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瑞安:“三位一体”破解农村贷款难

来源:民生周刊2020-10-15 14:18:04

掐着节气变化,盘算着市场行情,瑞安市陶山镇苏宁村村民苏智华准备赶在国庆假期前开始新一季的蔬菜种植。如果不出意外,“45天后,黄瓜即可上市;1月初,西红柿也到了采摘季。”

蔬菜种植、收获有着明显的季节性,这种季节性也会导致农民阶段性的资金紧张。

“除土地流转费外,种植季还要购置搭建大棚的材料、种苗、肥料、农药等,无疑需要大量资金。”彭如利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彭如利所在的瑞安市个体私营经济非常活跃,农民普遍富有创业热情。作为“三位一体”合作实践的先行地,瑞安率先开展了生产、供销、信用合作试点。

试点以来,瑞安市农业取得迅猛发展。从2006年到2019年,瑞安农业增加值从10.9亿元增长至25.78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394元增长到33497元。

在“三位一体”合作实践发展中,信用合作是重要一环。作为温州模式的领头雁和金融改革的重要基地,瑞安市长期以来坚持金融服务创新与实践,在破解贷款难、贷款贵、贷款繁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

从增产到增收

地处浙南丘陵,瑞安的地理地貌被概况为“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少,资源匮乏,农民难以依靠土地为生。

苏智华一家11口人,耕地仅有1亩多。通过流转土地,苏智华种植了9亩地,种了茄子、黄瓜、西红柿等蔬菜。

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有着30多年种菜经验,苏智华是村民眼中的种菜能手。靠着种菜,去掉成本,夫妻二人每年能有20万元左右的收益。

“传统农业,精耕细作,通过增加人力、农资投入来实现增产。然而,即便增产,也很难增收。”瑞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杨成彪分析说。

由于种植风险大、收益低,多数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发展。苏智华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苏宁村从事农业耕作的村民,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上,年轻人大都倾向于外出务工。

“散户种植,农产品品质难以把控,加之销售渠道不畅,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丰产不丰收。赶上农产品滞销,农户连人工成本都难以收回。”杨成彪说。

缺技术、缺资金、缺销路,曾长期制约着瑞安农业发展。

2006年1月8日的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

“如今,瑞安市搭建以农合联为基础的为农服务大平台,初步实现了涉农服务资源有效整合。”杨成彪说。

苏智华所在的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合作社+公司+农户+市场”的企业化营销模式,为企事业单位、超市提供精品蔬菜配送服务。作为温州最大的现代农业园区,梅屿蔬菜生产基地建立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48个品类应季蔬菜连续两年供应“雪龙号”极地科考船。

非标资产与银行风控

为了建设蔬菜大棚,苏智华曾有过不止一次的贷款经历,“虽然利率很低,但需要数人联保,批贷过程比较繁琐。”

和种植传统作物相比,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往往前期资金投入较大。记者在瑞安田间走访时,多位村民都谈道,阶段性的资金短缺是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难题。

“三位一体”改革之前,村民从银行贷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贷款村民的角度看,当时的银行有些“挑剔”:村民并非一无所有,村中有住房、有车,手中有耕地,地里还有不错的收成……

但从银行角度看,出于风险控制的考量,以前贷款往往要求提供相应的抵押物。农民手中的资产很多,但多数难以符合银行的要求。

在瑞安农商银行副行长章国进看来,农民的很多资产没有得到确认,是一种非标资产。该行大力推行担保方式创新的同时,探索推出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例如,宅基地上自建的农房、养殖的猪羊鸡鸭、地里成长中的农作物、农民的营收能力等非标资产都纳入其中,作为融资依据。

彭如利说,自己能理解银行的顾虑。“农业种植养殖的确有一定的风险。”他向记者讲起自己种植西红柿的经历。

2013年,眼看到了该挂果的时候,一股冷空气突然来袭,大雨接踵而至,结果不仅西红柿的收成没了,连作为生产资料的大棚也塌了。包括彭如利在内,很多村民全家一年的收入没了指望,不少人还因此负债。

如今,这样的贷款难题已经在改革中得到解决。“截至8月末,瑞安农商银行存款总额达547亿元,贷款余额350亿元,其中涉农贷款315亿元,占比为九成;农民资产授托贷款余额达21.1亿元,全市1/3的农户在瑞安农商银行拿到了融资。”章国进说。

▲瑞安市马屿农合联为农服务中心。图/郑智维

破解“贷款难”的试点机遇

近年来,在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实践中,瑞安市承担了农村保险互助社国家级试点、温州市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等一批改革创新任务。

率温州之先,瑞安启动了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出台了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配套政策,成立农村产权服务中心。

瑞安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改革试点以来,瑞安市共盘活482间农村闲置农房(宅基地),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3088万元,农村集体产权交易额5.57亿元。

通过完善信用评级制度,瑞安农商银行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村集体的整体授信工作制度,简化手续,提高放贷效率。

瑞安农商银行完成整村授信、整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授信749个,授信总额455亿元,支持20.2万农户创业,惠及全市71%的农户。除降低门槛外,瑞安农商银行还努力简化贷款流程。

“随着整村授信、整社授信模式的推广,客户如果资料齐全,当天即可放款。如果是符合条件的老客户,从提出需求到拿到贷款,仅需二三十分钟。”章国进说。

如今,贷款门槛越来越低。据章国进介绍,只要符合“三有三无”(三有即有固定住所、有确定职业、有稳定收入,三无即无不良记录、无过度融资、无负面评价),瑞安农商银行即可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

健康的金融生态

希望过更自由的生活,2000年,彭如利放弃在北京批发眼镜的生意,回到家乡瑞安。

熟悉市场的他坚信,“只要能种出来,瑞安的蔬菜不愁销路。”从那年开始,他流转土地,种植蔬菜。

通过优惠政策和优质项目,越来越多的瑞安青年返乡创业,涌现出一批“农创客”“田秀才”“土专家”。

在创业过程中,农户、农企融资需求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现在基本不会为贷款的事发愁。”彭如利说,除了农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还有资金互助社可以选择。“如果是会员,放贷速度很快,不到一天就能拿到钱。”

2011年2月,瑞安市成立温州首家农民自己组建的草根银行——马屿镇汇民农村资金互助社,这是温州市唯一持有金融牌照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浙江全省7家互助社试点之一。

“互助社只对社员开放,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社员无需任何抵押,可获得农业生产方面贷款。”瑞安市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洪邦钱说。

过去几年间,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不断涌现,金融服务不断扩容,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成立了农村保险互助社、农村资金互助社、农村资金互助会等。

对于多元化的金融主体,章国进说,群众的融资需求是有层次的,各种金融主体应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形成一个健康的金融生态。

瑞安目前有30多家金融机构,但每个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定位。如果都服务一个经济层面,并不能算作健康的金融生态。以瑞安农商银行为例,定位就是服务最普通的农户、小微企业,走为农服务的无差别、全方位普惠金融道路。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