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全国民生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民生新闻联播

乡村见闻:“懒汉”变模范

来源:陕西日报2020-07-14 11:23:22

“俗话说‘人勤地不懒’,干任何事只要够勤快,结果都不会太差,我真的是深有体会。”6月29日,家住榆林市靖边县席麻湾镇东高峁村的村民肖汉岐感慨地说。

肖汉岐曾经让帮扶干部感到头疼,因其父母早亡,导致家庭贫困,再加上他内向、老实,40多岁还是孤身一人,逐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人不勤快,挣不到钱,日子也得过且过,变成了一个游手好闲的“懒汉”。

近年来,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东高峁村成为省住建厅对口帮扶村。帮扶期间,省住建厅派驻了一支驻村扶贫工作队(以下简称驻村工作队),以及一名第一书记,还落实结对帮扶制度。短短几年时间,东高峁村的村容村貌大不一样,曾经的“懒汉”也慢慢地变了样,不只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了村里的脱贫致富模范。

扶贫先扶志

东高峁村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常年干旱少雨,当地群众以种植玉米、养羊等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驻村工作队在认真调研并听取当地干部群众意见后,决定以养羊为突破口,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这既契合当地产业传统,也得到了贫困户的认同。

很快,驻村工作队就帮肖汉岐盖起了羊圈、购买了羊子,但是村民们却根本不看好他,认为“烂泥扶不上墙”。果不其然,有了养羊产业的肖汉岐还是懒洋洋的,30只羊被他喂得没有精神,被大家取笑为“贫困户养了贫困羊”。

“我们了解情况后,立即调整帮扶策略,对肖汉岐展开了‘强志行动’。一方面,我们和村干部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去他家走访,督促他养好羊、整好家,并给他反复讲解国家扶贫的好政策,激励他坚定脱贫致富信心;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发动肖汉岐的亲戚邻里,劝他积极参与镇上的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技术。扶贫先要扶志,咱们帮得了一时,帮不了一世,要想办法激发他的内生动力。”省住建厅厅长韩一兵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以及群众的轮番“游说”,肖汉岐的性格慢慢变得开朗乐观起来,帮扶队员对他的劝导他也能接受了,农业技术培训也能积极参加,他的养殖技术不断成熟,收入也有了起色。

“羊子精神好了,第一年光羊绒就卖了万把块钱。”肖汉岐高兴地说。

说起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肖汉岐颇有几分得意。也许是尝到了甜头,打破了“人穷志短”的心理困境,肖汉岐的精气神大不一样了。

致富搞产业

“养了30只羊子、盖了新房、打了水井……现在的好生活,是我曾经想都不敢想的。” 肖汉岐说。

肖汉岐家原来住的两孔土窑洞因年久失修,2017年9月的一场大雨让土窑洞成了危窑,随时有塌方的可能,居住安全令人担忧。驻村工作队得知此事后,及时协调镇政府、村“两委”、县住建局等,加班加点为肖汉岐建起了新房,保证了他的住房安全。

“以前,主要是因为家里穷,自己也没啥手艺和技术,靠种地只能解决温饱,挣不到多少钱,亲戚朋友也不富裕,又是单身汉,所以日子就一天天地混。”肖汉岐说,“现在好了,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有省住建厅的帮扶,有了自己的产业,学到了养殖技术,住上了新房,我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去年,我们到肖汉岐家走访的时候,他又跟我们提出,因现在养的羊多,羊圈不够大,想扩建羊圈,让我们再帮一帮。听到这个要求我们挺高兴,这个曾经啥都不在乎的‘懒汉’,现在也有了生活的‘野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好事,我们支持。” 韩一兵说。

住上新房、养了群羊,再加上有自己的承包地,肖汉岐人勤快了,收入也不断增加,早早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记者了解到,肖汉岐最多的时候把羊养到了100多只,按照一只羊1500元的市场价,一年出栏20只,就能收入3万元,再加上他卖羊绒、种地的收入,还有村集体经济分红,肖汉岐的年收入非常可观。

今年4月,在东高峁村表彰慰问暨集体经济分红大会上,肖汉岐由于勤劳肯干、表现突出,被评为村里的“脱贫致富带头人”,原本的“懒汉”摇身一变成了脱贫模范。

田若楠 付江星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