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在诗意的跋涉中寻找灵魂的栖所

来源:民生网2020-03-30 13:14:24

《在地球的那一边》放在我的手边,已经有段时间了,恰逢春节、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一直没有静下心来细读。这让我想起艾略特说过的一句话,“读诗能让我们时不时地意识到更深的未命名的感觉,这些感觉组成了我们存在的本源,我们很少能渗透它,因为我们的生活大部分是对自我的不断逃避”。的确,好的诗歌能构建起个体生命体验与大众审美经验的通道,也能复苏阅读者被俗世僵化的神经所以,在自我隔离的那段时间,我正好用这种近似“逃避”的心来读《在地球那边》。这是一本什么样的诗集呢?旅行诗集、地理诗集、谴怀诗集,都像,又不完全像。就诗歌的风格和题材,我还是把它列入中国人熟知的山水诗吧,地貌风物、人文历史、浮云游踪、赤子情怀,都在大山水的文学概念范畴。

自晋以来,中国传统诗歌的一大半江山其实都是被广义的山水诗占据着,陶渊明、谢灵运写过,李白、杜甫写过,苏东坡、王安石写过,寒山和拾得也写过。游历四方、寄情山水的诗歌既便在庞德、默温等西方现代派大师看来,那种不动声色的写意和象征,那种对生命本我的追问和诗意呈现,都是有着强大艺术感染力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认为诗(词)中所写的形象或境界,不管是素描式地写出来,还是由作者综合印象创造出来,它们都不是对事物作纯客观的、无动于衷的描写,而是贯穿作者的理想,即按照作者的观点、情感来选择安排的。

周寿伟的《在地球的那一边》,就是一本以碎片化剪影映照斑斓心路历程的游踪诗集,他以故乡为原点,勾勒了奇幻而丰沛的地理图景,他游走的每个脚步,跳跃着诗思灵动的印痕。“摩尔曼斯克不会倒下/伏特加和鱼子酱开拓着/阿廖沙们非凡的胸襟”(《英雄城——摩尔曼斯克》);“罗纳河与索恩河航道开辟后/丝绸之路抵达了里昂/文艺复兴和商业集市一并到来”(《里昂的世界》);“白色的佛塔在北圣山上/四月的泼水节我还没有遇见/战争结束的那一天,人们/还没有忘记缅甸的蝴蝶/终将飞回仰光,如同雨季到来(《遇见仰光》)”,以上这些诗歌,周寿伟都是以历史的视角切入现实场景,再以诗意化的笔触呈现古今变革中人类跌宕的前行足迹和精神追求。《遇见仰光》里的白塔、蝴蝶和雨季几个看似平常的意象,在地缘历史的深厚含意中,象征着缅甸这个国家和人民经历重重磨难,渴望脱离贫穷和战乱,呼唤良善和美好未来的愿景。周寿伟的这些即景咏怀的诗歌,并不追求简单的率性表达,而是建立在对人文地理的独到的诗意理解上的。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时间和空间并不再成为阻碍诗人远足的难题,在眼界开阔、信息瞬时更新的现实场景中,一山一水的传统诗学意义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诗人的想象力和解读崭新物象的能力面临着挑战。“不知疲倦的雅拉河/恋着远方,把整个大陆的财富/运到海边/太平洋摇晃着蛊惑的红酒/磁力线把命运的铁屑牵引”(《乡愁墨尔本》),和传统山水诗的离愁别绪来看,山川草木、日月风雷的隐喻和禅意已经和时代不再合拍,乡愁已经从炊烟、归鸦和暮霭的古典意象中化身为红酒、磁力线和铁屑,这些全新的具有异质感的载体,恰恰赋予了诗美更大的延展空间。周寿伟擅长从开阔的书写题材中捕捉到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细微生动的连接点,他的诗歌语言虽然是明朗的粗线条的风格,不事字句的雕琢和架构的奇巧,但这种不修辞和少修辞,却给我们带来朴素的厚重感:“只是围墙不肯让路,石头/也不肯开花,有人守着本心/也有人一变再变”(《上饶的天空》),世事苍茫、人心浩渺,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初心与操守才是灵魂的庇护所。围墙、石头、花、本心,四个普通的关键词,经过诗人智慧的剪裁,立刻出现了不一样的禅意。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离家去国既有对亲人友人的依恋不舍,也有对全新的未知明天的憧憬和盼望。从周寿伟的简历来看,他应该年龄不大,走出山村后已游历了五湖四海,这和古人骑马泛舟的所谓远旅有着天壤之别。从欧洲的伦敦、巴黎到北美的纽约、多伦多,再到大洋洲的悉尼、墨尔本。。。。。。,他青春的轨迹既有生存发展的劳顿,又有寻找灵魂圣境的快意。“非得要把尘世的路踏尽/才能抵达云海,用一棵松树/记住多变的春秋”(《庐山问镜》);“在张家界的森林公园/我象一头年轻的鹿/不断地抵达自己的 梦境”(《梦境张家界》);”穿过厄勒海峡大桥/我们将抵达瑞典的马尔默/但这里是丹麦的商人之港/浪漫的气息却前所未有(《漫步哥本哈根》)。从以上这些诗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诗人在固执使用的一个词语“抵达”(抵近),其实人生行旅,一切都是进行式的,抵达不过是我们渴望接近灵魂栖所的愿望罢了,否则怎么会有“不断地抵近自己的梦境”的句子呢?严格的说,周寿伟的诗歌书写遵从的是自我内心的真诚表达,他诗歌的思想深度、艺术高度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果能把部分诗作中浅抒情式的笔法调整一下,也许阅读效果会更好。

故乡的那一边是异乡,异乡的那一边是故乡,出发、回来;回来、出发。每一个内心有远方的人,每天都在跋涉的路上,通过阅读《地球的那一边》,我看到了诗人周寿伟追寻理想、守望灵魂的不懈之旅。他的真诚和执着,就如他在书的后记里写到的一样:“对一切有生命者的爱,就在我过去的每一首诗里,也在我今后的每一首诗里”。

 (作者:干海兵 笔名冰竹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四川省直机关青联委员。)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