后裔。方干(809—888),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遂安(今属淳安)人,是唐朝了不起的诗人。方干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其中有七首诗被收入《唐诗一万首》。唐宣宗大中年间(公元847-860年),方干流寓会稽鑑湖(今绍兴)。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北宋后期,方干后裔方文遂为避方腊之祸迁居婺州武义县西乡,后其子方大雅见女埠物阜民丰,乡风淳朴,又迁居兰溪州女儿埠定居,是为女埠“鉴湖方氏”始祖。        在女埠“鉴湖方氏”门中,诗书传家,才人迭出。方氏迁居女埠之后,又十数传至方太古父亲方赐(号雪轩,生卒待考,史料称其“雅尚学,能赋诗”)。诗书文韵勃发,终现一门五代六诗之繁盛奇象,尤以方太古成就最为突出。

方太古,字元素,又字质夫,号“寒溪”,明处士。生于成化七年(1471)辛卯四月廿一日,卒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十月十九日,享年77岁。其自幼聪慧,异于常人,十二岁即以一首《咏鹤》诗:“平生心性癖,不与众禽同。影冷松梢月,声清竹底风”而令世人称奇。十三岁读《诗经》,十五岁拜当地大儒章枫山受《易经》,十八岁赴闽从林瀚治《春秋》,博通诗、易、春秋。弱冠补博士弟子员,不就而去,二十岁入粤拜理学南宗陈献章精研理学。后则不应征召,始壮周游四方,友天下士。      据史料记载,其东出吴会,南尽番禺,遵闽海、陟三山、泛彭蠡,而下觐古都,涉震泽、毗陵,复归吴会寓居。于此他开馆授徒,捉蒲立谈,挥麈漉墨,一时名士无不退舍,独与名士杨循吉、徐祯卿、都穆、沈周、文征明等治学谈经,吟诗唱和,相交甚洽。又入八闽大地,与名士林埜、林泉山、林见素三林友善。入粤拜圣道南宗陈献章为师,陈献章与之漏夜长谈,相见恨晚,情浓出陈解衣衣之。嘉靖元年(1522)返回故乡兰溪,归隐解石山(今兰溪马涧镇穆澄源村)修道述著,写下了无数理学专著和诸多佳文诗篇。其文章诡崛俶傥,诗词泣鬼惊神,名噪江南林樾。有《交游记略》、《易经发明》、《理学提纲》、《寒溪子集》十六集及《章文懿公年谱叙》、《禹碑辩》等传世。晚年因门人之力请,返溪上旧宅终老。       他隐居解石山时曾应老友黄时高的邀请,在黄店佑塘山云山书楼居住了一段时间,书楼藏书数千卷,浏览其中读书吟诗,作《移居云山柬渔石、朴庵两尚书》诗,是寄给唐龙与章拯的,有“末世寥寥谁弟兄”之句。

在先生章枫山的推荐、介绍下,方太古到林瀚、陈献章处学习。林、陈二先生都非常器重,为其延誉,如林瀚送别诗有句云“诗草百篇涵月露,文光千丈贯虹霓”,使他声名鹊起。

王阳明是一代心学宗师, 被国人称之为中国历史上三个半圣人之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明·王阳明《传习录》知行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大致分为“知易行难”、“知行合一”与“知难行易”三大类。“知易行难”说,最早见于《尚书》及《左传》,被看成是永远不变的教条。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主张知行并进的“知行合一”说。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并非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知与行合而为一,其实质是把知与行在主观内心里合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研读王阳明的《传习录》。      

据史载,正德二年(1507年),被贬贵州龙场任驿臣,处于人生低谷的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曾特意来兰溪拜会章懋,王阳明尊称章懋为“枫山师”。且王阳明与章懋的得意门生唐龙、方太古等相交甚笃。当时方太古把先生的易经学得炉火纯青,他善作诤友与王阳明切磋思想碰撞。正德十六年(1521年)夏,王阳明第二次来兰溪拜访章懋,再度进行思想交流,由方太古招待。(王世贞撰〈方太古墓志铭〉)

方太古一生清贫,生活困顿,虽一介布衣,但学识渊博,深通《易经》、《春秋》、理学,集诗、经、史、理诸学于一身。太古秉性气节刚正高尚、耿直守诚,为人安恬谦让。当世徐绅、汪道昆、王世贞、王阳明、林瀚、陈献章诸名士贤达对其都青睐有加,尽多颂扬溢美之词。监察御史徐绅为他专门题写“冥鸿游凤”赠匾,为《郡志·传》将其列文学侧而大鸣不平,说如此“岂足以尽先生也哉?”。明朝南京刑部尚书、文坛执牛耳者王世贞誉先生故居为“高士宅里”,评价其“思以身康济天下不见庸,其遗书若方药可足按矣”。兵部左侍郎汪道昆将方太古之诗文比之杜甫、司马相如,说其犹如“杜陵之比稷契,相如之赋,大人皆是物也!”同时盛赞其孙子方尧治“世称诗庶,足为王父尸矣。”在方太古逝去多年,有明代江南四才子之称的文征明在看见先生的画像时感叹万分,大声赞曰:“噫嘻,质夫我知其人,下求一世而不足,上师千载而有余。” 徐绅、汪道昆、王世贞三位高官学者还相继为其撰写了《行状》、《传记》和《墓志铭》。方太古终其一生,一介布衣却极尽殊荣。

第三代是方太古的大儿子方选和侄子方侨两位。方选,字万中,号青崖,生卒待考,明处士,著有《青崖集》。侄子方侨(1506—1554),字天寓,始号少溪,更号两州,明处士,著有《两州集》。      第四代为方太古嫡孙方尧治。方尧治(1549—1612)系方选之子,字六如,号翁恬,明处士,著有《天绅集》。      第五代为方太古曾孙方登辰。方登辰(1589—1667)系方尧治之子, 字元甫,号耳涯,著有《乐余居集》。

六位诗人皆是诗名盛于当世,并且著作等身,据现有史料载,除方赐外多有专集遗世。尤其是方尧治,世称诗庶,深得文坛执牛耳者王世贞、兵部左侍郎汪道昆和大儒胡应麟的高度器重。方太古一家出现的五代六诗人,这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或许都是独有的奇观。胡应麟曾惊叹赞誉:“第才具不多耳!”   

在清朝嘉庆九年(1804)甲子九月,方氏族裔孙奎点等人曾筹集编印以方太古号为名的《寒溪四公文集》,诸多史料已经准备就绪,却不料夜里突发洪水,所整理的”书稿具因漂没,剩稿无存,不得已仅从各志书所载,并诸文士读本所讽诵者诗中觅得数篇辑以镌谱,刻印成现今的《寒溪四先生余集》一本传世,其书稿仅十一于千百而已。       2017年,方太古第十四代裔孙方慰林(即方协庭)会同宗亲们一道续修家谱,发现了这本《余集》,然而已经存世极少。为能让先祖流传的文化遗产永继传承且发扬光大,他们在续修家谱的同时,一并成立了方太古文化研究会,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后经多方联络走访方干一脉宗亲,查找与方太古先祖有过往交集的名人著书及其后代承继,翻阅相关地方文献资料,委托兰溪市文史委全体成员系统收集有关方太古诗词。历时三年多辛勤工作,收集到155篇方太古一门四先生诗词及有关前古名人对其诗文评注,并重印《寒溪四先生余集注译》,后继续搜索又增添60余首。

2020年5月10日,在方太古文化研究会会长方协庭出资协作下,方太古汉白玉方太古雕像落成、寒溪诗馆开馆。方太古文研会先后与全国方氏总会、绍兴方氏宗亲、金华市诗词楹联学会及兰溪文史文献、金兰文创等组织与团队切磋交流,接待来宾300多人次;扩大一书一刊的订阅赠送,应用现代互联信息,微信朋友圈、美篇等形式,使全国数十万人读享《寒溪四先生余集注译》与《寒溪》书刊;并坚持以文兴业,登记了“金华市一壶生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的名称,注册了方太古字与号的商标。

谈到文研会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协庭会长满怀豪情地表示,将整理出版《寒溪先生余集第二卷》;正式出版《寒溪子传奇故事》;编辑印行《寒溪》会刊第二期;注册登记“方太古文研”机构;把方太古文研融入钱塘诗路圈;整合充实寒溪诗馆内容;团队沿着方太古的足迹行走,寻访江浙闽等地华夏名士的遗存。

据考,方太古所咏多是山水、人文、四季风光、茶酒生活等诗作。美丽女儿滩,浪漫女儿埠,明澈的瀫水,让他眷恋故乡,深耕故土,专注诗经史理研究五十余年;悬崖壁立、鸟道盘缠、翠竹茂发、涧水潺湲的解石山,太古在此隐居修炼、治学二十余年。钱塘江南源兰江独特的自然山水给予他吟诗赋词著书的灵感,使其诗文创作留下不少经典名篇,太古的诗作率真、朴实,不待雕琢而丽质,皆天理自然而性情之道。

(陈小勇)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